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的治理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食品安全源頭治理的國內研究現狀
吳軍(2010)提出要讓飯菜更香更安全,農產品及畜禽產品源頭控制必須更緊更嚴。保障畜禽健康,達到產品安全關鍵在于源頭控制。李中東和房德東(2010)指出要確立有效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控制體系,設定合理的控制范圍,激勵、誘導和規制生產主體,從源頭上解決質量安全,但是監管起來存在難度。王生平和張坤(2010)指出,農產品生產領域是把好食品安全關的第一道關口,是農產品加工與消費的源頭保障,必須確立全程監管的理念,牢牢抓住源頭環節,把生產源頭作為重中之重抓好管好,實現“事前預防”,而不做“事后諸葛”。崔皓和陳發興(2010)指出,農業標準化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只有以農業標準化為基礎指導農業生產,才能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要使農產品和工業品一樣成為真正的標準化產品,從源頭上才能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靳擁軍(2010)指出,農業生產從源頭到最終產品,都要以標準化為基礎。從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雖然國內的學者都已經意識到實現食品安全必須從源頭治理開始,但是對于如何治理食品安全源頭問題等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尤其是從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角度研究食品安全問題。從這些研究中我們依然無法對中國的食品安全源頭治理問題提出較為系統的解決框架。
二、相關理論基礎
(一)食品鏈依照GB/T22000-2006/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食品鏈中各類組織的要求》中對食品鏈的定義:從初級生產直至消費的各環節和操作的順序,涉及食品及其輔料的生產、加工、分銷、貯存和處理。食品鏈中的組織包括:飼料生產者、初級生產者,以及食品生產制造者、運輸和倉儲經營者,零售分包商、餐飲服務與經營者(包括與其密切相關的其他組織,如設備、包裝材料、清潔劑、添加劑和輔料的生產者),也包括相關服務提供者等。因此,食品鏈的源頭主要是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環節。
(二)農產品及質量安全農產品: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明確界定是指來源于農業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包括食用和非食用兩個方面但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方面,大家常說的農產品,多指食用農產品,包括鮮活農產品及其直接加工品。[4]農產品質量安全:1996年FAO(聯合國糧農組織)首次提出“質量安全”的概念,即不僅包括食物在數量上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更要在質量上做到要營養全面、安全衛生、無毒無害。
(三)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模式按照標準要求,對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進行全過程的規范和控制,它包括了產地環境標準化、農業投入品標準化、生產管理標準化和產品質量標準化。
(四)HACCP原理HACCP是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英文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的簡稱。它作為一種科學的、系統的方法,應用在從初級生產至最終消費過程中,通過對特定危害及其控制措施進行確定和評價,從而確保食品的安全。HACCP在國際上被認為是控制由食品引起疾病的最經濟的方法,并就此獲得FAO/WHO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的認同。它強調企業本身的作用,與一般傳統的監督方法相比較,其重點在于預防而不是依賴于對最終產品的測試。HACCP體系由以下七個原理組成:原理1:進行危害分析。原理2:確定關鍵控制點(CCPs原理3:建立關鍵限值。原理4:建立關鍵控制點(CCPs)的監控系統。原理5:建立糾正措施,以便當監控表明某個特定關鍵控制點(CCP)失控時采用。原理6:建立驗證程序,以確認HACCP體系運行的有效性。原理7:建立有關上述原理及其在應用中的所有程序和記錄的文件系統。
三、應用HACCP原理設計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模式
(一)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模式1.種植業產品標準化生產模式(見圖1)2.畜禽業產品標準化生產模式(見圖2)3.漁業產品標準化生產模式(見圖3)
(二)應用HACCP原理設計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標準化生產模式(見圖4)1.農產品質量安全危害分析與確定關鍵控制點依據表1對農產品生產的每個步驟進行危害分析,在進行危害分析時,考慮了下列因素:危害產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健康的嚴重性;危害存在的定量和(或)定性評價;相關微生物的存活或繁殖;農產品中產生的毒素、化學或物理因素的產生及其持久性以及導致上述因素的條件。再通過判斷樹———邏輯推理法的應用確定關鍵控制點(CCP)。2.農產品HACCP計劃依據所確定的關鍵控制點制定HACCP計劃(見表2)3.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根據HACCP計劃,從質量安全的角度分別制定種植業、畜禽業、漁業的產地環境標準、農業投入品標準、生產管理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并按照標準對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進行全過程的規范和控制。同時結合農產品生產的特殊性,闡述農產品安全生產所需要的管理方法,根據我國農產品生產技術供給的具體情況,建立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體系,從而實現農產品安全,進而實現食品安全。(見圖4)
四、結論
農產品標準化體系涵蓋了產前動植物良種、肥料、飼料等生產資料的選擇,到產中的栽培、飼養、管理等,再到產后的分級、貯存、加工、包裝等環節,因此我們可以從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生產管理、產品質量控制等四個方面按照HACCP原理進行每個步驟的危害分析、確定關鍵控制點、確定關鍵限值并實施監控、當發現問題時采取糾正措施及應急預案、加以驗證、并保持相關記錄,同時結合農產品生產的特殊性,依據農產品安全生產所需要的管理方法,根據我國農產品生產技術供給的具體情況,建立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體系,實行生產質量安全監控,從而實現農產品安全,進而實現食品安全。但是由于農產品品種多,影響因素多,地域差別大,需要針對其不同點分別進行研究,將HACCP原理應用于不同農產品的生產時需要考慮其適應性及廣泛性,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質量安全控制模式要進行修正和擴展。加強農業標準化的理論研究和示范推廣應用工作,是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我國的食品安全水平、實現源頭治理和市場競爭力的一個重要課題。
作者:潘津單位:福州大學陽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