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文章通過對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路徑進行分析,提出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需要從疏通城鄉人口流動渠道、構建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促進城鄉文化融合發展等六個方面著手,實現新型城鎮化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促進新型城鎮化,同步推進,協同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路徑
新型城鎮化是傳統城鎮化的延伸和演變,有別于傳統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更強調人的主體地位,突出以人為本,強調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全面轉變的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落在城鄉一體化、可持續發展上。中共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20年4月初,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要求加快實施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由此可知,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探索兩者融合發展路徑,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1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相互關系
1.1新型城鎮化助力鄉村振興
1.1.1城鎮化建設助力農村脫貧攻堅戰,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9》中2018年的數據,可知目前我國農民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來源于非農產業的工資性收入,農民戶均耕地面積僅有0.5hm2w。農民要提高收入,更多得依靠來源于城鎮地區的非農產業就業收入。新型城鎮化能夠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農民逐漸從第一產業從業者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從業者,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收入慢慢增加。據國務院扶貧辦統計,2019年全國有2729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在外務工,這些家庭約三分之二的收入來自外出務工,涉及三分之二左右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由此可見,對于主要依靠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的貧困戶而言,新型城鎮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1.2城鎮化建設助推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農民工在城鎮化過程中收獲了一定的資金、技術和經驗,他們既熟悉城市工廠的運行模式和管理經驗,又了解農村、農民和農業,再加上政策吸引,國內出現了農民工返鄉創業潮。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2019年全國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850萬,在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3100萬,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生力軍[3]。
1.1.3城鎮化使城市文明向農村地區傳播,從發達城市返回家鄉創業就業的農民工,帶回了現代城市文明的氣息。與長期呆在農村務農的傳統農民不同,返鄉創業農民工的思維和理念更為先進,視野更為開闊,創新精神更強,現代城市文明的氣息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地傳統農民,推動傳統農村社會由封閉型向開放型逐步轉變。
1.2鄉村振興促進新型城鎮化
1.2.1鄉村產業興旺緩解城市資源緊缺,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和工作重點。鄉村產業興旺,不但能夠吸引農村外出務工人口回流,解決因為農民工遠距離外出務工產生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農田被撂荒等農村困境,而且還可以緩解城市的就業嚴峻、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等城市資源緊缺問題。
1.2.2鄉村生態宜居筑牢城鎮生態保護屏障,鄉村清新的空氣、廣闊的空間、優良的生態,成為都市人群的向往。2020年隨著國內肺炎疫情逐步緩解,成本較低的鄉村游轉危為機,乘勢而上,成為旅游業復蘇的突破口。據馬蜂窩2020年旅游數據顯示,從“清明”到“五一”,城市周邊游熱度持續上升,全國最熱門的100個鄉村周邊旅游城市平均熱度漲幅達鄉村游成為2020年“五一”假期的出游熱點。嘗到甜頭的農民深知生態宜居的重要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鄉村普及的同時,也會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進程在城鎮中蔓延開來,從而改善城鎮生態環境。
1.2.3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有效促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由于教育水平和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工在融入城市方面遇到了不少障礙,比如:因為道德素質薄弱和法治觀念不強而被市民排斥,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工市民化進程。通過鄉風文明建設以及有效的鄉村人居環境治理,農民的不良行為習慣有所改變,逐漸養成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文明修養、法治觀念和法制意識也有所提高,農民工與市民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上慢慢趨于一致,促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2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對策
2.1疏通城鄉人口流動
