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老年被征地農民的城鎮化發展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生產方式改變城鎮化發展帶來產業結構的變化。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化的生產方式變化。現代化的生產方式講究集中生產力,提升生產的效率,主要包括準時生產和大規模生產。要實現準時生產和大規模生產就必須要采取精細化的操作方式,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和環環相扣的生產分工。而從事現代化生產的工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嚴格依照生產時刻進行工作和休息。在此基礎上就衍生出了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并對應了相應的生活方式。傳統的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家庭傳承沿襲下來的耕種方式和農業技術。其生產特點是大量地采用人力和畜力,通過農業工具和其他輔助性的工具進行生產。傳統農業因而對自然界的依存度很大,靠天吃飯的特點非常地明顯。為了盡量減少自然環境變化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農業生產者就需要熟練地掌握生產技能,同時還要熟悉土壤、氣候情況。因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息規律就非常地明顯,由此相關的鄉村生活方式也遵循類似的規律。對于老年被征地農民而言,也已習慣了的生活習慣從征地拆遷、住入樓房開始產生變化。
(二)消費脫離于生產傳統的中國鄉村就是一個植根于“土”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中,經濟形態脫離不了自然經濟的屬性。這是一種分散的、個體的、以家庭經營為單位,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的自然分工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在這樣的經濟形態中,家庭作為基本的生產單位,同時也是消費的基本單位,家庭生產則部分地取決于家庭的需要。部分家庭生產直接供應家庭消費,而不需要經過市場交換的環節。因此,對于很多老年被征地農民而言,他們的生活方式中還信奉家庭生產要供應家庭消費,繼而影響他們在安置社區里的居住行為。相比傳統的生活方式,現代生活中的消費則脫離于生產。在生產力發達、科學技術和信息化不斷發展的社會中,人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源自于社會分工和職業細化,因此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不是單一的,而是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城鎮化不僅是城市對鄉村的擴張,更是一種現代生產與就業的擴張。其瓦解了原有的生產基礎,也沖擊著原有的就業方式,帶來了新的就業崗位與就業機會。而新的就業方式也決定著消費的脫離。因為在社會分工中,生產和消費不再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流通,而是在社會范圍內流動。勞動者生產的報酬不是直接的消費產品,而是有購買力的貨幣,而且貨幣的購買范圍超過簡單的物物交換。因此,傳統鄉土社會中的“消費決定生產”逐漸地變為現代工業化屬性的“生產決定消費”,被征地農民在城鎮中就業獲得的收入用于基本生活需求,其生活方式中消費脫離了生產。老年被征地農民由于長時間生活于鄉村社會,日常生活所需基本上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例如日常生活中不需要支付水費,日常生活用水基本上都使用井水或是河水,不需要多余的生活花費與開銷。另外,鄉村社會的社會支持網絡則可以有效應付生活之中的突發問題,如村莊里親友網絡則可以有效應對老年人行動不便和生活上的不便利,當老年人遇到突發性疾病送醫救治會比住在城市社區更加及時。這些便利其實形成了一種類似于社區養老的隱性資源,不需要額外的支付便支撐著老年人在鄉村的養老生活。但是當老年人搬到社區之后,生產與消費相聯系的基礎發生了變化。“現在在家里上廁所都要錢”便是老年人對城鎮化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因此,安置社區里出現的一些綠化被毀而種上蔬菜,不愛護社區衛生和不交物業費等行為就不能簡單地解釋為被征地農民素質不高,而是要盡量引導他們如何適應城鎮化背景下的消費方式與消費理念。
二、現代化居家生活與交往方式的變化
(一)現代化居家生活方式的改變被征地拆遷農民搬入拆遷安置房之后,居家生活方式也脫離了農村居住方式。在居家方式和現代化家電的使用上,老年被征地農民也需要一個適應過程。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大眾消費正在成為社會與時代的主題。一些普通人曾經無緣受用的奢侈品正在不斷升級為必需品。通過科技進步與信息化發展,各種方便人們生活的科技產品充斥著生活的吃穿住行等各個方面,對居家生活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例如很多智能清潔電器不僅能夠方便快捷地清潔房間,還能夠減輕人的體力勞動和時間。但是這些居家電器卻不一定能夠給老年被征地農民帶來生活上的便利。比如在針對老年被征地農民的調查問卷統計顯示:超過有7成的被訪者就不習慣使用全自動洗衣機、智能化的多功效電飯煲以及網絡智能電視。雖然這些智能化的家用電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很多便利,但是對于難以操作它們的老年被征地農民而言則變成了一種負擔和累贅。被征地農民在搬入新房后會利用拆遷補償款購買現代化的居家設備,這也說明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很多拆遷家庭很少考慮到老年被征地農民是否愿意、習慣去使用這些現代化的居家設備。安置社區中的老年人交往范圍受到身體狀況的限制,網絡通訊工具應該可以彌補這一限制。但是老年被征地農民因為文化水平、記憶能力等條件限制,很難較快地熟練掌握這類設備。更有甚者,一些老年人還會因為操作不正確而受到傷害。因此,某種程度上,這些便利的現代化居家產品反而會成為老年被征地農民的生活障礙。這種生活的障礙不僅不利于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還會在心理上讓老年人產生一種無用的錯覺,不利于老年人精神狀態的提高。
