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賁園書庫”藏書樓及特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圖書與情報雜志》2015年第三期
賁園書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和平街16號,是蜀中藏書家、文獻學家嚴氏父子藏書之所,現被評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掛牌保護(圖一),被稱為“蜀中天一閣”[1]。賁園書庫主人不但重視藏書質量、擅長研究版本目錄,更創辦鎬樂堂,刻印、發行傳播圖書,是著名的文獻學家。嚴氏父子廣開大門為學者提供研究考證,自創藏書體例,使賁園書庫對古籍的保護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1賁園書庫概況
1.1嚴氏父子其人嚴雁峰(1855-1918),又名嚴遨,清代學問家,著名藏書家,別號賁園居士(圖十四)。自幼隨父母客居成都,秀才出身,曾入成都尊經書院(四川大學前身)就學。嚴氏家族以鹽業經商起家。嚴雁峰參加科考屢試不第,遂從此專心收羅民間古籍。嚴雁峰“1894年進京趕考,斥巨資購進大古籍,裝運回川。途經西安時,遇到一藏書家又有1000多部古籍出售,毫不猶豫地重金全部收進,回川后建藏書樓”,即為“賁園書庫”。嚴雁峰酷愛書籍,“嚴雁峰萬年將祖傳經營的鹽業變賣,致力于搜書、藏書、刻書。其對書之愛,為人所罕見,為得之,不惜財務。成都、西安、北京、南京、天津甚至日本的書商如有善本、珍本都要與他聯系”[2]。嚴谷聲(1889-1976),嚴雁峰養子,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金石書畫鑒藏家。嚴谷聲繼承父志,不斷收藏,除古籍外還收藏古代名畫和文物[4]。嚴谷聲不僅以藏書知名,還建立鎬樂坊刻書以刻書精善而著稱。其紙質、字跡(圖十三)、印刷皆稱上品[3]。
1.2賁園書庫其形“賁園書庫原址為三國時期蜀將趙云的府邸。清朝末年民國初期,由蜀中藏書家、文獻學家嚴氏父子創建買下并創建為賁園并在此院內修建賁園書庫。賁園書庫始建于1914年,曾根據皇家檔案館的樣式作過修繕,歷經10年于1924年建成[1]。賁園書庫為一座石庫狀的建筑,長18米,寬14米,整個建筑風格中西合璧、大氣厚重,共分為上層、下層、地下層。書庫基座上雕刻著青獅白象、卷手白云為典型的南方建筑風格(圖十)。書庫中部的大門為滿月形門洞,四周設有方形小型窗戶,二樓為西式建筑特色的小陽臺,上端有一匾額,用隸書題著“書庫”二字(圖七)[4]。書庫墻體厚為50公分,四壁有通氣孔,下面挖有地下室,使庫內空氣流通。板壁上加一層鐵皮,不讓濕氣侵入。書庫所有的窗戶裝有防水板,二樓的小窗戶上設有氣窗,防潮防曬[5]。書庫外圍種有銀杏、花木繁多,環境清幽(圖九)。
2賁園書庫藏書特點
2.1藏書量大嚴雁峰窮畢生精力,傾萬貫家產,潛心搜集、收藏古籍文獻,共得書14145種,45982冊,115230余卷。”[3]嚴父死后,嚴谷聲承續父業,為賁園藏書耗盡畢生心血。到上世紀40年代后期,賁園所藏古籍文獻已至鼎盛階段,藏品大增,由原來的11萬卷增至30萬余卷,其中善本超過5萬多卷[6],自刻書籍木板3萬多片,全國兩千八百余縣縣志齊全。與清末四大藏書樓之鐵琴銅劍樓(10萬卷)、海源閣積書(20余萬卷)、皕宋樓積書(20余萬卷)、八千卷樓積書(8萬余卷)相比,賁園書庫藏書量遠超四大藏書樓,與寧波的天一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6]。
