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外事文明禮儀知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問候與行禮中的禮儀規范
人們見面時,總要行使一定的禮節,以示禮貌和×××。對于外國賓客,其打招呼和行禮的習慣方式與我國有較大的差異以關人員在接待外賓時,應按照他國的習慣行之,才能正確地表達禮貌與×××。
行禮。通常,行禮和問候是見面時共同或分別行使的禮節。對于行禮,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各個國家的人們也有不同的行禮習慣,公關人員在接持不同國家的客人時,可以區別采用。
二、外事迎送
在外事交往中,迎來送往是常見的一項內容,也是頗具要求的一項工作。它是企業與國際友人交往的第一步,許多“第一印象”往往從中而得。對此,切不可疏忽大意。認真按照外事交往中的禮儀規范行事,能為人們之間的順利,×××往來獲得一個良好的開端。
外事迎送中的禮儀規范
當得知海外客人來訪時,首先必須做好的是迎接工作。按照國示慣例,要根據來賓來訪目的和來訪者的身份,來確定迎接的規格,這里主要涉及到以下兩個方面的的問題:
一是迎接的人員。組織方的主要迎接人員一般應與來賓的身份相當,但到特殊情況,如當事人不在當地、身體不適不能出面,不能完全與來賓身份相當時,則可以由職位相當的人員或副職出面迎接,但要注意不能與對方身分相差太大,“門當戶對”是一規矩。
二是迎接的儀式。在外事的交往中迎接貴賓時較為常見的是以安排獻花的形式來表示。當客人抵達時,在參加迎接的主要領導人與客人握手之后,將花獻上。
迎接工作中公務人員必須準確掌握來近乘坐的飛機(車、船)抵達的時間,在客人抵達之前到達迎接地點等候客人,并備好專用車輛接送客人到達下榻之處。
來賓離去時,也要做好送行的禮儀工作。組織應派專人協助來賓辦理出境或機票(車、船票)手續,以及幫助客人提拎行李、辦理托運手續。分別時,可按來賓國度的行禮習慣與之告別(說見本節問候與行禮中的禮儀規范),并用熱情的話語為客人送行,如歡迎客人再次訪問,祝客人一路平安等。最后應目送客人登機(車、船)離去后方可再離開。
在迎送工作中,還應注意陪車的禮儀。迎接客人抵達、歡送客人以及一些外事訪問活動時,組織一般應當安排人員陪車,起到以接待和引路的作用。在陪車中,公務人員應注意的主要是上下車的順序和坐車時的位置安排。
在順序上,掌握“后上先下”的原則。“后上先下”的禮節體現了主客有序的禮儀,客人為重,客人為尊。
在坐車的位置上,應掌握“以右為尊”的原則。按西方的禮俗,右為大,左為小。兩人同行,右者為尊;三人并行中者為尊。宴席上,主人的右座為最高賓客的位子。同樣,在陪車時,應請客人從右側門上車,坐于右座,主人或公關人員從左側門上車,坐于左側,翻譯坐在司機旁邊的座位上。如果車中的后排凍死坐三人,則順序是:中間為大,右邊為次,左邊為再次,前排為最小,但是如果客人上車后,坐到了主人從垢左側座位上,則應主隨客便,不必再請客挪動位置。
三、介紹中的禮儀規范
在人們見面的同時,通常相互之間就要進行介紹。介紹的方式很多,一般是由主方負責的工作人員或翻譯,將主方迎接人員按身份高低工依次向對方一一介紹:也可以由主方中身份最高的人員介紹,或者作自我介紹,在有些場合也可以交換名片以作介紹。
介紹時應講清國籍、單位、職務和姓名。介紹的順序為:按來賓的身份,把身份代的介紹給身份高的人;按來賓的年齡,把年幼者介紹給年長者來賓的性別,將男子介紹給女子;按來賓的婚姻狀況,將未婚女子介紹給已婚女子。另外,當向他人作介紹時,要用手掌示決,不要用手指示意;被人介紹時,應點頭、微笑以應答;聽人介紹時,應全神貫注,切勿心不在焉,同時最好能附之于一定的問假語,如“您好!”“認識您很高興!”等,以增添介紹彼此的親切氣氛。
四、稱謂中的禮儀規范
在人們見面或交談時,一聲行體的稱謂往往能融洽人們之間的情感和氣氛,和外國友人打交道時亦是如此。只是由于各國的風俗習慣和語言的不同,因此在稱呼上存在差異,公關人員應按照國外人們的習慣相稱謂。
稱為的方法可以分為:按性別稱謂,按職稱、官銜稱謂,按姓名稱謂,或是按國家體制的不同區別稱謂。
按性別稱謂是一種最常見,也較方便的方式,因為性別一目了然的,一般不易出錯,按照慣例,對大多數國家的來賓,對田子稱先生(mister),對女子,已婚的稱夫人(mistress),未婚的稱小姐(miss),在不明婚姻情況時,無論未婚或已婚的都可稱女士(madame)。
