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城鎮化建設論文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
一、重慶市城鎮化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區域城鎮化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自直轄市以來,重慶市采取了大城市帶動大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在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制定和實施了不平衡發展戰略。2012年,重慶市國內生產總值為11409.6億元,而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的國內生產總值為8826.98億元,占了整個重慶市的77%;2012年,重慶市主城九區城鎮化率為68.4%,而渝東南、渝東北的城鎮化率分別為33.3%和40.44%。可見,區域城鎮化水平差異明顯。
(二)產業支撐力度不夠2012年重慶市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占生產總值的8.2%、52.4%、39.4%,相較于2011年,第一、二產業分別降低了0.2、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了3.2個百分點。這種“一二降、三升”的特征,印證了重慶市現代化和城鎮化的發展趨勢。但是,二、三產業的內部結構卻暴露出不少問題:一是產業內部結構同質化;二是高薪技術產業占比較低,發展緩慢;三是服務業整體水平發展不高。
(三)城鄉用地集約程度不高“,城市病”突出從土地利用情況來看,一是土地儲備制度的實施導致“良地置換劣地”現象出現;二是農民進城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滯后導致大量農地閑置荒廢;三是城市建筑用地容積率偏低,企業圈地現象突出。“城市病”主要表現在:第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同直轄前的“霧都”重慶相比,大氣、水、固體廢物、噪音等污染所造成的生態失衡雖有所緩解,但“熱島效應”和“霧霾”還是很嚴重。2013年,重慶市PM2.5均值為63.9微克/立方米,位居74座上榜城市中游。第二,城市公交擁堵“,慢”、“堵”現象頻繁,服務水平低下,換乘不便,線路不合理。第三,住房緊張。2012年重慶市人均住房面積32.17m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四)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缺口大城鎮化建設是“燒錢”事業。有專家依據《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若干意見》(2012年9月12日)》匡算,重慶市至少新增投資需求3.5萬億元,加上已有債務5000多億元,政府總債務規模將達4萬億元之巨。按照政府“預算內保障性財政資金應收支相抵”的財政管理要求,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投資將存在巨大缺口。目前,在西部區域性資本市場尚不成熟的條件下,政府融資主要依靠銀行信貸、信托和土地溢價,渠道單一,方式簡單,顯然無法從根本上滿足重慶市城鎮化建設的巨大資金需求。
二、重慶市城鎮化發展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及土地制度的存在第一,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是造成城鄉分離局面的制度根源,重慶加速城鎮化的步伐并沒有縮小落后的農村與發達的城市之間的差距。相反,現行戶籍制度仍然同城市就業、養老、教育、住房、醫療等社會福利制度緊密掛鉤,從而致使城鄉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新進城的農民工難以憑“準市民”身份獲得同城鎮常住人口相等的待遇。第二,重慶市土地儲備制度雖然能守住國家耕地紅線,但城鄉二元土地制度卻嚴重制約了農地進一步自由流轉和農業經營主體的形成,這是農村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優勢不明顯合理的產業結構與經濟的發展成正相關,進而影響其城鎮化發展水平。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制約重慶市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主要表現在:一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二、三產業吸納就業人口速度緩慢。1997—2012年,農業從業人數下降14.2%,但同期二、三產業從業人數僅分別增長3.2%和10.9%。二是轄區內產業發展不平衡,主城工業基礎較好,渝東北和渝東南二、三產業基礎薄弱。三是第三產業以物流、餐宿為主,金融、咨詢、教育業薄弱。從產業鏈來看,一是支柱產業的產業鏈打造層級較低;二是產業研發、工藝、品牌營銷等優勢不明顯;三是范圍經濟和園區經濟沒有形成聚集效應。