2.2藏書價值高賁園書庫以其所藏的珍本、孤本馳名海外。藏書包含經、史、子、集四個部的珍貴古籍文獻,收藏全國各地方志、族譜和中醫秘籍。由于嚴谷聲在整理收藏古籍的時“尤精鑒別”,注意去偽存真,因此賁園書庫所藏之書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6]。賁園書庫中有些藏書極為珍貴,如孤本馬元調版《夢溪筆談》,宋代孤本《淮南子》、《晏子春秋》、宋拓《淳化閣雙鉤字帖》、顧炎武手稿《肇域志》(圖十一),以及胡林翼、嚴樹森、曾國藩的來往信札及用兵的山川地圖,永福幕僚荀氏的《使越日記》、王闿運的《湘軍志》手稿和詩札手跡[7]。此外,還有全國2800多個縣的方志、眾多醫書、自刻書籍雕版3萬多。醫書種類中藏有日本《丹波聿修堂叢書》,北宋《圣濟總錄》以及明刻《醫統正脈》等籍,皆為尋常不可多得之書[8]。賁園書庫還存有大量秦、漢、魏、晉、唐、宋、元、明的歷代碑文拓片和名人字畫。
2.3藏書質量精良出于對古籍的熱愛和負責,嚴氏父子對所藏的古籍進行校勘、輯佚。補校馬元調版本《夢溪筆談》、《荒書》等古籍文獻,校勘《關中金石記》、《明四子詩集》、《醫學初階》等諸多善本。在補校古籍的基礎上編撰《音韻學叢書》,此書共收集韻學古籍文獻32種,123卷。嚴氏父子還編撰了《孝義家塾叢書》(圖五)、《孝義雜綴》、《賁園詩鈔》、《大風堂書畫錄》、《明李何王李四家詩》[9]、《魏宋合刻四書》、《費氏遺書三種》等,輯錄的《渭南嚴氏醫學叢書》、《賁園書庫目錄輯略跋》(圖八)對保存和整理古籍文獻有很大的貢獻。此外,嚴氏父子還著述了不少著作,比如嚴雁峰的《辟餌集》、《既冠集》、《太華歸來集》、《讀晉書筆記》等。嚴谷聲著述有《切韻指掌圖校記》、《音韻學叢書初編目錄序》等[7]。這些都使得賁園書庫的藏書質量更為精良。
2.4藏書自成體例賁園書庫的藏書自成體例,嚴雁峰過世后,其子嚴谷聲用了整整兩年時間整理賁園書庫的藏書,并聘請四川著名史學家張森楷編寫《賁園書庫目錄》共計十五卷,并撰寫兩萬多字的《賁園書庫目錄輯略》(圖八)[10]。賁園書庫的藏書體例為按四部分類法立部、類、種、家、卷、冊入藏、入編。藏書以經、史、子、集劃分為四“部”體制,然后按照類別劃分,區分種次、再按照家、卷、冊進行排架整理。且對收藏的文獻著名版本、卷冊,絲毫不亂。賁園書庫的藏書體例極具學術價值,有學者稱之為“中圖法”的參考書。
2.5藏書方法獨特藏書家歷來重視文獻的保護,嚴氏父子更是創造了行之有效的書籍保護方法。首先,是在書庫的建筑設計上別出心裁。書庫四周設有小巧精致的窗戶,窗戶都裝有隔水板,且二樓窗戶設有氣窗,書庫四壁設有通氣孔,使得庫內空氣能夠流通;大門和窗戶用鐵皮包裹,楠木窗戶外也包有鐵皮。這樣即使外面發生火災,火災也不致殃及書庫;為保持書庫恒溫,書庫下面還挖有地下室。其次,書庫內的設施有意而為。書庫內書架、書柜皆是由楠木、香樟制成,常用皂角、油槵子水浣洗。珍貴的大部頭套書均固定箱柜。小部頭書及單行善本,也都有木夾板或硬殼綢面、皮面封套。箱柜內常置樟腦。做到數十萬卷書無蟲蛀、鼠耗、水漬、霉爛。能夠可防蟲防蛀[5]。且書架上的書籍按照自創的分類法進行存放。最后,嚴氏父子極其愛惜書籍。據傳“嚴遨每入座攤書必明窗凈幾,煮茗焚香,細閱輕翻,無折無皺,故牙簽滿架,初若未嘗手觸者”[6]為避免書籍被蟲蛀和濕氣的浸潤,嚴子嚴谷聲每年春天都會請不識字的文盲(防看書)用竹簽翻書,且專門雇人看守書庫,對收藏的書籍的蟲蛀、水漚、霉爛、發脆、脫頁斷線等均有良好的預防措施。
3賁園書庫藏書之用
