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造景植物的變遷與保護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傳統園林植物造景通常被認為是既美且雅的典范之作,但是經過長期發展變化,目前許多傳統名園中的造景植物出現了較多問題。蘇州網師園造景植物不僅狀態保持良好,而且以少而精的植物實現了充分表達園林環境文化主題和審美意境的作用。文章通過閱讀文獻、實地勘察、梳理歷史和研究分析,揭示網師園植物造景設計的方法、技巧及其對當代園林設計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蘇州;網師園;植物;變遷;生態和諧
經典名園的形成通常不僅需要有高水平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技術,也需要經過漫長時間的生長養護和不斷完善。中國傳統園林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審美水平舉世矚目,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園林中許多造景元素在持續流轉增修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其中尤以植物造景元素的變化最為顯著。當代園林管理中對植物大多堅持以自然生長為原則,不加以人工干預,久而久之,園林中的植物逐漸過高過密。植物元素的變化會導致園林環境中其他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變化,致使整個園林環境發生改變。例如,滄浪亭因為高大、常綠的香樟樹導致空間陰暗潮濕;拙政園雪香云蔚亭三面叢竹青翠,弱化了冬景的意境;“有‘獨步江南’之譽的環秀山莊……由于湖石假山上的喬木越長越大,根系造成了湖石假山體的開裂,嚴重影響了假山安全”[1]。對于這一現象,陳從周先生曾明確指出:“蘇州留園原多白皮松,怡園多松、梅,滄浪亭滿種箬竹,各具風貌。可是近年來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品種搞亂了,各園個性漸少,似要引以為戒。”[2]2當下,這已成為傳統名園植物造景中常見的現象和難題。相較之下,蘇州網師園素以“少而精,以少勝多”被公認為小園之極則,雖然幾經滄桑變化,網師園的植物至今依舊保存良好、修剪得當,成為園林植物中“以少勝多”的典范。
一、網師園植物的變遷
“網師園占地0.4公頃”[3]619,不及留園的四分之一。學界普遍認為網師園的歷史應從距今900余年的南宋時期算起,但因宋末至清初的園史無可稽考,并且“今日之網師園,大體上就是當年瞿氏的規模和格局”[3]619,因此本文研究網師園歷史從瞿遠村重修網師園算起。“小園樹宜多落葉,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園樹宜適當補常綠,則曠處有物。此為以疏救塞,以密補曠之法。”[2]11網師園面積稍小,建筑及水面占地面積較多,綠化面積有限,所以網師園需用有限的植物造景造就層次豐富而又不顯壅塞的空間。據實地踏勘統計,目前網師園(除茶室等區域)有喬木共16種(57棵)、灌木21種(63棵、34叢),其中落葉喬、灌木共19種。通過梳理歷史文獻發現,在建筑及整體結構與瞿氏時期大致相同的情況下,網師園至今依舊“地只數畝,而有紆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4],這說明從瞿遠村重修網師園開始,已經考慮到植物總量的多少和體量的大小,及其對園林環境的影響。近年來,在網師園的保護過程中,一些與環境主題不一致的植物得到了修正,枯萎的樹木得到及時補植,對保護園林植物造景原貌和提升景境品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資料闕如,我們現已很難知曉瞿氏時期網師園植物準確的數量和種類,這里考證網師園植物的變遷歷史主要是從1956年至今的變化,詳見表1。
二、網師園植物優化提升效果分析
植物的空間尺度、數量、種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園林空間感覺的舒適度。狹小的空間若密植種類繁多的高大喬木則會阻礙空氣流通、嚴重遮擋視線,使人感覺壓抑、壅塞;廣闊的空間若零星種植種類單一的低矮灌木,則會使人感覺蕭瑟、荒涼。園林植物種植必須避免這兩種感覺。通常,人們更傾向于和諧、自然的園林空間,所以江南古典園林往往通過模仿自然山水或借鑒圖畫來建園,這不僅意味著園林的植物空間尺度、數量要適中適度,而且植物選配大多還與園主人的情感理想和園林環境所要表達的主題相一致。