(三)新型城鎮化的規劃水平滯后一是在近期重慶市《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若干意見》(2012年9月12日)中并未提及建設智能化、信息化重慶。二是機動車輛發展規劃缺少前瞻性,加劇了車與路的矛盾。三是道路規劃不科學,直道少,彎道與變道多,系統復雜,軟件建設滯后。四是同心圓模式的城市功能空間布局不合理,輻射功能較弱。五是規劃理念重經濟和社會功能,輕人文和生態功能。
(四)土地管理的缺陷由于土地規劃、開發與利用在管理上的脫節,導致土地一方面稀缺,另一方面又有多余和閑置。土地稀缺表現在:土地本身的屬性就體現了土地資源的稀缺、不可再生、固定性,再加上重慶獨特的地形風貌,進而凸顯出土地的稀缺性;土地的多余、閑置體現在:一是一些地產商通過某種渠道獲取了許多土地,卻只是用于儲備而不進行開發利用,二是個別企業產值土地比還比較低,三是農地流轉受限,閑置較多。
(五)影響城鎮環境質量的因素影響重慶市環境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城鎮化發展過快,對資源需求構成壓力;二是重慶市承接大量高消耗、高能耗、低附加值產業,如化工;三是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較少,居多的傳統重化工業技術水平低下,污染嚴重,加上管理上的粗放,更加重污染的程度;四是產業布局不合理,工業、生活、商業等各個功能區劃分不清晰,進一步加劇環境的破壞;五是重慶市的多山地勢特點決定了工程土石開挖量大,環境破壞程度大。
三、破解重慶市城鎮化建設問題的對策
(一)逐步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以保證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有助于勞動力的有效輸入、促進消費增長和帶動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從而縮小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和促進城鄉共同發展。重慶受地理條件限制,主城區常住人口一旦達到800萬就基本處于飽和狀態,因此,重慶城鎮化應該走小城鎮—區縣城市—區域性城市—主城區的梯度逐級發展模式,不同地區應按照不同的規劃推動戶籍制度改革。
(二)加大對“兩翼”—渝東南、渝東北的財政投入加大渝東南、渝東北的公共財政投入,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其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其社會保障水平,吸納更多優秀人才向兩區域轉移。大量人口的涌入,可有效擴大消費需求,從而拉動兩地區的經濟增長,增強其招商引資能力,增加其創業就業機會,緩解其社會就業壓力,促進兩地區同主城的協調發展,最終快速推進重慶市的城鎮化進程,全面帶動重慶市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
(三)優化產業結構,發揮區域優勢第一,大力發展集約型農業、高科技農業和旅游農業,努力實現農業產業化、商品化、生態化、集約化經營,降低農業產值在國民總產值中的比重。第二,升級換代傳統重化工產業,加大對汽摩、裝備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力度。第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旅游、生物工程、商貿、信息咨詢、金融和教育等產業,打造西部金融高地,創建西部旅游目的地,發展重慶教育產業以提升人力資本的總量和質量。第四,實現工業區位適度轉移,加大對區縣的規劃、投入和引導。第五,依據各區縣的資源優勢打造相應的支柱產業,增強汽摩、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現代服務等產業在長江上游的支柱功能和帶動作用。
(四)構建公共交通網絡體系為緩減重慶市交通擁堵狀況,應充分考慮重慶市山城特點,打造智能化、信息化交通體系,實現真正“暢通重慶”。第一,摒棄“同心圓”規劃理念,實行多中心功能區規劃模式,強化主城副中心的功能和區域中心城市的功能,緩解對主城以及主城主中心的壓力。第二,加大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提高通行能力。第三,實行擁擠定價制度,加強車輛車流管理。第四,完善各區域中心之間的換乘條件,提高交通便利性。第五,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減少私家車出行率。
(五)加強融資管理,化解資金困境重慶市僅靠財政收入還無法滿足巨額的城鎮化建設資金需求,加強融資渠道管理是必要的。一是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全面推行公私合營模式,如BT、BOT、BTO、BOO、TOO等PPP模式。二是規范土地管理,用好土地出讓金,合理分配因征地動遷、城市規劃、“七通一平”和市場供求等多因素形成的土地溢價,充分保障農民的價值和權利,防止開發商獨享利益而國家資產流失。三是規范投融資平臺的行為,發揮投融資平臺的作用。四是硬化地方政府預算約束,明確地方政府債務上限,強化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的透明度。五是構建地方政府信用評級體系,嘗試發行市政債。
作者:羅文寶楊秀蓮單位:長江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第二篇
