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麥生產問題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業科技通訊雜志》2015年第四期
1生產現狀
1.1機械化作業水平提高為了解決農村勞力轉移后,農業勞力緊缺的矛盾,如皋市近年來財政上拿出1500多萬元資金用于農機補貼,有力地促進了農業機械的發展,到2013年底全市擁有小麥免耕條播機1萬臺套,開墑機5500臺套,中、大型秸稈還田機1400臺套,擔架式植保機械450臺,小型機動彌霧機8100臺,稻麥收割機1600臺套,全市2013年小麥免耕機械條播面積達到61萬畝,占小麥面積的87%,機開墑面積53萬畝,占開墑面積的88%,機械收獲面積69.5萬畝,占小麥面積的99%,小麥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
1.2加工、流動業發達如皋市有眾多的糧油營銷經濟人,常年活躍在城鄉糧油市場,起到了農戶與糧食加工、流動企業的紐帶作用。如皋市糧油購銷公司是如皋市最大的一家糧食營銷公司,常年小麥銷量達到8萬~10萬t。由于如皋市弱筋小麥品質較好,備受廣東、福建等地客商的歡迎,其價格比普通小麥每噸高80~100元。如皋市還擁有2家較大的面粉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12萬kg以上,收獲的小麥可就地加工銷售。此外,如皋市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北翼,處于小麥產、銷銜接地帶,水、陸、空交通發達,小麥可就地通過廉價的水運銷往海內外市場,提升了如皋市小麥的價格競爭力。
2存在的問題
2.1戶營規模小如皋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僅0.8畝左右。2013年小麥播種面積為70.155萬畝,戶均播種面積為2.28畝,小麥戶均純收入751元,占家庭純收入的1.8%。由于小麥戶營規模小,收入占比低,部分農民對小麥生產的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農村勞力轉移后,部分麥田出現耕種粗放,放松管理的現象,制約了小麥產量的提高。
2.2抗災基礎薄弱如皋市位于長江下游,小麥生長季節雨水偏多,小麥生產中發生漬害的機率較大。但近年來如皋市麥田溝系配套的面積縮小,一是外三溝清理缺乏有效組織,大部分地區豐產溝年久失修,喪失了排澇功能;二是秋播時部分農戶怕花工,麥田不開溝或開尖墑溝,稍降大雨就會出現田間積水。
2.3常規技術到位率不高一是播期偏遲。部分地區水稻品種利用不合理或種植直播水稻,水稻收獲遲,騰茬晚,小麥播種時往往錯過了適期,難以形成壯苗越冬。二是播量偏高。近幾年全市小麥平均畝播量在10kg以上,部分田塊達到15kg,過量播種造成群體質量下降,個體發育不壯。三是施肥不當。部分農戶偏施臘肥和返青肥,拔節孕穗肥施用比例不高,難以培育壯稈大穗。四是病蟲草害防治不及時。特別是2012年部分農戶在小麥揚花期遇雨后未能及時噴藥防治赤霉病,造成病害暴發,嚴重降低了產量和品質。
2.4小麥優質難以優價盡管如皋市弱筋小麥品質較好,深受國內市場歡迎,其產品供不應求,但農民銷售弱筋小麥的價格與普通小麥相當,沒有體現優質優價,因而農民種植優質小麥的積極性受到挫傷,近年來弱筋小麥品種播種面積有下降的趨勢。
3發展對策
3.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近年來國家良種補貼政策、農資增資補貼政策的落實有力地促進了小麥生產,小麥種植面積穩中有升。但從總體看小麥生產效益仍然偏低,建議各級政府加大對小麥生產者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提高小麥最低收購保護價,提高農資綜合補貼和良種補貼標準,以彌補因農機作業成本增加和農業生產資料、種子價格上漲造成的生產成本上升。完善配套相關惠農政策,如良種補貼要與良種的推廣應用相掛鉤,真正發揮良種補貼的作用;所有農資補貼要與糧食生產者掛鉤,讓實際種地人享受到補貼政策,以調動他們的種糧積極性。
3.2加快土地流轉和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建設隨著農村城鎮化建設速度的加快,農村勞力大量轉向二、三產業,務農勞力減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快土地流轉和農業服務組織建設在新時期顯得十分重要。如皋市要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切實做好各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工作,發展小麥適度規模經營。要充分發揮現有的專業化服務組織作用,在小麥生產上重點做好農機作業、病蟲草害防治等專業化服務,以提高小麥生產技術的到位率。
3.3加強耕地質量和小麥重大災害應急控制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切實做好小麥內外三溝的完善配套,不斷提高基本農田的抗旱排澇能力。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商品有機肥,保證耕地用養平衡,提高耕地質量。加快農業重大災害應急控制體系建設步伐,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做好小麥赤霉病、白粉病、粘蟲、蚜蟲等重大病蟲害和旱、澇災害的應急控制預案,以提高如皋市農業生產應對自然災害的快速反應能力。
3.4強化小麥生產技術服務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要主動適應新時期農村、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創新服務方式,切實邁好農技推廣的最后一道坎。一是積極開展小麥高產創建。通過小麥示范片、核心方建設,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輻射帶動大面積生產。二是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借助職業農民培訓、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等項目的實施,加大小麥生產技術的培訓力度,提高小麥生產者的科技素質。小麥生產期間,市、鎮農業部門要分階段應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新聞媒體傳播技術,指導生產。三是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到一線解決實際問題。做到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努力提高小麥生產技術到位率。
3.5積極推進小麥產業化經營積極推廣“市場+基地+農戶”、“購銷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企業與農民簽訂訂單合同,預約優質專用小麥的生產、收購,實行產銷銜接,優質優價。要以農民得利為目的,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積極采取二次分配、利潤返還等方式,使企業與農民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以充分調動企業和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要規范訂單農業運作,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礎上依法簽單,明確簽約雙方的權利、義務、履約方式和違約責任等,努力提高合同履約率,把訂單農業引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作者:劉文廣施衛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