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小型圖書館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國家政策優勢2013年底《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頒布,規劃指出:未來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將遵從“公平共享”、“集約高效”、“可持續”三個原則,按照“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要求,推動城鎮化發展由速度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這表明,我國已將“新型城鎮化”作為未來一段時期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戰略,強調以人為本,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積極推動城市公共服務,逐步形成大中小型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圖書館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新型城鎮化戰略深入推進的過程中,也迫切需要謀求新的轉型發展。與此同時,《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以城鄉基層公共圖書館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強對公共圖書館布局的統籌規劃,按照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建設原則,在“十一五”建設的基礎上,實現基層圖書館全覆蓋,形成比較完備的國家、省、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六級公共圖書館設施網絡的要求也體現了國家對于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
2.城鎮化發展為公共圖書館帶來資金支持城鎮化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隨著《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的實施,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為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十二五”時期,國家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為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帶來充足的資金支持,辦館條件明顯改善。2012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建筑面積達1058.4萬平方米,是1979年的12.2倍,而且此面積還在繼續增加,同時,一些地區積極探索通過建立鄉鎮社區分館、流動圖書館和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形式,逐步形成了固定設施與流動設施相互結合的圖書館設施網絡。
3.群眾的文化需要我國城鎮化進程發展迅速,預計到2020年,城鎮化水平可能達到60%,這就意味著大量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而農村勞動力能否順利轉移取決于許多因素,其中起根本性作用的因素就是勞動者的素質。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是城鎮化建設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文化建設在城鎮化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圖書館作為城市記憶與文明的承載工具,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彰顯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進城市文化發展,培養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綜合競爭能力,推動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們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就越強烈,對圖書館的依賴程度就越高。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中鄉村人口加速向城鎮聚集,會產生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和文化效應,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也提出了新要求。城鎮化的發展必將有力地促進人們對文獻的新需求,極大地提高文獻的利用率和社會效益,使公共圖書館建設和發展成為必然。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社區服務設施的發展,屬于中小型圖書館的社區圖書館成為了城鎮化的必然產物,也滿足了越來越多的市民的文化需要,社區圖書館的建設也對消除城鎮圖書館資源使用不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4.中小型圖書館建設的平臺優勢中小型圖書館的建設除了有政策支持以外,文獻資源日益豐富、公共服務日趨完善、信息化引入圖書館管理等等都為其發展創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首先,文獻資源豐富,截止2012年,公共圖書館文獻總藏7.89億冊件,數字資源總量超過880TB,初步形成了包括紙質文獻、數字資源、電子資源、網絡資源、縮微文獻等各類型資源在內的、較為完善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其次,公共服務日趨完善,公共圖書館不斷創新服務形式,通過舉辦各種形式、各類主題的講座、展覽,推廣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的,實施流動服務、自助服務、拓展服務的服務模式,幫助擴展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最后,信息化的引入推動了社會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我國約80%的中小型圖書館都實現了自動化管理,計算機設備的引入,方便了人們從海量信息中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料,而且信息化的引入為圖書館資源共享帶來便利,數字化圖書館的推廣已經覆蓋全國,提升了各級圖書館的數字服務能力,也促進了圖書館和全社會文獻典籍的收藏、保護和利用。總之,城鎮化為公共圖書館建設提供了需求和內在動力。充分認識文化建設在推進城鎮化戰略中的作用,有助于在城鎮化建設中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二、中小型圖書館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建設對策
一方面,城鎮化為中小型圖書館的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另一方面,中小型圖書館的建設發展也體現了我國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文化建設的發展[3]。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必然要消除城鄉區域圖書館資源使用不均衡的現象,因而,中小型圖書館的建設對男足人民群眾的文化追求,均衡城鎮區域間圖書館資源有重要意義,同時,中小型圖書館的建設也是我國城鎮化建設由速度擴張到質量提升轉型的重要標志之一。
1.重視公共文化事業建設在過去的城鎮化進程中,文化建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因而造成一些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配置與城鎮化發展的水平不匹配的現象。而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公共文化事業的建設發展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各地應將建設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城鎮政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努力建設好街道、社區、鄉鎮圖書館等中小型圖書館,實現公共圖書館網絡的全面覆蓋與普及,這樣才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推動城鎮科學發展的理念。
2.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隨著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實施,我國公共文化數字化進程日益加快,公共電子閱覽室、數字圖書館等的建設推廣,形成了公共數字文化設施網絡。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借助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全媒體的數字文化服務網絡,中小型圖書館的發展有很大空間。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日益向基層擴展,各地公共圖書館建立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中心和鄉鎮基層服務點,全國“數字化社區”的建設發展迅速。“數字文化社區”是以數字技術為標志的高新技術在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標志性應用。它利用文化信息資源的共享,同時整合利用公共圖書館、藝術院團、文化共享工程等多渠道的文化信息資源,建立起融資訊查詢、藝術欣賞、文化傳播、交流互動為一體的公共文化數字新平臺。以“數字文化社區”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符合時展的特點,符合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3.加快基層中小型圖書館建設圖書館服務體系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要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就要全面布局公共文化事業,加強各級公共圖書館建設的統籌規劃。根據城鎮人口分布情況和圖書館服務半徑,進一步加強圖書館網點的合理布局,以城鄉基層公共圖書館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強對公共圖書館布局的統籌規劃。當前,圖書館事業發展最薄弱的環節在基層,要下大力氣抓好基層圖書館的建設。積極整合鄉鎮社區分館、流動圖書館、自助圖書館等各類中小型圖書館的資源,構建布局合理、覆蓋廣泛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實現公共圖書館服務對城鎮居民的全面覆蓋,讓百姓可以隨時隨地走進圖書館、使用圖書館,讓圖書館真正成為百姓身邊不可或缺的公共文化場所。
4.創新服務手段,優化服務模式通過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一步推動服務創新,提高服務專業化水平,積極探索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服務模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延伸服務,向社會公眾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資源和服務,全面提升中小型圖書館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公眾對圖書館服務的滿意率,增強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首先,不斷提升中小型圖書館免費開放的內容與質量,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高效、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其次,在實現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務基礎上,加強面向農村基層、特殊人群的文化服務。再次,建立各級圖書館的分層服務機制,在全國形成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大力開展講座、展覽、培訓、讀書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最后,將提高服務專業化水平作為提高服務質量的核心,在有條件的地區,鼓勵開展盲人圖書館、少兒圖書館、主題圖書館等專業圖書館建設。
5.完善法制保障,加快圖書館事業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公共圖書館給公民平等獲取知識信息提供了一個平臺,其發展需要多方面制度保障,特別是法律保障。但是由于缺乏國家立法保障,一些長期以來制約事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未能得到徹底解決。在“十二五”期間,應該積極推進《公共圖書館法》、《古籍保護條例》等圖書館相關立法的進程,努力實現在制度層面保障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圖書館標準規范體系,提高公共圖書館建設與服務的制度化、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總之,繼續加大城鎮化建設是我國未來二十年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指出了發展中小城市的思路,與《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建設發展地、縣級城市中小型圖書館的思路高度契合。自2001年城鎮化被寫進國家發展計劃,經過十年的發展,城鎮化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源。在中小城市建設中提供更完備的公益文化基礎設施是城鎮化進程的重要的環節,中小城市在大型城市與鄉村之間承轉啟合,中小型圖書館的建設與服務在城鎮化過程中迎來新際遇,更顯生機勃勃。在兩個《規劃》中提出的5到20年里,中小型城市會成為更多中國人幸福生活的家園,中小型圖書館也必將成為城鎮化發展的文明標志之一。
作者:邊曉紅單位:西安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