(一)城鎮建設缺乏總體規劃,招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環境污染程度較嚴重由于發展經濟的急功近利心理,三道壩鎮在招商引資時并沒有進行謹慎的選擇,導致現在三道壩鎮工業園區內所存在的企業大部分是從事機械和建材的高污染企業,主要有雅寶陶瓷有限公司、三眾苯板廠、眾盛膠粉廠等50多家企業,其占到了企業總數的80%,而這些企業大多是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三廢大都未達標,選址布局不當,位于城鎮主導風向的上風向,直接危害到周邊居民的生活。隨著工業園區企業的不斷增加,三道壩鎮的空氣質量逐漸下降,工業園周圍部分水質變差。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三道壩鎮的可持續發展。
(二)基礎設施條件亟待改善,社會文化生活較為貧乏在長期“重生產,輕生活”思想影響下,很多農民散居構建住房,鎮里很多農民的住房依然是六、七十年代所建的簡易平房,即使是八、九十年代所建的磚瓦房,也大多沒有合理的設計,或只是樓房的花架子,沒有配備完善的給水排水、供暖供氣、電力電信等基本設施,致使住房浪費用地、重復建設較嚴重,直接影響城鎮建設面貌。再加上在農閑時節社會文化生活較貧乏,城鎮人文環境欠佳,居民沒有歸屬感,城鎮人口規模長時期不能增大,使城鎮政治、經濟、文化建設難以發揮集聚效應。
(三)部分企業融資渠道單一,企業進一步擴張困難基于農業的弱質性和相關產業的高風險性、長周期性以及不確定性,很多金融組織不愿意向農區企業貸款,涉農貸款額只占當地金融貸款的27.3%,尤其是對于這些中小型企業,根本不能滿足其資金需求。在三道壩鎮的企業中涉農企業達到54%左右,沒有金融組織機構提供的資金保障,導致現金流的難以回轉,就使進一步發展和規模擴張難以實現,大大限制了涉農企業的品牌建設和發展,也限制了三道壩鎮經濟的繼續發展。
二、三道壩鎮城鎮化建設的相關建議
(一)根據地源優勢,合理規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進行三道壩鎮的進一步發展和規劃時要“多考察、勤研究、求務實”。對于即將招商的企業和下一步的規劃一定要多次研究,積極聽取相關專業人士的評價,無論是鎮上的原有優勢產業水稻業、畜牧業,還是引入進來的二三產業,都應該用循環經濟的理念來發展,這對于三道壩鎮長遠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提高城鄉協調程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三道壩鎮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在推進城市化的同時,不能忽視農業和農村人口的居住環境建設和文化思想建設。在發展城鎮的同時要注重鄉村的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統一建設居民房,配備完善的給水排水、供暖供氣系統,加快對農村居民的居住條件的改善,同時還要完善文化站、醫療站等的硬件和軟件,滿足農村居民的生活化需求。
(三)以經營城鎮理念拓寬融資渠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小城鎮建設必須走市場化道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要順利地進行小城鎮基礎建設,必須科學解決投資的主體性和商業性問題。通過政府政策鼓勵和資金引導,調動社會各方面投資的積極性。正確的投資主體主要是企業而不是政府,投資方式應主要是商業性,而不是行政性、無償性的。三道壩鎮要從土地經營入手逐步擴大城鎮經營范圍,還可引進鼓勵外資和民間資本投資經營小城鎮的贏利性服務,要鼓勵體制創新,建立健全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融資體制,由地區政府單一投入向國家、企業、外資、農民等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促進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從根本上解決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作者:譚念蜀單位: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三道壩人民政府農經站
第三篇
1存在問題
大慶市是因油而興的移民城市,油田開發初期,主要以服務油田為主,對城鎮化發展的投入不足,致使大慶城鎮化進程相對緩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鎮經濟水平不高。小城鎮的發展和城市發展不一樣,城市的發展可多元融資,而小城鎮發展所需的資金,大多要靠自身來解決。由于歷史的原因,大慶的整體發展較為緩慢,農民的收入水平還不高,同時鄉鎮一級財政較為緊張,小城鎮建設不能籌集到更多的發展資金,城鎮經濟水平整體不高。二是城鎮基礎設施薄弱。1992年,肇州縣、肇源縣、林甸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劃分給大慶,大慶市才始現四縣、五區的格局。同時,林甸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多年來為國家級貧困縣。小城鎮缺乏發達的現代工業支撐,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比較落后,城鎮居民生活質量比較低。三是城鎮產業支撐不足。我市小城鎮農業現代化水平還不高,雖然部分小城鎮已有較強的產業基礎,但多數小城鎮還未形成產業化經營的格局,沒有形成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心,特別是第三產業始終沒有得到快速發展,小城鎮的發展受到制約。