按職稱、官銜稱謂也是組織在接待外國來賓時經常采用的稱呼方式,是在一些正式場合的交談、演講、祝詞中,往往都以此相稱謂。如“議員先生”、“總經理先生”;對部長和部長以上要職的婦女,也可稱“閣下”;對有學位的人士,可以其學位相稱,如“律師女士”、“博士先生”;對軍人一般稱軍銜,如“上校先生”、“福特中尉”;對教會中的神職人員,可按其宗教職位稱呼,如“牧師先生”、“懷德神父”。
有時由于國家體制的不同,稱謂也不一樣。君主制國家對國王=皇后稱“陛下”,對王子、公主或親王稱“殿下”。對有公、候、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可按其爵位相稱;如“約翰公爵”。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各種人士,均可稱“同志”,有職銜的可以加上職銜,如“書記同志”、“部長同志”等。
五、會見的禮儀規范
會見在國際上一般有兩種情況:其一是接見,指的是身份高的人士會見身份低的人士,或是主人會見客人(又稱召見);其二是拜會或拜見,指的是身份低的人士會見身份高的人士,也可稱為謁見或覲見。在我國則不作細分,統稱為會見。在接見或拜會后的回訪,稱回拜。
會見從內容來看,有禮節性和事務性之分,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禮節性的會見時間相對較短,話題亦廣泛;而事務性的會見則時間較長,談話的內容也較專門化。
會見的禮儀要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會見之前,會見雙方都應做好準備工作。首先是提出方提出會見要求,必須將要求會見的人的姓名、職務、會見的目的等告知對方。接著是接見方應盡快給予答復,如遇到特殊情況不能接見,應婉言向對方作好解釋工作;如同意會見,則要約好合適的時間,主動將會見地點,主方出席人及具體安排等通知對方。做好會見前的溝通工作,是雙方的一種禮貌相待。
會見時的禮儀。包括:會見雙方都應遵時安約,尤其作為主方人員應提前到達會見地點以迎候客人。迎候時,可以站在會見的大樓正門,也可以在會客廳門口等候。當客人到達時,應主動上前行禮表示歡迎,并引導客人入座。因會見是一項對組織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為表示著重和便于會見時的交談,一事先都有一琿的座位安排。
會見場所應安排足夠的座位。如會見人數較多,會見場地也較大,此時最好安裝擴音器,主、客雙方各備一只。
組織領導人之間的會見,除陪見人員、譯員、記錄員外,其他工作人員安排就緒之后應退出會場。如允許記者采訪,則應在會見開始前幾分鐘進行,會見待開始即離開。會見期間,應準備飲料、茶水,根據不同的季節以及來訪客人的習慣,備有不同的飲品以招待。
為表示×××,會見應準備合影項目。合影可安排在會見之前或是會見結束之后,攝影時的位置按禮賓順序排列,一般主人居中,以主人的右手為上,主客雙方間隔排列。人數較多時,可分排排列,第一排為主要的主賓人員,兩邊應由主方人站立。
會見結束時,主人應將客人送到車前或門口握別,然后目送客人離去。
在一般日常交往中,客人來訪后,相隔一段時間應予回訪。如果客人是為祝賀節日等喜慶日來訪,則不必回訪,而應在對方節日前往拜訪,表示祝賀。
六、會談中的禮儀規范
會談是指雙方或多方就某些共同關心的問題相互交換意見、交流看法、展露觀點的一種會唔,有時會談也指公務洽談或者具體的專業性談判,其內容比會見更為正式、氣氛更為嚴肅、專業性更強。在具體的禮儀要求上,與會見相類似,只是在座位的安排和交談的方式上有一些不同。
在會談中,雙方一般圍桌而坐,通常使用長廊形、橢圓形或圓形桌子,賓主相對而坐。座位的排列,以門為準,有不同的安排法,具體如圖所示,記錄員可安排在后卒,也可安排在會談桌就座。若多邊會談,座位可擺成圓桌,按禮賓次序依次就座。
