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小城鎮發展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城鎮化發展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強調以人為本的發展,要達到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指出,要優化城鎮規模和結構,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加快發展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以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本文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小城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探討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小城鎮發展出現的問題以及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
關鍵詞:
小城鎮;發展;新型城鎮化
中國正處于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應當深刻認識城鎮化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把握住城鎮化過程中所蘊含的巨大機遇,認真研究判斷城鎮化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妥善應對城鎮化面臨的風險挑戰[1]。城鎮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擴大內需的巨大潛力,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和工業化的水平共同決定了城鎮化的程度。中國的城鎮化與美國的新技術革命被視為21世紀影響人類社會進程的最主要的兩件大事[2]。在中國的城鎮化過程中,小城鎮發展為中國城鎮化進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中國經濟和社會建設中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
一、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小城鎮發展現狀
小城鎮從廣義上指以非農產業為主體和非農產業人口集聚的地區,包括一般的鄉村集鎮和建制鎮,全國有四萬多個。從狹義上講,小城鎮是經過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的批準,按照中國行政建制而設立的鎮,即建制鎮。1993年,國家公布了設立縣級市、地級市、建制鎮的相關標準,該標準對1986年的建制鎮標準做了進一步調整,增加了更多的考察指標[3]。小城鎮在發展中,根據其各自的資源稟賦和外部的環境變化,形成不同的發展類型,主要有區域中心型、工業主導型、市場推動型、衛星型、農業帶動型和旅游服務型六種類型。
(一)區域中心型區域中心型小城鎮的典型代表是城關鎮。城關鎮即縣城鎮,是中國歷來對縣政府所在地的通稱,是依托于縣級國家機關所在地形成的小城鎮,往往成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基礎設施完備,發展迅速。區域中心型小城鎮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區,在制度的實行上更有效率,能夠及時實行國家的政策,在應對經濟環境的變化中具有一定優勢,吸引鄉鎮企業的駐扎。區域中心型小城鎮在地區建設上具有優先性,財政預算相對于其他小城鎮下達的更快更多,有利于基礎設施。
(二)工業主導型工業主導型小城鎮是依托于本地的鄉鎮企業而發展起來的,以鄉鎮企業聚集為主導,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有較強的吸納作用。工業主導型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依靠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為了自身發展的需求,對所處小城鎮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各種途徑投入的資金建設,減輕了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同時,鄉鎮企業的發展為地方政府創造稅收收入,部分稅收又會投入對小城鎮的建設。鄉鎮企業在小城鎮發展還會帶動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拉動小城鎮的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進入。小城鎮不斷發展壯大。
(三)市場推動型市場推動型小城鎮,是通過企業的區域性聚集發展而成的。規模外部經濟能夠促進企業的區域性聚集,降低聚集地區企業的生產成本,使企業獲得更多利潤。隨著規模經濟的實現,更多企業為了謀求相對低廉的生產成本而入駐小城鎮,為小城鎮的發展帶來人口基礎和經濟基礎,使得小城鎮的規模不斷擴大。目前,中國有為數不少的小城鎮是以特色商品生產為主的市場推動型小城鎮。
(四)衛星型衛星城鎮簡稱衛星城,是指如衛星般圍繞在大城市外圍建設發展,在大城市郊區或者其以外附近地區,既有較完善的住宅又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的小城鎮。衛星城鎮能夠幫助中心大城市緩解人口壓力和土地緊張,控制大城市的過度擴張。衛星城鎮受到大城市的輻射作用,依靠臨近大城市的地理優勢和便捷的交通條件,成為大城市的一部分,在行政管理﹑經濟﹑文化方面以及日常生活中與它所臨近的大城市有較密切的聯系。例如,北京東面的燕郊鎮利用臨近北京這個特大城市的地理優勢,借助北京的輻射發展起來。衛星城鎮與大城市的地理距離和交通條件,直接影響大城市對小城鎮發展的輻射程度。
(五)農業帶動型農業帶動型小城鎮是通過農業產業化為的推動而發展起來的小城鎮。農業產業化企業駐扎在小城鎮中,產業交易在小城鎮上進行,企業稅收也納入當地政府財政,以農業商業化為基礎。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各種經濟效益,為小城鎮的持續發展帶來動力。
