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以貴州烏蒙山連片特困區旅游城鎮化研究為目的,對烏蒙山區旅游城鎮化現狀及特點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產品競爭弱、基礎設施薄弱、開發進程緩慢、市場開拓不足等問題。提出政策支持、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旅游資源、保護環境、適度城鎮化、突出民族特色及景觀功能等對策,對解決烏蒙山連片特困區旅游城鎮化協調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貴州;烏蒙山;旅游城鎮化;民族特色;旅游資源
澳大利亞學者帕特里克•馬思林最早提出“旅游城市化”,他認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紀后期出現的一種由單一的消費功能(旅游消費功能)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獨特的城市化形式,是由休閑娛樂的銷售而形成一種城市化模式[1]。中國相關學者也對旅游城市化做了定義。王東萍等認為旅游城鎮化是旅游的發展帶動人口、資本和物質等生產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區集聚和擴散,從而帶動城市地域的不斷推進和延伸的過程,它包括使城市規模擴大和使城市質量提高兩方面的內容[2]。邱云志在此基礎上對少數民族區域旅游城鎮化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認為旅游城鎮化是指以旅游產業發展,特別是以旅游為主導或資助發展產業為目標,引發的城鎮化現象,或者說以旅游為主要動力的城鎮化現象[3]。貴州省烏蒙山連片特困區屬于國家級貧困縣,俗稱“老、少、邊、山、窮”地區,隨著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12年12月《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的提出,明確對烏蒙山片區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國家旅游局委托項目《烏蒙山片區旅游扶貧發展規劃(2013~2020)》的提出和實施,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的發展,促進烏蒙山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城鎮化的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烏蒙山區城鎮化率低,連片特困區藍皮書《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2014~2015)》指出,包括武陵山片區、烏蒙山片區、滇黔桂石漠化片區在內的14個連片特困區,普遍存在城鎮化進程緩慢的問題。2004至2014年間,連片特困區城鎮化率年均增長約1個百分點,慢于全國1.19個百分點的年均增速。由于差距的不斷擴大,2014年,連片特困區接近30%的城鎮化率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約25.5個百分點[4]。就2010年末來看,烏蒙山片區總人口1926.14萬,城鎮人口447.97萬人,城鎮化率23.25%[5],可見,烏蒙山片區城鎮化率低下,基礎薄弱,加上該區域地理環境復雜,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形分布區,多高山峽谷,壩子,自然生態脆弱,為了提高烏蒙山區城鎮化率,走大多數城鎮以工業化促進城鎮化發展道路顯然行不通,該地屬于省際交界的邊緣區和民族聚居區,旅游資源豐富,特別是垂直氣候較為明顯,素有“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的地方性小氣候。所以在貧困區以旅游業的發展推動城鎮化的發展實為必要,最終實現旅游城鎮化協調發展,以旅游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烏蒙山片區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一、貴州烏蒙山片區旅游城鎮化發展現狀分析
烏蒙山區域內旅游資源類型豐富多樣,擁有奇特的自然旅游資源及經典的紅色旅游資源、民族風情等人文旅游資源,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及種類繁多的地方特色產品和旅游商品。隨著烏蒙山片區旅游的市場知名度、吸引力和影響力逐步提升,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2012年,烏蒙山片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5847.36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45.2%,近7年年均增長率為38.8%;旅游總收入359.99億元,比2011年增長45.1%,近7年年均增長率為43.1%[6]。烏蒙山片區38個市(區)中有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6個省重點縣,可見,旅游業的發展為烏蒙山片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也有利于為中國14個連片特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基礎,做出榜樣,以旅游業的發展帶動城鎮化的發展。區域內共有148個小鎮,多數是旅游型小城鎮,比如,昭陽區的大山包,鹽津縣的豆沙,彝良縣的小草壩等,都是城鎮人口數量少,經濟發展落后,以旅游開發而帶動小城鎮發展。2010年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分別為12939元和3248元,與2001年相比分別增長3.1倍和2.7倍;城鎮化率由2001年的12%增長到2010年的24%。①雖然烏蒙山片區的旅游資源豐富多樣,但城鎮化率低,經濟發展落后。為使烏蒙山片區實現經濟平穩增長,提高城鎮化水平,最終實現小康社會,以旅游推動城鎮化發展是必由之路。
