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校園環境規劃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形態方面的問題當前浙江省高職院校校園環境規劃設計在形態方面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形式大于功能。受傳統觀念影響,在平面構圖中更多地追求軸線與構圖的絕對對稱和場面的宏大,而對校園環境滿足人性化需求的使用功能關注不夠。另一個方面是缺乏高職教育辦學特色的空間體現。每所高校都有著自己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就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對比而言,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教學方式、培養目標與普通高校有著較大的差異。而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浙江省高職院校校園環境規劃建設中,并沒有體現出這一點,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的聯系更緊密,故在校園形態的規劃設計上應具備更多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可變性。高職院校校園環境規劃設計要有別于普通高校校園環境規劃設計,既要體現“高教性”,又要體現“職業性”。
1.2人文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當前浙江省高職院校校園建設普遍存在新校區位于市郊的高教園區,校園歷史傳承缺乏,師生及校友對新校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低。就內部而言,新校區歷史延續性不足,人文氣息不夠。從外部環境來看,新校區花草樹木仍然幼小,自然環境缺乏濃郁的綠色,而且缺乏師生口口相傳、有故事的建筑和景觀等人文歷史元素。另一方面,浙江省高職院校校園規劃建設普遍存在著論證、設計時間短,建設、施工速度快,傳統特色、地域文化缺失等問題。從深層次的角度看,浙江省高職院校校園建筑風格趨同,崇尚流行的設計手法,缺乏對學校人文歷史元素的有效延續,更無法達到追求空間精神價值的哲學高度。相比之下,百年老校那飽含滄桑感的古建筑,滿身垂須的參天巨木,都給人以震撼人心、充滿歸屬感和催人向學的空間魅力。
2高職院校校園環境規劃設計的意義
從理論上看,隨著大規模建設高教園區、建設大學校園時期的過去,學界出現了大量的對于普適性大學校園環境規劃的研究,但缺乏對細分類型尤其是對高等職業類院校校園環境規劃設計的研究。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高職院校校園環境規劃設計,普遍遵循的是與本科院校同樣的規劃設計要求、原則與方法,遵循以教育層次結構來代替教育類型結構和人才結構的指導思想,用高等教育的一般模式代替了“職業類”辦學層次模式。從實踐而言,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相比,有著“高教性”和“職業性”的雙重屬性,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和發展模式上,有著較大的差別。因此,在高職院校校園環境規劃設計上,要以“高教性”和“職業性”為立足點來進行規劃設計,合理地布局教學、實訓、活動空間,滿足職業教育的相關訴求,將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利用。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具有基本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校園環境規劃設計上應以實驗實訓區域為核心進行規劃設計布局。高職院校的培養方式是工學結合,帶來企業與教學的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工廠流線與教學流線之間的關系。
3協同發展視角下浙江省高職院校校園環境規劃設計的對策
3.1功能系統布局規劃功能分區是校園環境規劃設計中最基礎的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決定著整個高職校園環境規劃設計的成敗。時至今日,高校校園功能分區出現了兩個主要的變化:一是校園功能分區的復合化,即各個校園功能分區之間復合存在混合使用。二是新興的功能分區開始出現。因此,就高職院校而言應該系統地對功能分區進行整體的優化,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成長成才需要。高職院有著普通高校所沒有的面積龐大的實訓區,實訓區與教學區相比同等甚至更加重要,它是衡量一所高職院辦學實力的最重要區域,也是投資最大的功能區。故在設計當中應以圍繞實訓區、打造功能復合、預留發展空間為原則,以實訓區域為中心組織校園空間,成品字形格局整合教學、生活、活動三個區域,使得實訓區與其他區域形成高效的聯系,各個功能分區具備多功能多相性。此外,在環境規劃當中,還應充分考慮長遠發展的需要,在系統完整地規劃設計校園道路網絡的基礎上,在各區均預留發展用地,為日后的發展留有空間與余地。
3.2交通系統布局校園交通網絡,是師生校園生活出行活動的重要載體,也是高職院校校園環境規劃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高職院校校園交通系統一般可以分為道路(主路、次路、小徑)、廣場、室外機動車停車場三大分系統。由于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相比存在著辦學主體不同和辦學層次差異,因此一般而言高職院校的規模比普通高校要小,校園步行交通圈仍然是大多數高職院校師生校園生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因此,在規劃設計當中要強化步行組織,營造交往環境。即從使用功能角度出發充分考慮交通便捷,又從人文環境訴求方面考量,創造人性空間特征與宜人尺度,使校園道路從機動車的控制中回歸到公共、開敞的開放空間,在校園交通系統中營造良好步行環境更重要。在規劃道路系統時,還應充分體現高職院校“職業性”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實訓區域上。當前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服務地方的特點進一步加強,聯系也更加緊密。企業成為學校的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場地也承擔企業的生產任務。這種深度的融合已成為當前浙江省職業教育的新常態,因此實訓區的人車分流、道路寬度、轉彎曲率和校門的寬度等方面還應加以區別。此外,針對不同性質的高職院校,交通流線的規劃布置也應該是有所不同的,必須根據高職院校不同的專業特點和辦學特色來規劃道路交通體系。
3.3景觀系統布局一方面是綠脈與文脈的有機融合。綠色植物能夠保持水土、凈化空氣、遮陰蔽日,并為校園建筑提供豐富的背景色彩,是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綠脈組成部分的水體也是校園景觀構成的重要元素,在校園環境的水體規劃設計中要做到有聚有散、有動有靜,聚水如遼闊湖面,海納百川;散水似山邊小溪,曲折縈繞;動水如泉如瀑,激流奔涌;靜水似湖似潭,波光漣漪。高職院校的校園景觀環境設計既要體現學校特色和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又要表達高職院校育人的場所精神,使得兩者交融相契。另一方面是自然與人文的交融相契。在高職院校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要從建筑形態和環境景觀兩個維度上,注重體現學校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與校園文化特點。通過小橋流水、雕塑長廊、地域特色景觀等元素,營造自然與人文、生態與文脈的融合。通過特定地域文化在校園環境中的設計營造,能使身處校園環境的師生產生特有的地域情結,思考校園與城市的關系,進而發揮校園環境作為第二課堂對學生起的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4結語
高職院校校園環境是一所高職院校綜合實力的硬件體現,融合“高教性”“職業性”特點的高職院校校園環境,更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環境基礎。在浙江省高職教育發展的今天,引入協同發展視角、融合職業教育訴求的高職院校校園環境規劃設計任務艱巨,使命重大。只有從浙江省高職院校的內在需要和實際出發,才能把握高職院校校園環境規劃設計的實質,才能將高職院校校園環境規劃設計引向更深、更細、更專。
作者:吳旭丹 單位:湖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