(一)植物造景體現以小見大的原則網師園雖然小,可以綠化的空間少,但園林表現的主題境界很大,全因為園中植物配置遵循以少勝多、以小見大的原則。網師園彩霞池(見圖1①)約400余平方米,池岸植物現有8種共16株,其中8株為黃素馨,最高喬木不超過7米。與劉敦楨先生《蘇州古典園林》中的網師園平面圖[5]相比,池岸植物減少了5株,體量更加得宜,植株更顯精致。水池周邊植物雖然少,但絲毫不顯景色單薄。從植物配置所呈現的立面視覺效果,可以窺見其背后植物造景以少勝多的配置原則。從竹外一枝軒向西眺望:臨水而建的月到風來亭以池岸搖曳的黃素馨為前景,背景是殿春簃庭院中緩緩伸出墻外的白皮松。層次豐富的植物配置削弱了建筑體量帶來的空間壅塞感。水池南面,以濯纓水閣為主景,其西有200年的羅漢松掩映,東側云岡上紫玉蘭一株斜臥,南面桂花樹影影綽綽,與水面交相輝映,呈現出中國山水畫般的意境。彩霞池周邊的植物造景,通過控制沿岸植物的高度與體量,使園林空間的天際線降低,小空間則更顯開闊,是陳從周先生筆下“以少勝多”的典范。此外,池岸植低矮花木,高大喬木隱于其后,這樣的植物層次配置不僅提供了建筑背景,也弱化了建筑之間的孤立感,同時豐富了景境層次,既不顯壅塞又避免一覽無遺之弊。
(二)植物造景主題的一致性網師園雖然幾易其主,但至今仍以“漁隱”為主題。園林以水為中心展開,水池駁岸、花木配置等均以自然手法處理,表現“漁人”寓居之意境。中國傳統園林深受“君子比德”思想的影響,園中植物常被園主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以此寄托他們的情感。松、竹、梅是君子高貴品格的象征,竹外一枝軒后的天井植慈孝竹兩叢,透過洞門空窗可見百竿搖綠,一排吳王靠前黑松、白梅從池岸橫偃而來。軒名取自蘇東坡《和秦太虛白梅花》中“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句,而在劉敦楨先生的《蘇州古典園林》中可見,竹外一枝軒旁曾植有一株碧桃,這與詩句是相悖的,直至1994年改種白梅,才重現原有的“歲寒三友”松、竹、梅傲骨迎風、經冬不衰之景,使得植物配置與軒的主題及園主的退隱思想更為一致。當人置身于此,即產生“頓開塵外想,擬入畫中行”的審美體驗[6],脫離現實世界而置身于主觀想象的情境之中,完全忽略園林的實際大小。“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有著深厚的哲學底蘊,尤其是老莊哲學,可以說老莊哲學為中國古典園林抹上了濃重的底色。”[7]網師園造園設計也深受老莊哲學的影響。例如,小山叢桂軒南的曲尺形小院,“小山間”主植桂花,輔以蠟梅、黃楊、繡球等四時花木,夾植天竹一株,修竹幾竿。經梳理文獻發現,1956年至今,該庭院桂花樹逐漸由少變多,并移除了原先的玉蘭、海棠等,使其不再表達“金玉滿堂”“玉堂春富貴”之意,似有回歸主題的象征(見圖2①、圖3②、圖4③)。桂花不與百花斗艷,正如老莊哲學中的“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8],隱于葉后,掩于綠色中,不追求個體顯豁,但求整體和諧。其中軒南五株桂花樹冠大多向北側傾斜,整個空間呈現出光影斑駁的林下效果,使人產生身處深山幽谷的感覺,使得“山之幽,人之隱”的退隱思想顯現得更為強烈。除此之外,中國古代造園講究風水,例如“風水之中相地主張‘四靈齊聚,乃為大吉’,四靈即朱雀、玄武、青龍、白虎這四種靈獸”[9]。大自然是千變萬化的,風水格局是理想化的。就清代私家園林而言,士大夫多于小巷深處營造自己的一方天地,體現了更多的人為設計,大到整體格局,小到植物的品種、方位,以提高環境的整體性、舒適性。網師園中許多植物正與風水格局相融。例如,看松讀畫軒前增植的黑松,正是北方位玄武之黑色;池南多植紫紅色花木,如紫荊、紫玉蘭、天竹等,與赤色朱雀相契合;池東岸改植的白梅“獨天下而春”,正是東之青龍所代表的春景。這使得整個空間更加協調一致。
(三)局部細節造景的形式美與生態美1.局部細節植物造景的形式美網師園植物疏朗而淡雅,園林空間曠達而嫻靜,這與局部細節的植物造景有很大關系。園中偏僻墻角下、曲廊彎處及狹窄小天井中多有植物點綴,既不浪費土地,又使整個空間富有生氣。同時,這些植物較為矮小且不密集,與每個子空間都十分貼合。例如,由五峰書屋往北通往梯云室的曲廊小彎處有一叢天竹、兩樹芭蕉;殿春簃北窗外略置湖石,配以一樹蠟梅、兩樹芭蕉、數枝翠竹并夾植天竹,依窗而栽,綠意宜人,透過由紅木鑲邊的長方形窗框構成框景,仿佛一幅優美雅致的風景畫,正合齋中對聯“巢安翡翠春云暖,窗護芭蕉夜雨涼”之意(見圖5)。這些局部細節植物造景不僅打破了空間轉換的單調與突兀,同時增強了景致的層次感和深遠感,達到以小見大的效果。2.區域小環境植物造景的生態美江南古典私家園林植物造景蘊含著深厚的生態智慧,體現了古人在“天人合一”宇宙觀的影響下對園林與自然關系的深刻理解。