(六)旅游服務型旅游服務型小城鎮,依靠毗鄰景區的先天優勢,利用旅游產業的帶動發展,逐漸發展成旅游景區游客的集散地,為游客提供住宿餐飲、游憩設施以拉動自身發展。發展旅游產業,能夠帶動多個周邊小城鎮的發展。為滿足旅游區的需求,小城鎮的改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小城鎮的發展水平。旅游業的繁榮發展能夠直接促進當地第三產業的產值,增加就業崗位,吸引人口聚集,拉動小城鎮的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小城鎮發展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初期,大量上山下鄉人口返城就業,城市人口規模迅速增加。小城鎮隨著人口的流動迅速發展起來。因此,在20世紀八十年代,全國范圍內,一度興起“小城鎮熱”。中國小城鎮發展在中國城鎮化進程推進中取得顯著的成就。中國關于小城鎮的發展尚存在許多問題,隨著中國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到來,中國小城鎮發展中的一些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中國的地域寬廣、幅員遼闊,總體的自然條件優渥,但是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制度規范、經濟發展水平卻存在明顯的差異。從地理位置上由東向西,可以將中國依次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區域。由于三個區域的資源稟賦、制度安排、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各個地區的小城鎮發展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導致中國小城鎮發展極不均衡。
三、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小城鎮發展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一)資源稟賦不同資源稟賦作為一種初始條件,決定著小城鎮發展的初始模式以及發展過程中的發展優勢,主要由小城鎮自身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自然資源蘊藏等方面決定。天然的地理條件直接影響到小城鎮的發展。位于中國東部地區的小城鎮,發展路徑具有多樣性,發展優勢多,所處區域主要為沿海各省,有多個城市群。具有所處地區經濟發展迅速,陸路、水路發達,交通便利,城鎮化水平較高,資源流動性強的先天優勢。位于中國中部地區的小城鎮發展路徑集中,發展優勢明顯,所處區域經濟發展較好,城鎮化水平中等,交通條件不均衡,資源流動性一般,自然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勻。位于中國西部地區的小城鎮發展路徑有限,具有明顯的區域特點,發展優勢大多不明顯,所處環境惡劣,多為山川、丘陵和高海拔地區,整體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發達,資源流動性差。自然環境嚴重影響著小城鎮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人們的生活水平,好的自然環境能夠促進小城鎮的發展,惡劣的環境則會制約小城鎮的發展。自然環境的差異最終導致了小城鎮的發展程度在空間上的分布不均衡。
(二)戶籍制度限制戶籍制度形成于計劃體制時代,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發展中的一個重大障礙,嚴重阻礙著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戶籍制度對戶籍的管制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限制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動,減緩了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變速度,減緩了中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不同的資源配置制度使得城市和農村的社會資源分配嚴重不均,主要表現在勞動權利保護、享受城市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方面。中國的全國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仍在建設之中,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依靠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的獨立運作。當地的社會保障體系以服務本地居民為主,外來人口想要享受更好的福利待遇,而本地區地方政府財政資金有限,必然導致對外來人口享受本地福利待遇的限制。小城鎮的經濟成本、社會成本、人民的心理成本都比大中城市的相關方面的成本低,具有人口轉移成本低的優勢。小城鎮作為聯系大中小城市與鄉村的紐帶,能吸引大量農村人口,是轉移農村人口的重要載體,有利于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
(三)規劃不完善中國小城鎮發展在初期取得一定成效后,曾在全國范圍內一度掀起“小城鎮熱”。然而,由于一味跟風,沒有進行合理的城鄉發展規劃。隨著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小城鎮規模偏小、發展緩慢,各地區的小城鎮發展程度參差不齊,難以發揮集聚效應。有的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未能分析和注重自身的發展優勢,對發展前景進行合理的規劃,一味照搬其他小城鎮的發展模式,造成許多小城鎮在發展初期雖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卻建設出一些無法和自身的發展相匹配的基礎設施,導致小城鎮的發展難以持續,發展速度的緩慢甚至會將小城鎮原本的發展優勢毀掉。絕大部分建制鎮的鎮區面積規模在2km²以下,超過5km²的小城鎮數量甚少[4],沒有為小城鎮未來發展做出相應規劃。
根據有關研究證明,當一個小城鎮的人口數量達到1萬個時,才能發揮小城鎮的集聚吸引作用;當小城鎮的人口數量達到2萬個時,小城鎮的集聚效應會比較明顯;當小城鎮的人口數量超過5萬個時,小城鎮能夠正常發揮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對周邊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5]。中國小城鎮分布不均衡,規模普遍較小,基礎設施落后,其中道路、集中供熱、給排水、環境衛生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率不高,使得小城鎮缺乏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引力,造成小城鎮的發展極其緩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R].北京:新華社,2014.
[2]吳良鏞.從世界城市化大趨勢看中國城市化發展[N].科學新聞,2003-09-19.
[3]葉堂林.小城鎮建設的規劃與管理[M].新華出版社,2004.
[4]王全寶.城鎮化的本質是農民市民化——專訪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J].中國新聞周刊,2013(09).
[5]姜妮伶.中國東北地區城市化發展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賈媛 賈晶瑩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商學院 中國華能集團燃料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