二、貴州烏蒙山片區旅游城鎮化的特點
由于動力機制、因地制宜、發展路徑、國家扶貧規劃等對烏蒙山旅游城鎮化的發展要求,烏蒙山片區城鎮化的發展與傳統的工業城鎮化有許多不同。
(一)旅游城鎮化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延伸旅游資源屬于第三產業中的新興產業,對城鎮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老、少、邊、窮”及生態資源脆弱且又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已成為城鎮化建設及旅游扶貧的必由之路。旅游資源具有不可移動及不可復制性,又具有擴散性的特點。旅游活動常常是以集散中心為節點,所以,以旅游推進的城鎮化是以旅游資源開發為基礎,并且呈現出流動人口多的傾向,是工業城鎮化的一種擴散。
(二)以小城鎮為主中國城鎮人口規模特點主要是1~5萬人口為主的建制鎮,占總數的80%,其中在1~2萬人口之間的城鎮居首位,占鎮總數的28.2%,其次是2~3萬和3~5萬人口的城鎮,各占25%左右[7]。有學者認為0.2~2萬人口的城鎮也為小城鎮。小城鎮離大城市遠,經濟不夠發達,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烏蒙片區尤為多見。烏蒙片區自然條件艱苦,地勢陡峭,大多沿河分布或者以壩子作為城鎮的建設點。受地形地貌、社會經濟及社會文化等的限制,以旅游作為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力量,小城鎮主要表現在人口的集聚和規模上。
(三)旅游城鎮化以外來人口為主烏蒙山片區旅游城鎮化以外來人口為主,主要表現為兩個層面。第一,外來經營者。外來經營者以經濟為目的,同時也是為了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開展經營活動,也有的是旅游小企業等,他們直接或者間接從事和旅游業相關的活動。第二,外來旅游者。旅游者為了獲得愉悅,并且在旅游城鎮進行短暫的停留,這是旅游城鎮化的主要表現,2012年烏蒙山片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5847.36萬人次[8]。若按365天折算,烏蒙山片區2012年的游客量就相當于形成58000多人的小城鎮。旅游小城鎮的的主要特征是外來人口比重大,特別是以旅游者居多。
三、貴州烏蒙山片區發展旅游城鎮化的主要問題
(一)旅游城鎮產品競爭弱烏蒙山片區眾多的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不僅品位高,而且具有多樣性。但旅游城鎮產品競爭弱;多數旅游小城鎮的建設檔次低,基本上處于粗放型的開發。但由于旅游資源開發滯后,資金短缺,品牌效應不突出等因素,目前的旅游資源開發主要以自然生態、民族文化、紅色旅游等觀光旅游為主。雖然形成一些旅游小城鎮,但由于缺乏對旅游資源的深入挖掘,缺少能使旅游者參與及體驗的旅游產品,許多具有個性化的旅游產品并未完善,休閑娛樂、康體養生、以及度假旅游等產品開發薄弱,還未形成良好的大規模旅游產品體系。
(二)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烏蒙山片區旅游交通、供水供電、通信服務等基礎設施薄弱,旅游通達條件成為最大的限制因素。雖然近年來國家及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交通條件的改善,大力改善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條件,特別是主干公路發展較快,如,G85、國道213線的擴建,內昆鐵路等的開通,交通條件得以迅速的改善,但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烏蒙山片區大多處于高山峽谷地帶,發展交通實為困難。
(三)旅游市場開拓不足,城鎮化落后烏蒙山片區地處云、貴、川交界處,周邊具有龐大的旅游市場。由于旅游資源開發緩慢,旅行社薄弱,缺乏知名品牌及獨特的宣傳口號,旅游城鎮化建設阻礙因素也相當突出。旅游景區宣傳促銷經費投入少,宣傳促銷力度不夠,城鎮公共設施落后,很難滿足大量游客在景區過夜的需求。旅游市場尤其是周邊和中遠程開拓嚴重不足,導致游客以本地居民為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四、貴州烏蒙山片區發展旅游城鎮化的對策
根據烏蒙山片區旅游城鎮化的內外條件及外部環境影響因素分析,其中發展旅游城鎮化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
(一)加大對旅游城鎮化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烏蒙山片區旅游扶貧發展規劃(2013~2020)》等政策,加大對片區的旅游資源開發,加大旅游城鎮的建設力度。政府應根據烏蒙山片區的經濟社會環境發展實情,因地制宜地把旅游城鎮化的發展納入該區域的經濟水平發展要求,對旅游資源開發與城鎮化進行總體規劃、修建詳細規劃及旅游區實際規劃,進行有目的有目標的發展。利用現有的政策扶持,發展財稅支持、吸引外資、創建品牌、宣傳促銷、人才培養為一體的旅游城鎮化發展模式,最終促進烏蒙山片區旅游與城鎮化建設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合理利用旅游資源對烏蒙山片區旅游城鎮化發展進行科學規劃,確保旅游城鎮建設定位準確;烏蒙山片區的旅游城鎮要根據自身的實際進行定位,不宜“一窩蜂”地快速發展城鎮建設,確保旅游產品突出。合理利用旅游資源,加強區域旅游產品開發,科學營銷,各地區根據自身的資源情況,有所側重,并打造高端旅游產品,形成具有影響的旅游產品。做到科學策劃,合理布局,開發有度。
(三)堅持環境保護優先原則正確處理旅游城鎮化建設和資源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的相互關系,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第一位,把環境保護列入規劃綱要及旅游資源開發與城鎮化建設中,要求政府、旅游者、經營者、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到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中各個環節。努力實現保護促開發,開發促保護從而推動烏蒙山片區旅游城鎮化發展。