在與客人會談中,談話時的儀表、語氣、話題都顯得十分重要。出席談話的人要努力給對方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促使會談煌成功。其間涉及到的會談禮儀有:首先,要注意儀表、儀容。出席會談的人,衣著要整潔大方,談話的表情應自然、誠懇,面帶笑容。其次,談話的態度要誠肯,談自己的觀點時要謙和;他人發言時要認真聆聽,不要隨意插話;對原則性問題需要堅持和拒絕時,注意態度上不要激烈,可做耐心的解釋和婉拒。交談中,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如“請”、“對不起”等。
七、國外忌諱種種
在涉外活動中,公務人員不僅應做到尊重國際公眾、禮貌待人,也應了解國外人們的種種忌諱,避免不禮貌情況的發生,這也是十分重要的禮儀內容。
數字的忌諱
西方人認為十三是不吉利的,應當盡量避開,甚至每個月的十三日,有些人也會感到忐忑不安。并且人們還認為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尤其是逢到十三日又是星期五時,最好不會辦任何活動。在日常生活中的編號,如門牌號、旅館房號、層號、宴會桌次等編號、汽車編號也盡量避開十三這個數字。其原因主要源于基督教傳說,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猶大,為了貪圖三十個銀幣,出賣了耶穌,結果使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那天最后的晚餐上的第十三個人就是猶大,這天又是星期五。人們將十三日又逢星期五的日子稱為“黑色星期五”,有些人就會因此而閉門不出,唯恐發生不吉利的事情。
“四”在中文和日文中的發音與“死”相近,所以在日本與朝鮮等東方國家將它視為不吉利的數字,因此這些國家的醫院里沒有四號病房和病床。在我國也是如此,如遇到“四”,且非說不可時,忌諱的人往往說“兩雙”或“兩個二”來代替;另外,在日語中“九”發音與“苦”相近似,因而也屬忌諱之列。
食品的忌諱
伊斯蘭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不吃豬肉和無鱗魚,日本人不吃羊肉,東歐一些國家的人不愛吃海味,忌吃各種動物的內臟;敘利亞、埃及、伊拉克、黎巴嫩、約旦、也門、蘇丹等國的人,除忌食鍺肉外,還不吃海味及各種動物內臟(肝臟除外)°阿拉伯國家做客不能要酒喝。
顏色的忌諱
日本人認為綠色是不吉利的象征,所以忌用綠色;巴西人以棕黃色為兇喪之色;歐美許多國家以黑色為喪禮的顏色,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和尊敬;埃塞俄比亞人則是以穿淡黃色的服裝表示對死者的深切哀悼;敘利亞人也將黃色視為殘廢之色;而巴基斯坦忌黃色是因為那是僧侶的專用服色。但委內瑞接卻用黃色作醫務標志;藍色在埃及人眼里是惡魔的象征;比利時人也忌藍色,如遇有不吉利的事,都穿藍色衣服;土爾其人則認為花色是兇兆此在布置房間、客廳時絕對禁用花色,好用素色。
花卉的忌諱
德國人認為郁金香是沒有感情的花;日本人認為荷花是不吉祥之物,意味著祭奠;菊花在意大利和南美洲各國被認為是“妖花”,只能用于墓地與靈前;在法國,黃色的花被認為不忠誠的表示;絳紫色的花在巴西一般用于葬禮;在國際交際場合,忌用菊花、杜鵑花、石竹花、黃色的花獻給客人,已成為慣例;在歐美,我們被邀請到朋友家去做客,獻花給夫人是件愉快的事,但在阿拉伯國家,則是違反了禮儀。
其他忌諱
在使用筷子進食的國家,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在米飯中;在日本不能穿白色鞋子進房間,這些均被認為是不吉利之舉;佛教國家不能隨便摸小孩的頭頂,尤其在泰國,認為人的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頭部被人觸摸是一種極大侮辱,住宅門口上也禁止懸掛衣物,特別是內衣褲;腳被認為是低下的,忌用腳示意東西給人看,或把腳伸到別人跟前,更不能把東西踢給別人,這些是失禮的行為;在歐洲國家,新在婚禮前是不試穿結婚用的禮服的,因為害怕幸福婚姻破裂;還有些西方人將打破鏡子視作運氣變壞的預兆;另外西方人不會隨便用手折斷柳枝,他們認為這是要承受失戀的痛苦的;在匈牙利,打破玻璃器皿,就會被主為是厄運的預兆;中東人不用左手遞東西給別人,認為這是不禮貌的;英美兩國人認為在大庭廣眾中,節哀是知禮,而印度人則相反,喪禮中如不大哭,便是有迅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