3.1為學者提供研究考證賁園書庫的藏書不限于藏,更重于用,賁園藏書量有數十萬冊,為許多學者著述立說提供可資查證的依據。據《湘綺樓日記》記載:“賁園書庫,從狹義上說屬于他私人,從廣義上說則為四川培育了大批學者。”[2]曾在賁園書庫以其書庫藏書為資料引證考訂的學者及其著作有:宋育仁《四川省通志》(圖四)、《富順縣志》;張森楷《二十四史校勘記》、《通史人表》、《四川省歷代地理沿革表》等;林思進《華陽國志》;向仙橋《四川通志》;此外廖平考訂傷寒古本、研究公羊谷梁都曾在賁園書庫進行資料考證。賁園書庫出入的四川名人甚多,甚至被稱為四川的學術地標。除了上述的清末“新學巨子”,維新思想家宋育仁、史學家張森楷等,還有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陳寅恪;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張大千;杰出的歷史學家蒙文通;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于右任(圖三);晚清經學家、文學家王闿運;宋經學研究者廖季平;中國漫畫和生活速寫的奠基人葉淺予;著名史學家向楚,學者林思進,歷史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史料記載,張大千曾經在賁園客居兩年(圖二),張大千的《西園雅集園》(封面圖),《潑墨荷花圖》、《楊妃上馬圖》(圖十二)等作品均是在賁園完成的。
3.2刻印古籍傳播文化嚴氏父子以賁園書庫豐富的善本、孤本等古籍為基礎,校勘善本、編撰圖書,出版發行文獻。不僅在賁園書庫外的敞房里刻書,在成都市桂王橋西街開設鎬樂堂書店發行圖書。鎬樂堂所刻之書,“不僅開版宏朗、字體遒勁、紙張潔白、校勘精審,而且品種甚多,對蜀中文化的傳播有一定的影響。”[11]“賁園書庫所刻印之書備受中外稱譽,英國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圖書館、蘇聯列寧圖書館均有其印本陳列。美國國會圖書館還專辟有‘渭南嚴氏精刻善本書籍室’”[11]。據四川省圖書館黃友鐸先生考究共刻印書籍八十五種五百一十卷。刻印種類包含自創的體例中的四種部類,比如經部《重訂谷梁春秋經傳古義疏》十一卷、《釋范》一卷、《起起谷梁廢疾》一卷;史部《荒書》一卷、《關中金石記》八卷;子部《曾子十二篇讀本》一卷、《金匱要略淺注方論合編》十卷;集部《賁園詩鈔》五卷、《信陽詩集》二十六卷。書籍的刻印對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加之賁園書庫所刻印之書籍底本考究、用料上乘影響深遠。
3.3贈與、捐贈、文化交流嚴氏父子還廣泛向知名學者和國內玩的學術單位贈精刻書《渭南嚴氏孝義家塾叢書》。捐贈的學者中有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于右任,捐贈的國內外的學術單位有:高等學府圖書館———華西協和大學、四川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莫斯科大學;公共圖書館機構———四川省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等機構。賁園書庫的地契(圖六)上顯示賁園書庫曾以僅200石糧米的價格出售[12]。新中國成立后,嚴谷聲將賁園書庫及其藏書全部捐贈給國家,現在賁園書庫的藏書均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4結語
賁園書庫藏書量大、種類豐富,價值無法估量。書庫主人嚴氏父子不僅重視藏書更善于重用藏書,不僅在古籍的收藏、保護方面窮其一生之力、更難能可貴的是能夠利用藏書進行刻印進行文化傳承和交流。終將所藏全部書籍捐贈給國家,實屬難能可貴。賁園書庫在古籍保護、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作者:于蓓莉 陳萍秀 單位: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