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調脾護心法論治胸痹的理論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胸痹”之病,雖病位在心,但與脾胃密切相關。脾胃運化失常是本,痰濁血瘀為標。心與脾胃在經絡、五行、功能上均具有緊密聯系。諸多名醫大家運用調脾護心法治療胸痹心痛病,可有效減少胸痹的發作,緩解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調脾護心;胸痹;理論研究
“胸痹”屬于現代醫學中冠心病的范疇,在目前眾多中醫文獻記載及臨床治療胸痹過程中,多主張運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絡法,而忽視調脾護心法。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脾失健運、痰濁血瘀內生乃胸痹發生之本,調脾護心法既可以通過調理脾胃延長緩解期或減輕發作時脾胃功能失調癥狀,以絕痰瘀滋生之源;又可以調理脾胃,以預防胸痹發生。本研究從心脾之間的生理基礎、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等方面論述調脾護心治療胸痹的立論依據,以供參考。
1調脾護心法治療胸痹的生理基礎
1.1心脾兩臟生理聯系
藏象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一臟發生病變,必然影響他臟。一方面,《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隔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失調可對氣血運行造成直接影響:即心主血脈,心氣推動血液運行,而動力在于宗氣;“宗氣不能自動,心藉宗氣之力以運之”,宗氣的充沛取決于脾胃的功能是否正常?!鹅`樞•決氣第三十》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明醫指掌•諸血證二》曰:“夫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總統于心。”唐容川《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曰:“食氣入胃,脾經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變化而赤,是之謂血?!毙闹餮},心氣推動血液運行,供脾維持其正常功能,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傳水谷精微上輸于心,奉心化赤。另一方面,李東垣《脾胃論•脾胃勝衰論》曰:“夫飲食入胃,陽氣上行,津液與氣,入于心,貫于肺,充實皮毛,散于百脈”,說明宗氣具有貫心脈、推動血液循環的重要功能。若脾運失調,運化無權,則宗氣匱乏,推動無力,輕則血運不暢,重則“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因此,在正常情況下,胃約脾運,心血充盈,宗氣推動血液運行全身,若脾胃功能失調,化源不足,血不養心,必致心脈不利,從而出現驚悸、怔忡及胸痹、心痛等病證。
1.2經絡相互絡屬
在十二經絡流注過程中,足太陰脾經與手少陰心經兩相交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互為表里。《黃帝內經》指出:“脾足太陰之脈起于足大指之端,……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胃之大絡曰虛里,貫膈絡肺,注于心前”“足陽明之經……屬胃,散之脾,上通于心?!薄鹅`樞•經別》:“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端貑?#8226;經脈別論》所言:“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因此,從古代文獻中可總結出心與脾胃可通過心脾之支脈、絡脈、經筋經氣互通,密切相連,這為調脾護心之法治療胸痹奠定理論基礎。
1.3五行關系
在五行生克制化規律中,心屬火,脾屬土,火生土,故心為脾之母,脾為心子;母子為病,相互傳變,子病及母,子盜母氣,亦可使母氣虛弱。吳謙《刪補名醫方論》云:“夫心藏神,其用為思,脾藏智,其出為意……心以經營之久而傷,脾以意慮之郁而傷,則母病必傳之子,子又能令母虛”。因心與脾胃在五行中屬相生關系,故脾胃生理功能異常,必然影響心的正常功能。
2立足病因病機,探討調脾護心法
中醫學認為,胸痹主要由年老體虛、寒凝、氣滯、血瘀、痰濁等致心脈痹阻,心失所養而發。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云:“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指出胸痹為中陽虛弱、陰寒內盛,為本虛標實之證?!夺t門法律•中寒門》:“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指中陽不足或外感寒邪,致陰寒凝結,心脈痹阻發為胸痹。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濁痹阻,心陽不振,痹阻心脈發為胸痹,不通則痛”“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思動于心則脾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指出思慮首傷心神再犯脾氣。脾氣傷則氣血生化乏源難以奉心化赤,心血不足則心脈失養,不榮則痛;脾胃氣機升降失調,氣機壅滯,造成氣滯血瘀,心脈瘀阻不通發為胸痹??傊?,脾胃運化失權,氣血生化乏源,痰濁痹阻心脈,氣機升降失調均可導致胸痹,為調脾護心論治胸痹提供理論依據。
3調脾護心法治療胸痹體現辨證論治
張仲景《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最早提出調脾護心法治療胸痹,首開調脾護心治療胸痹之先河。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心勞病者,補脾氣以益之,脾王則感于心矣?!泵鞔_提出健脾護心之法,體現對中焦脾胃的重視。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運用調脾護心法治療胸痹每獲良效。鄧鐵濤教授在心脾相關理論、痰瘀相關理論、氣虛致瘀理論指導下,辨證以虛實為綱,以調脾護心、益氣祛痰為則,方藥以四君子湯和溫膽湯為主,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1]。國醫大師路志正[2]臨證將胸痹分為心脾兩虛、宗氣虧乏、脾虛濕阻、肝脾不和、脾腎陽虛等15種證型,治以益氣健脾、補益宗氣、運脾化濁、疏肝理脾、溫補脾腎等法,臨床治療效果亦事半功倍。李果烈[3]以調脾護心為主治療胸痹,將其辨證分型為脾胃虛弱型、痰濁中阻型、肝脾不調型3種證型:具體治法有健脾益氣、豁痰健脾、泄濁宣痹、扶肝抑脾等,療效顯著。李德新[4]調脾以護心治療胸痹認為心脾相生,心病傳脾,脾病傳心,臨證時十分重視調理脾氣,注重氣血并治、陰陽平調。常用從脾論治四法:補脾行氣、振奮宗氣;溫中理脾、散寒通痹;健脾豁痰、升陽宣痹;調補脾胃治其根本。由此可見,調脾護心在臨床辨證治療中已形成其特色治療體系,療效頗豐。
4小結
綜上所述,胸痹病總屬本虛標實,脾胃運化失調,氣血陰陽不足為本,寒凝、氣滯、血瘀、痰濁為其病機關鍵。調脾護心論治胸痹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均有一定研究基礎,其臨床應用價值已在臨床辨證治療中顯著體現。以調脾護心為主,兼以活血祛瘀、化痰通絡等法可有效治療胸痹病癥,從中醫整體觀出發,把握胸痹的治療與預防,已經成為臨床公認的治療胸痹要點之一。調脾護心法論治胸痹既可發揮中醫學治法的優勢,又可展現其獨特創新之處,在臨床實踐中可以廣泛運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林曉忠,吳煥林,嚴夏,等.鄧鐵濤運用調脾護心法治療冠心病經驗[J].中醫藥學刊,2002,43(6):415-416.
[2]劉緒銀,路志正.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從脾胃論治胸痹(冠心病)[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5(7):1-4.
[3]趙娜,呂曉檬,曲文彥.從脾論治冠心病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3):60-62.
[4]趙娜,呂曉檬,曲文彥.從脾論治冠心病名老中醫經驗匯集[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3):51-54.
作者:袁良;戴小華 單位:安徽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