(二)社會交往變化與生活方式社會交往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來往。現在很多年輕的被征地農民會使用網絡和其他高科技的通訊設備,社會交往圈會比較廣泛,而且社會交往方式也比較靈活。但是對于老年被征地農民而言,他們的社會交往對象主要是與親屬朋友之間的人際交往,社會交往時間也會呈現農忙而少農閑而多的規律。在土地被征用之后,日常勞動耕作沒有了,社會交往的時間更加充裕。但是社會交往的對象和網絡因為拆遷安置發生變化。以前既是隔壁鄰居也有親屬關系的社會交往網絡在拆遷安置之后則被瓦解,鄉土社會中以血緣為基礎的關系紐帶也因此而改變。根據對老年被征地農民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住進安置社區之后,其每周到鄰居家里串門聊天的次數明顯減少,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不再去鄰居家串門聊天。三分之一的老年被征地農民認為住進安置社區之后,與鄰里的關系不如住在村里那樣好,社會交往生活越來越單一。很多地方的拆遷安置采取的是“先拿號,再交房”的安置房交付方式,因此一些原先的社會交往網絡并不能一起“拿號,交房”。看似不經意的安置方式其實對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影響非常大。以地緣為基礎的社會交往方式從此開始斷裂,鄉村交往關系在逐漸淡化。老年被征地農民在晚年生活中因為失去土地,生活與生產方式基礎發生了改變。從個體社會化的角度來看,老年被征地農民在安置社區中的生活是一個自我再社會化的過程。但是作為社區和家庭,應該幫助老年人在失地之后逐漸適應家居生活與社區交往方式。這對提高老年被征地農民的生活質量,提升征地拆遷農民養老服務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促進老年被征地農民生活方式適應的思考
老年被征地農民生活方式的適應過程既是老年被征地農民的自我適應,也是對拆遷被征地農民養老模式進行選擇的過程。城鎮化的生活方式逐漸融入了鄉村,傳統的鄉土特色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蛻變。如何在經濟上、社區服務上以及文化上選擇好適合老年被征地農民社區生活特點的養老服務模式將是城鎮化發展中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探索適合老年被征地農民要求的居家養老體系首先要摸清社區的養老現狀,協調相關部門,整合社區養老力量。安置社區作為被征地農民的聚居地,社區養老資源體系的建設應該結合社區的實際能力,以滿足社區養老基本服務為標準和目標進行投入。因此在規劃上社區居委要摸清社區養老服務的繼續需求情況和供應能力,協調好相關衛生、民政、文體部門資源。此外還應根據本社區實際情況科學地規劃居家養老的服務內容和服務體系,做到社區居家養老能夠統一部署、統籌安排,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快速健康地發展。[9]其次要善于利用社會的力量,引導公眾參與,充實社區養老資源。要善于利用社區公眾的力量,組織、統籌、協調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實現社區居民養老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安置社區里閑散勞動力比較多,留守在社區里的老年人較多。通過組織社區公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推動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完善志愿者服務機制實現社區公眾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通過引導公眾參與社區服務和管理推動社區居民的自我認同。
(二)構建社區主導家庭參與的新型居家養老體系一方面要發揮社區保障職能。社區是被征地農民的主要生活空間,應當利用直面群眾的天然優勢,積極引導老年人走出家庭,融入社區。社區可以依托原有的硬件設施,通過建立各種老年人樂于接受的興趣組織,如文娛類、志愿服務類等,經常性組織老年人開展各項喜聞樂見的活動,讓老年人在家庭之外有一個聚集娛樂的場所,提升社區歸屬感。有條件的社區,可以根據社區實際為老年人提供有償服務,如飲食供給、家庭護理等。另一方面要發揮家庭積極作用。家庭是老年人的精神歸宿,缺乏家庭成員參與是家庭養老是無法實現的。家庭成員首先要轉變思想認識,對老年人的關懷應體現在物質、情感等多方面,而不是單一的經濟供養。因此家庭成員不能把家庭養老簡單理解為社區養老,把老年人的平時活動歸結為社區活動,忽視對其情感、心理的慰藉。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應有意識的對老年人表現出關懷,多與其溝通交流,并適時舉行家庭聚會,讓老年人更好的體會家庭溫暖。
(三)激發老年人群體的潛力構建“以老養老”新格局首先從老年人自我適應的方面來看,老年被征地農民要有積極向上生活觀念。由于老年被征地農民在人生經歷的后期遇到了生產與生活上的變動,社會適應能力相對于年輕人而言較差,因此容易產生社會再適應的困難與挫折感。因此老年被征地農民應該樹立積極的心態和樂于學習新鮮事物的態度,面臨新的生活方式要積極地學習與適應。其次從老年人群體適應的角度來看,要加強老年被征地農民群體的溝通與交流,形成安置社區內新的群體交往網絡。老年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所以物質條件相對充裕。在精神生活上要利用好社區內群體優勢,通過老年大學、老年文體活動等形式促進老年被征地農民群體的社區交流,以此形成互助的社會交往網絡,豐富老年被征地農民的日常生活。再次從老年人養老服務形式上來看,要探索老年被征地農民養老服務的相互照應模式。盡管安置社區中老年被征地農民人數較多,但是由于年齡差異、身體健康狀況差異等差異,老年人群體內部仍然有很多身體健康狀況較好,樂于助人的人。因此可以建立起老年被征地農民群體內部的相互照應機制,實現老年人之間的相互照應,相互幫助,既能夠體現價值,節約居家養老服務的成本,也能夠促進社區關系的融洽與和諧。
作者:王志丹單位:中共錫山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