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型城鎮化建設問題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三化”協調發展是未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推動“三化”協調發展是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的根本措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于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以新型城鎮化引領區域協調發展才能真正地實現現代化建設。文中剖析了許昌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指明了其“三化”協調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進一步促進許昌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
許昌;“三化”協調;新型城鎮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不斷融合信息化和工業化、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促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最終實現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30多年的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2014年我國城市化水平達到了54.77%,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也提高到43.8%,許昌市的城市化水平為44.2%。在河南的城市化水平排名第10名,低于鄭州、洛陽、焦作等市。許昌市是河南省實施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地市,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城鎮化發展滯后對該市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極大的制約,另一方面許昌作為農業大市、糧食大市,還必須要保證耕地安全。因此,在人口、資源、環境、土地、國家政策等的約束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許昌市的必然選擇。探索建設新型城鎮化是保證許昌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直接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途徑,是實現“三化”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系統研究許昌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于河南省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推進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帶來重大戰略機遇,對河南省實現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許昌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現狀
1.城鎮人口逐漸增多,城鎮化水平顯著提升。河南省提出中原崛起戰略,城鎮化建設的目標是“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建設大鄭州”和培育“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的發展布局,不斷探索一條符合河南省實際情況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在這種背景下,許昌市政府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城鎮化,導致城鎮化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截止2014年,許昌市城鎮總人口達197.2萬人,與2006年相比增長了31.6倍。許昌市城鎮化率從2006年的33.9增長到2014年的44.2%,。“十二五”時期以來,與河南省平均水平相比,許昌市城鎮化發展速度增長1.62%,是歷年城鎮化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
2.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明顯提升。許昌市大力實施城鄉建設大提升行動計劃,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區和各類專業園區建設得以強力推進“,城中村”和舊城區改造步伐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逐步加強,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力度不斷加大,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顯著提升。2014年,該市房地產開發投資137.8億元,房屋施工面積1402.0萬平方米,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4.2%和19.5%。其中,住宅投資108.6億元,增長21.8%;住宅施工面積1152.5萬平方米,增長18.9%。房屋新開工面積380.6萬平方米,增長-14.8%。除此之外,該市在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房等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得以大力推進,初步建立了多層次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
3.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城市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在河南省提出實施中原城市群帶動戰略之后,許昌市緊緊抓住經濟增長轉變的有利機遇,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城市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14年底,許昌市GDP達到了2108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75%,在全省18個地市排名第三。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89.1億元、1438.8億元、480.1億元,增長率分別為4.0%、10.0%、9.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9.0%、68.2%、22.8%,三次產業結構為9.7:67.5:22.8。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由2000年的64:17.5:18.5演變為2010年的46.5:28.2:25.4,,從三次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可以明顯看出該市從業人員流動的軌跡,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流動,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明顯成效。
4.以新興農村社區為切入點,城鄉統籌步伐不斷加快。許昌市農業人口眾多,城鄉差距較大,嚴重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2014年該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3753元、12140元,比上年增長9.4%、10.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11613元,超過萬元大關。許昌市在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各地區以新型農村社區為切入點,把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向農村延伸,積極探索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路徑,取得了良好成效。一些地區通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實現了“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就地城鎮化”,打破了過去把人口集中到城市的單一城鎮化模式,使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人口分布結構更趨合理,探索了一條農業人口居多數的地區實現城鎮化的新途徑。
二、許昌市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許昌市“三化”協調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型城鎮化建設逐步推進,有力地促進了中原經濟區的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許昌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鎮化發展水平較為滯后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化發展息息相關,經濟發展能夠推動城鎮化進程的速度,而城鎮化的發展則能促進經濟發展。目前許昌市城鎮化水平較低,2014年,許昌市城鎮化率為44.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57個百分點,在河南省各地市中排第9,與第一鄭州市(67.1%)差距明顯,需要進一步加強。
2.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程度不相匹配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發展速度不相匹配的問題,在良性互動方面尚需進一步加強。根據《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課題組》的研究,選取非農產業的就業比重來衡量工業化水平,用城鎮化率來衡量城鎮化水平。2006年,該市城鎮化水平和工業化水平分別為0.34、0.41,二者之間相差0.07。等到了2014年,該市城鎮化水平和工業化水平分別為0.44、0.55,二者之間相差0.11。從這兩組數據可以明顯看出,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該市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水平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四化”協調發展。