(四)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旅游城鎮化建設必須要以交通道路,供水供電,通信服務等基礎設施作為依托條件,烏蒙山片區發展旅游城鎮化必須把交通基礎設施放在優先發展地位,烏蒙山區呈東北—西南走向,系由斷層抬升形成的年輕山地,多高山峽谷,地形陡峭,發展交通實為困難。只有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才能實現旅游與城鎮化的和諧發展。解決烏蒙山區交通道路發展的“瓶頸”問題,發展等級高速公路,爭取發展連接西南各大城市的鐵路及航空,在修建的等級公路降低收費標準或者免收過路費等措施,以吸引游客,促進烏蒙山區旅游城鎮化的發展。同時,還應考慮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
(五)必須適度城鎮化由于烏蒙山區地形特征復雜,多高山河谷,垂直氣候明顯且多地質災害,烏蒙山片區的旅游城鎮大多以小城鎮為主,以河谷及壩子為主要建設點。由于地形及游客數量的限制,不應該進行大規模擴張,而應適度擴張。各旅游城鎮建設不應千篇一律,應具備不同風格的建筑區域。旅游城鎮化要求加強對景區外圍及城鎮進行合理規劃,以山地城鎮為主要特點,進行詳細控制性規劃及修建性規劃實為必要。
(六)旅游城鎮保持地方特色烏蒙山片區具有片區內居住著彝族、回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是中國主要的彝族聚集區。民俗風情濃郁,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各民族和睦相處,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20.5%。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在許多方面引發關注,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城鎮化的發展,與傳統的城鎮化發展不一樣,少數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必須考慮到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本身就是一種旅游資源。因此,必須堅持“越是民族性地方性的就越是世界性”的原則,通過突出當地的旅游資源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合理發展民族地區的旅游城鎮。
(七)突出旅游城鎮化的景觀功能旅游城鎮是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的地方,城鎮不僅僅是為滿足游客基本需求的地方,更應該是為游客提供觀賞愉悅的地方,這就要求旅游城鎮在建設的過程中注意城鎮的主體色調,主體風格,標志性建筑物等,同時還應落實保護原有文物古跡的措施,注意新老景觀的協調性。通過對烏蒙山片區旅游城鎮化發展研究,有利于應用旅游資源開發促進城鎮化建設,同時,也有利于國家對貧困山區的旅游城鎮化建設作理論分析。旅游城鎮化是國家或地區實現現代化、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動力,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重大的作用,特別是在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卻經濟發展落后地區,有著關鍵性的作用。旅游和城鎮化的關系呈現著相互作用的關系,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帶動產業發展,促進城鎮化進程。而城鎮化的發展給旅游業提供物質基礎,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保障,對旅游產品的開發及營銷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旅游業創造出良好的環境。充分發揮旅游與城鎮化建設的相互作用,并因地制宜,才能加快連片貧困區的旅游城鎮化建設,實現區域旅游城鎮化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Mullinsp.Tourism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991,(3):326-342.
[2]王東萍,閻順.旅游城市化現象初探———以新疆吐魯番市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3,(10):26-28.
[3]邱云志.少數民族區域旅游城鎮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10):26-28.
[4]游俊,冷志明,丁建軍.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2014-2015)連片特困區城鎮化進程路徑與趨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55.
[5]胡海蘭,安和平.城鎮化背景下集中連片特困區教育與區域發展研究———以烏蒙山區為例[J].呼倫貝爾學院,2014,(12):15-19.
[6]劉祥恒,羅明義.烏蒙山片區旅游發展及扶貧模式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5,(8):67-73.
[7]李樹琮.中國城市化與小城鎮發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45.
[8]劉祥恒,羅明義.烏蒙山片區發展旅游業的SOWT分析與對策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5,(10):36-43.
作者:程天旭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地理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