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在生產中要節約使用自然資源。馬克思提出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節約使用自然資源。一是生產應該滿足需要,適應需求。“一定的物品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內才能被消費,才是需要的對象。例如,只能吃掉一定數量的谷物等。因此,產品作為使用價值在自身中含有某種限制———即對該產品的需要的限制———但這種限制現在不是由生產者的需要來計量,而是由交換者的總需要來計量。當不再需要某種特定的使用價值時,產品就不再是使用價值。”二是生產暢銷產品,減少廢品、次品等。沒有銷路的產品和次品,在生產過程花費了自然資源,卻不能滿足或不能很好滿足人們的需要,必然造成浪費。如果生產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并且減少廢品和次品,自然資源就能實現節約。三是有效利用生產的排泄物。馬克思把排泄物分為生產排泄物和消費排泄物兩類。前者指的是工業和農業中的廢料,后者指的是人的自然的新陳代謝產生的排泄物和消費品消費后的殘余物。利用這些廢物,既可改善生態環境,又可以節約自然資源。四是革新機器設備和其它生產要素。馬克思在引用的一份工廠視察員的報告中寫道:“總之,有了完善的工廠設備和改良的機器,我少算些,也節省了10%的勞動,并且還大大節省了動力、煤炭、機油、油脂、傳動軸、皮帶等。”
(二)增加對自然資源的投資。當被利用過的自然資源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之后,人們只能采取以下兩種對策:一是在繼續使用原有的自然資源的同時,發現和利用新的自然資源;二是改變對原有自然資源的使用方式,使粗放型的使用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的使用方式。二者都必須追加投資。馬克思在研究地租時闡明,在原有土地所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的場合,新耕地就會投入耕作,但是,“不論新地的肥力高于、等于或低于老地,為了把新地改造成適于使用……資本和勞動的狀態(這種狀態由現有已耕地上通行的一般開墾標準來決定),必須支付變未耕地為耕地的費用”。
(三)應該計算自然資源的使用成本。利用自然資源是要花費成本的。自然資源被壟斷占有時需要繳納使用費用,或者使用自然資源不用支付使用金,但必須在使用時追加開發運輸等費用,這就是自然資源的使用成本。因此,利用自然資源應該有一個效益觀念,應該講求使用成本,揚自然資源之長,避自然資源之短。馬克思指出“:礦的貧瘠,能把有利的位置抵消,以致這類礦完全不能開采。另一方面,位置不利也會把礦的富饒抵消,以致這些礦雖然天然富饒,卻不宜于開采。特別是在沒有好道路又沒有航運的地方,往往是這樣。”
(四)重視科學技術成果在社會生產中的應用。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成果在社會生產中的應用對于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發揮了重要作用。馬克思寫道:“隨著自然科學和農藝學的發展,土地的肥力也在變化,因為可以使土地的各種要素立即被利用的手段發生變化。因此,法國以及英格蘭東部各郡以前被視為壞地的砂質土地,最近已上升為頭等土地。(見帕西的著作)另一方面,有的土地之所以被看作壞地,并不是由于它的化學構成,而只是由于某些機械的、物理的障礙妨礙它的耕作,所以,一旦發現克服這些障礙的手段,它就變為好地了。”馬克思特別關注農業的改良,闡明原先不能為生產服務的自然資源由此可以為人類生產服務。他列舉了大量農業改良地實例。例如,把休閑土地改為播種牧草;在英國喬治二世紀,大規律地種植甜菜,沙地和無用的荒地變成了種植小麥和大麥的良田,使貧瘠的土地生產的谷物增加兩倍,同時也獲得了飼養牛羊的極好的青飼料。
(五)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利用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對社會生產的各個部門所起的作用是極不相同的。一般說來,自然條件對農業部門的影響大。恩格斯指出,對自然界的統治規模,在工業中比在農業中大得多,直到今天,農業不但不能控制氣候,還不得不受氣候的控制。為此,人們就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利用創造適應氣候等自然條件的種種方法。“在圖蘭平原的氣候條件下,在漫長而嚴寒的冬季,沒有飼料儲備,游牧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牧草栽培和谷物種植,在這里就成了必要條件。”
(六)綜合開發自然資源。一般來講,自然資源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時,不僅要善于發現其功能的多樣性,而且要善于對自然資源的多種功能進行開發和綜合利用,使有限的自然資源的作用得到充分的最大限度的發揮。馬克思列舉了許多具體事例,說明人們能夠從被認為是“廢品”的東西中發現大量有用之物。例如,可以將以往從不被利用的煤焦油轉化為苯胺染料、茜紅染料(茜素);進入直接消費的產品,在離開消費本身時重新成為生產的原料,如自然過程中的肥料,用廢布造紙等;使用經過改良過的機器,可以把以前丟棄的廢絲做成用途廣泛的絲織品等。
二、馬克思主義關于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觀點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一)在生產活動中樹立超前意識。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出發,對自身當前和未來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提前認識,以免造成資源浪費,樹立可持續發展思維,堅持建設和保護并重,預防為主,保護優先,減少過去那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不合理行為,轉變那種邊建設邊破壞的局面。
(二)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但同時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我們倍加珍惜它,更加充分地利用它。在生產過程中,應該加強科學管理,做好統籌規劃工作,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三)樹立可持續發展觀。要使有限的自然資源能夠最大限度地為我所用,必須有一個長遠的眼光。可持續發展觀要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的和諧發展,保持資源質量和可持續供應能力下經濟的持續發展,在不超越環境系統涵容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實現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
(四)加強對自主創新的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改變傳統的依賴資源和資金的高投入,轉變粗放型增長方式,發展集約型增長模式,逐步形成資源節約型的工業產業體系。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創新研發能夠高效利用能源和資源的生產工藝、無廢少廢的工業生產技術,盡可能降低污染和消耗,從而緩解自然資源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保護、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論述體現著深刻的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論來源。我們在長期的經濟建設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為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的代際延續原則和可持續發展找到了一條現實路徑。
作者:呂紅雁單位: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