植物要發揮最佳生態效益首先應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做到因地制宜種植植物,滿足植物的生長要求,網師園植物造景正是如此。例如,陳從周先生在《續說園》中就談到:“牡丹香花,向陽斯盛,須植于廳之南。”[2]10而網師園中9株牡丹正植于看松讀畫軒南庭院花臺中,這滿足了植物本身的種植環境需求,順應自然,發揮植物最好的生態效益,使人擁有良好的可居、可游的環境。此外,“網師園的建筑密度高達30%”[3]624,建筑過多勢必會破壞園林的自然生趣,但網師園整體沒有過高的郁閉度,這與注重植物縱向的通風采光有關。園中高大喬木不超過20棵,且較為分散,所以園中大部分區域采光較好,這也使得包括人在內的各種自然生物有良好的居住環境,尤其是以水池為中心的主景區。彩霞池中放養著一些水生動物,池中種植沉水藻類植物可供水生動物食用,這對凈化水體以及增加生物多樣性起著良好的生態作用。池中睡蓮采用缸蓮形式種植,點到為止,避免因蓮花泛濫而導致生態破壞,同時,天光樹影倒映于池中,真實與虛幻并存,使得水面更加開闊,景色更為深遠(見圖6)。此外,近年來園林管理中加強了對池岸植物的控制,譬如,水池東南岸邊高大的梧桐被常綠的桂花替代,避免過多的落葉污染水池,保持了一個和諧、生態的環境。網師園中也有郁閉度相對較高的區域,五峰書屋北側天井中,湖石花臺上植有二喬玉蘭、香樟各一棵,樹下植蠟梅一株、芭蕉一叢,玉蘭與香樟枝葉扶疏,樹冠覆蓋整個天井,夏季郁閉度極高,光線較差。這是由于香樟樹為樹冠大而枝葉密集的常綠喬木,對于五峰書屋北側小天井而言,生長多年的香樟樹既不能形成良好的觀景效果,也限制了植物縱向的通風采光,從而影響園林生態環境效果。整個園中唯有此處植有香樟一棵,但同時也形成了園中郁閉度最高的一處。所以,造園一定要考慮植物生長后的變化,切忌只顧當前效果。
三、結語
通過對網師園植物的解讀,不難發現,網師園植物對當代園林設計具有很大的啟示意義,當代園林設計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從中尋到答案。首先,在當代園林設計中,人們往往忽略植物隨時間流逝發生的變化以及植物變化引起的園林環境變化,這恰是必須在設計之初就要充分考慮到的時間因素。其次,網師園中的植物除了增加景境效果,更多地是蘊含了豐富的寓意而增強了園林的文化內涵,而當代園林設計中往往缺乏豐富生動的內涵,這方面的現實設計水平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最后,網師園中的植物造景設計深受老莊哲學、風水學等影響,它們順應自然,追求生態和諧,以簡單樸素為美,而當代設計中往往是為了自然而自然,植物選擇只重視形態、顏色等光鮮亮麗的表面,對植物的自然屬性、人文屬性及其與場地意境的內在一致性,則缺少深度思考和挖掘。網師園自瞿氏造園至今,植物保存良好,并且在管理中較好地控制了植物的高度及生長方向。同時,園中植物少而選配精當、體量小而意蘊豐富,植物的自然之美與文化意象以及園林空間意境高度和諧,成為園林配植“以少勝多”的典范,其現狀也成為園林植物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的典范。這一范例對當代園林景境設計中的植物造景以及名園造景的保護,都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周蘇寧.提高世界遺產監測有效性的思考和研究—以蘇州古典園林監測為例[J].中國園林,2015,31(11):55-58.
[2]陳從周.說園[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3]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陳從周,蔣啟霆.園綜:新版,上冊[M].趙厚均,校訂,注釋.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221.
[5]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397.
[6]張家驥.園冶全釋—世界最古造園學名著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325
[7]張勁農.中國古典園林文化[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85.
[8]賈太宏.莊子通釋[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136.
[9]林瑛,陳年豐.江南園林風水淺析—以寄暢園為例[J].創意與設計,2017(3):50-55.
作者:張莉 賈夢雪 郭明友 單位: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