2加速大慶城鎮化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2.1基本思路。加快大慶城鎮化進程,堅持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原則,構筑以縣域城關鎮為龍頭、近郊鎮為重點、中心鎮為支撐的新型城鎮體系。具體做到“三個結合”:一是將城鎮化建設與城市發展相結合。把城鎮化發展規劃,與城區總體規劃結合起來,做到優勢整合、要素集聚、特色鮮明。結合大慶城區東移北擴、南進西拓發展戰略,把龍鳳鎮納入慶東新城,林源鎮納入慶南新城,喇嘛甸鎮納入慶西新城,春雷農場納入慶北新城,與城區基礎配套、環境美化和功能設施同設計、同建設、同管理,縮短城鎮建設周期,節約城鎮建設成本。二是將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大慶農業人口達到了140萬,如何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問題是新農村建設、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城鎮化建設應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城鎮輻射力和吸納能力,為農民進城經商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和強有力的載體,通過組建建筑業勞務分包公司等形式為農民工創造充足就業機會,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推動城鎮建設步伐。三是將城鎮化建設與大企業發展相結合。對林源鎮、太陽升鎮、高臺子鎮、朝陽溝鎮等靠近大企業的小城鎮,在其建設發展上樹立與大企業榮辱與共的觀念,依托大企業齊全的基礎設施和生產優勢,為大企業做好服務,同時發揮好大企業對地方經濟的總體帶動作用,走依托大企業、服務大企業、發展自我之路。
2.2對策辦法。一是制定完善規劃,夯實城鎮化基礎。堅持高水平、高起點、高質量編制規劃,著力提高規劃的前瞻性,增強規劃的科學性,保證規劃的可操作性。按照市、縣、鎮、村四個層級,總體、專項和重點區域三個類別,建立和完善規劃體系。搞好城鎮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各級各類規劃的銜接,推動大慶縮小城鄉二元結構,形成科學合理的市域村鎮體系布局。二是推行市場運作,破解城鎮建設難題。強化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城鎮建設投資體系。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推動土地適度集中規模經營,促使部分農民進入城鎮就業。建立完善城鄉統一的失業登記和就業市場體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放寬城鎮戶籍限制,推進農村社區化管理,高標準、高質量、高速度推進城鎮建設。三是培育支柱產業,支撐城鎮健康發展。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和工業園區集中,科學配置生產要素。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培育具有一定規模和集散能力的農產品、工業品市場,發展商貿,搞活流通。立足自身區位資源、產業人文等優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各具特色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大力發展城鎮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積極推進城鎮產業體系建設。四是完善城鎮功能,提高綜合承載力。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新老鎮區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供(排)水、供氣、供熱、供電、通信和污水垃圾處理等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鎮基礎功能和集聚能力;堅持民生優先,進一步加大城鎮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和社保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城鎮公共服務水平,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全面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五是堅持科學管理,提升城鎮化水平。城鎮建設“三分建,七分管”,城鎮管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整合縣、鎮、村三級力量,將城市管理進一步向鄉(鎮)、村延伸,確保城鎮建設與管理的同步推進。改變農村零星、松散的管理模式,引入城市社區建設和管理經驗,推進城鎮管理多元化、規模化、網格化、信息化,使城鎮管理步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作者:孫立單位:大慶市城鄉建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