3.產城融合效應不明顯盡管許昌市經濟發展很快,但主導產業與農村經濟耦合程度較低,農業和農村經濟游離于工業化進程之外,農民就業不充分、工農分割、城鄉分離的二元結構問題還較為突出。一是缺乏科學合理的布局規劃。由于規劃缺乏前瞻性,新型農村社區與中心城區、中心鎮區、產業集聚區還不能實現一體化建設。二是產業集聚程度不夠高。中小企業居多,龍頭企業數量少、輻射帶動作用不強等問題,使得目前市屬企業無法發揮產業集群外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優勢。三是資金需求矛盾較為突出。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當前的投融資體制還不夠完善,融資渠道還比較單一,政府公用基礎設施投資主要以財政投入為主,其它渠道的投資較少,無法吸引和促進社會資金進入產業集聚區建設領域,成為制約產城融合快速推進的主要因素。
4.城鎮發展方式相對粗放當前,許昌市城鎮建設與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鎮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城鎮體系不斷優化,城鎮化水平迅速提升,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城鎮功能逐步完善,但是在城鎮經濟發展、規劃建設、生態環境、城鎮管理、社會發展等方面也暴露出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一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是產業結構層次偏低;投資快速增長,而消費需求明顯不足;科技進步明顯,但總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二是城鎮規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大部分是依靠規模擴張、外延式發展的傳統模式,單純依靠數量增長,而不注重質量提升,單純內涵式發展不足。三是城鎮綠化和環保工作逐步加強,但在城鎮化不斷加速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十分嚴峻的社會問題。四是城鎮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總體上重建設輕管理現象仍然嚴重,科學的管理機制尚沒有形成。五是社會事業健康發展,但仍存在著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教育、醫療、住房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民生問題亟待解決。
5.城鎮化與信息化融合不強盡管許昌市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非常注重“三化”的協調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整體上來看,“四化”的協調發展程度不高,主要表現在信息化與城鎮化的融合不深。一是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沒有納入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二是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不合理,使得便民化程度較低;三是城市管理信息一體化水平較低,仍然存在信息不暢;四是農村信息化水平還很弱,阻礙了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三、加快許昌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對策
在立足省情和市情的基礎上,持續探索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路子,必須遵循發展規律,務實創新,在體系建設、發展動力、功能完善方面下功夫,不斷提升內涵、保障要素和協調機制,創新城鎮化發展舉措,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能力。
1.不斷強化和完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市場作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必須加快市場主體培育,進一步發展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和其他經濟組織,特別是要重視培育一批具有活力的企業,各級政府要培育和發展各級市場主體,不斷做大、做強、做好各類市場主體。如工商、技術監督、衛生等部門,須進一步放寬準入門檻,從而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進入,不斷拓寬經營性市場主體;銀行、勞動等部門要加強協調,推進銀行和企業互動,加大融資扶持力度,有效緩解個私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促進小額貸款的完善,培育其真正成為市場主體的有效工具;在土地總體規劃的框架范圍,滿足各類市場主體發展用地的需求,特別是在產業聚集區和園區的發展規劃中,要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戶的發展;使得稅收優惠政策得到落實,同時在政策允許的合理范圍內,使得中小企業和個體戶的稅收征收標準不斷優化。
2.促進信息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堅持建設智慧城市示范工程,在保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同時,促進城市建設向規范化、管理精細化和服務智能化方向發展。要優先發展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水務等智能系統,推進供排水、供氣、供暖等基礎設施管理智能化,從而促進城鎮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將城市地理空間信息系統作為支點,綜合利用城鎮規劃、市政交通、應急指揮等系統資源,建立起協同、高效、安全的城鎮管理運行體系。整合政府公共服務資源,建設城市公共服務平臺,拓展教育、就業、醫療社保和文化服務方式,完善覆蓋廣、使用方便、惠民利民的現代公共服務體系。城市社區服務資源進一步整合,促進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水平的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設要力爭在頂層設計、公共服務云平臺建設、投融資機制健全等方面取得進一步發展。
3.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就是要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縮減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清除阻礙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因素,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一是要采取有力措施,縮小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支持和優化農村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財政“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切實有效地減輕農民負擔。同時通過在稅收政策等方面的優惠,不斷鼓勵農民創業,大力促進鄉鎮企業發展,從而吸引更多的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向農業流動,解決農業發展資金問題。二是發展非農產業,大力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非農產業作為農村內生發展動力最重要的方面,是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的關鍵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非農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增強農村經濟活力,增加農民收入和對各類消費品、各項基礎設施的需求,進而促進各地市工業化發展和產生集聚效應,推動農村變為城鎮、農民轉化為市民。三是促進城鄉之間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要逐步避免社會公共資源向大中城市過度集聚,從而實現教育資源、醫療衛生資源、文化資源、社會保障資源等社會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均衡配置,建立均等、普惠、一體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加快建設現代化農業基地、農村道路、電力、通訊和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加快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不斷增強農村基層基本醫療衛生的服務能力;最終建立覆蓋城鄉、機會均等的社會化服務保障體系。
4.構建“四化”協調發展的制度體系,促進城鎮化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促進“四化”協調發展,關鍵要著眼于發展能力的激活、發展潛力的釋放,通過重點環節和領域的改革創新,從而不斷注入“制度紅利”,促進“四化”協調發展。同時不斷健全城鄉資源要素平等交換機制。積極推進農村耕地流轉、分配土地增值收益結構和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四化”協調發展的資金保障機制,調配專項補償資金對重點城市的建設用地出讓金全額返還用于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最后要建立“四化”協調發展的科學評價機制。構建和完善目標考核體系,實施以主體功能區為導向的科學評價和分類考核辦法,推進“四化”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滿倉,郭元軍.關于加速河南省城市化進程問題的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6):96-98.
[2]周其仁.機會與能力———中國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和流動[J].管理世界,1997,(5):80-100.
[3]葉裕民.中國“十一五”期間城鎮化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與思考[J].經濟學動態,2006,(7):54-58.
[4]王發曾.中原經濟區的新型城鎮化之路[J].經濟地理,2010,(12).
[5]張占倉.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戰略研究[J].經濟地理,2010(,9).
[6]耿明齋.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的幾點認識[J].經濟經緯,2012,(1):43-45.
[7]楊重光.新型城鎮化是必由之路[J].中國城市經濟,2009,(11):38-43.
[8]周戰強,喬志敏.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J].城市發展研究,2012,(10):12-15.
[9]金虎斌.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實證研究[J].征信,2013,(1):89-92.
[10“]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課題組.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2,(2):44-55.
作者:劉戰偉 單位:許昌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