渠道城鄉融合伴隨著城鄉人口流動,需要農民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到城市就業,也需要城鎮居民隨著鄉村振興到農村創業。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在于人,只有讓流動人口在新的居住地能夠實現社會融入、享有平等的權益保障和發展機會,才能實現人自由全面的發展,減少社會矛盾,增進城鄉融合。因此,要疏通城鄉人口流動渠道,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保證城鄉人口擁有平等權利。同時,建立城市人才入鄉創業就業激勵政策,鼓勵人才下鄉,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2.2構建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大城市相對于中小城市來說,對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城市規模越大,風險也越大,這種風險不僅體現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上,也體現在地震、洪潰等自然災害上,這讓我們看到大城市的脆弱性,引發我們反思城鎮化發展模式。適度控制城市發展規模,堅定“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鎮化規劃,構建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就要在加快發展重點城市群、提升中心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同時,著力加快人口密度較低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步伐,規范發展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
2.3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不但能提升生活質量,而且是工作的助推器。但是,現階段由于城鄉基礎設施方面差距比較大,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教育、醫療方面相對落后,不僅滿足不了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無法吸引人才扎根基層。隨著網絡科技信息化的發展,農村淘寶、互聯網教育和互聯網醫療等新興產業在農村嶄露頭角,但是這些新興產業要想可持續發展,需要更多愿意扎根于基層農村的人才來支撐和推動,并且必須以暢通的電網、互聯網等設施條件作為前提。因此,鄉村應該為人才下鄉想方設法營造良好的工作與生活條件,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活條件,讓農村留住人才。
2.4以鄉村產業興旺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
因為農民工外出務工產生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問題制約了農民工的幸福感,《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引導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更加積極地支持就地就近就業”。疫情中,農民工外出務工受阻,為促進農民增收,國家及時出臺《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實施方案》。就地就近就業指的是農民在家鄉內或附近的市鎮實現就業,不需要遠距離遷移;就地就近就業既能促進農民工增收,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讓農民工安心工作,又能使經濟資源和人才資源從城市向農村輻射,促進解決城鎮化的均衡發展問題,增進城鄉統籌。但要實現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就需要把鄉村產業興旺作為支撐條件。只有鄉村產業興旺,把特色農業、休閑農業、特色文化村鎮、鄉村度假村、農村淘寶等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產業盡量留在農村,大量吸納農村勞動力,才能把就業崗位留給農民工的同時又能增進農民工的幸福感,解決農村空心化、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農田被撂荒等“農村病”,讓農民真正成為產業興旺的受益主體。因此,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是促進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
2.5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
城市是城鄉融合的一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需要涉及到人口轉移流動引發的城市資源、城市環境、城市經濟和城市公共服務等方面提升的綜合問題,即城市必須具備助推城鄉融合發展的綜合承載能力。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是城市的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對城市人口及經濟社會活動的承載能力,它是資源環境承載力、經濟承載力、基礎設施承載力和社會承載力的有機結合體。政府應著眼于提升城市治理建設,補齊城市公共衛生短板,提高城市應急管理能力,改善城市公共設施,打造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2.6促進城鄉文化融合發展
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認為:只有隨著城鄉文化融合,才能使城鄉居民平等地自由地去獲得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中科學、藝術、社交方式等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可見,城鄉融合不僅是政治經濟的融合,亦是文化的融合。優秀的城鄉文化,具有凝心聚力、增強歸屬感、鼓舞士氣的作用,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精神動力。促進城鄉文化融合,需要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優秀鄉土文化資源,如風俗民情、民俗表演、自然遺產等,將其合理利用,向城市居民展示,不僅可以豐富城市文化資源,刺激鄉土文化旅游,創造經濟價值;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鄉土文化中蘊含的淳樸、勤勞等優秀品質去影響城市文化中浮躁、功利等消極因素,以達到取長補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城市文化下鄉,在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同時,又使更多農民了解并認可城市文明成果,以現代城市文明改造鄉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盲目攀比等負面因素,±曾進城鄉文化和諧共生。
3結語
城與鄉,可以差異互補、相生相融,新型城鎮化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促進新型城鎮化,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要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兩者必須同步發展,協同推進。
參考文獻:
[1]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73(4):637-650.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3]秦旭慧,梁劍峰.新時代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初探[J].文化學刊,2018(10):18-20.
[4]唐瓊.鄉村振興戰略下穩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研究[J].湖湘論壇,2020,33(2):88-98.
作者:潘翠蘭 單位: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