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教課中環境教育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運用多媒體滲透環境教育
多媒體具有直觀、形象等特點,能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如教學《讓藏羚羊續說“生命禁區”的神奇》時,先讓學生了解課文背景與內容,然后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有關可可西里藏羚羊的圖片。再讓學生觀看電影《可可西里》。藏羚羊非常珍貴,它渾身是寶,它柔軟的絨纖維被看成是“軟黃金”,用藏羚羊絨毛做成的披肩非常輕巧,帶來的利潤非常可觀。因此,藏羚羊受到了瘋狂的獵殺。藏羚羊絨價格上漲與藏羚羊數量急劇下滑之間形成鮮明對比,藏羚羊這個“高原精靈”即將滅絕。學生通過電影看到藏羚羊的可愛,又聽到盜獵者的槍聲,血淋淋的藏羚羊皮與課外的精靈相對比,學生自覺地控訴獵殺者的殘暴,并被護衛隊員的精神感染。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可可西里的美景打動著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受到人與自然生靈的密切關系,切實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2詩詞鑒賞中滲透環境教育
詩詞中蘊含大量的環境教育因素,詩詞鑒賞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環境因素,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策略。首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提高學生的人文意識。探究式學習有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如鑒賞陶淵明的詩時,可以設一些題目:陶淵明詩中的田園風光、山水詩與田園詩的環境組成等,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詩歌的人文因素與自然因素,使學生在探究環境與詩人、詩歌與社會的關系中思考人文環境的深刻內涵。其次,在多元統一中加大環境與詩詞的聯系。詩詞是中華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它與地理、政治、生物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詩詞鑒賞應突破詩詞本身局限,凸顯學生的環境意識。如教學《山民時,引導學生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環境進行搜索。再如教學《再別康橋》時,可以滲透環境教育。詩中為我們展示了康河的美景圖。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深思:如果人們隨意在康河中亂扔雜物、亂割水草,會出現什么樣的圖景?徐志摩還會對它用情如此之深嗎?學生紛紛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感悟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作文課滲透環境教育
作文教學中一般只注重作文技巧訓練,其實作文教學也是進行環境教育的有效途徑。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文人墨客對大自然情有獨鐘,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等,給我們展示了優美的圖景,很容易激起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作文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古人,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作文競賽,如題目:做環保的主人,引導學生用手中的筆描摹大自然,從而提高環保意識。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寫與環境保護有關的調查報告或者小論文,在班級展示優秀的調查報告,激發學生興趣。這樣學生通過訓練能受到環境教育又能鍛煉思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4課內外語文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
為了真正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樹立人與自然的和諧理念,在課內外語文活動中進行環境教育,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上可以組織辯論賽活動,辯題與環境教育掛鉤,如《環境與人才》、《環境與成長》等,辯論后教師再進行總結,提高學生的辯論能力,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課外語文活動中可以用環境保護為主題,在世界環境日、世界無煙日等節日中開展演講、征文等競賽活動,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生態環境方面的書籍,樹立大語文的觀念。
總之,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挖掘語文課中的環境教育素材,滲透環境教育,使環境教育在語文課中生根發芽,進而成為語文教學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作者:楊華榮單位:河南省項城市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