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倫理學視野下環藝設計才能的培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倡導運動中的倫理呼喚與設計反思
倫理學的發展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偉大哲人亞里士多德就第一次從倫理角度提出了何為人美德之標準:踐行道德行為來展示自身之人格魅力,為美德也;倫理觀念的繼續發展是來自于18世紀以后,邊沁和斯圖加特•密爾對社會公正的追求;哲學大師康德又睿智地整合了前兩者(美德論和公益論)的單一角度,創建了全新的倫理視角;使義務感和責任感成為當時倫理美德的新標準。
然而西方倫理學家們高呼了這么多世紀的美德,還是沒能抑制后人對利益的追求欲望??萍疾粩喟l展所引發的經濟利益至上日趨嚴重,就有了20世紀90年代關于“克隆人”的大論戰中科學家們也只談利益,不管道義和德性了。正因如此,才出現了有義之士———哲學家麥金太爾(AlasdairMacjntrrre)在其重要著作《追尋美德》(1981)中對美德的呼喚,從新的起點提出了善與實踐的統一理論。無獨有偶,20世紀20年代以來興發的生態倫理學家在大膽推翻“人類中心論”的創舉之后,20世紀60年代起在設計領域也掀起了深刻的道德反思?!俺呒寂伞薄ⅰ皹O少主義”、“綠色設計”等等都不同程度地針對現代科技文化、人造行為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現象,樹以正義旗幟;21世紀全球“低碳生活”理念的倡導,更是吹響了全球減緩生態惡化、可持續發展踐行的集結號。
這一系列的倫理倡導,表明人們在現代社會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已經產生出了大量的相同的設計倫理訴求。在過度改造和翻新的造城運動中,呼吁文明的傳承,增強城市人文氣息、倡導自然回歸等等理念已經成為社會公民在倫理道德方面對每個社會成員(包括普通人、設計師、政府等)、每個環境學科研究和教育教學實踐的強烈愿望和要求。
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與設計倫理
1環境藝術設計
著名的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RichardP•Dober)解釋道:環境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環境藝術的實踐與影響環境的能力,賦予環境視覺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裝飾人存在領域的能力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富有感情的藝術,但也是理性和嚴謹的科學行為。需要處理決策者與設計師之間的關系、處理同一設計活動中的多個部門之間、各環節之間的關系、處理設計師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以及處理設計各要素(設計施工行為、設計環節、設計成果、投入使用等等)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關系等等。
2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現狀
如今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現狀顯示:設計活動中,設計主體已經不能確定設計師是唯一主角,設計客體也不單只有大眾消費者。一方面政府強加給設計師的長官意志,使政府既是具有更高控制權的總設計師又是最有實力的消費者;另一方面消費者的參與設計意識增強,這種趨勢打破了設計師左右整個設計活動的原有模式,也是大眾具有設計師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的重要原因;另外社會視聽媒體、交互媒體等(設計網站以及設計評論平臺)也使他們具有消費者和設計者的成分。這些身份的增加和互換使設計主體表現為除設計師以外的多方面加入的綜合主體;設計客體表現為除了大眾消費者以外的多方面加入的綜合客體。面對不斷變化的角色轉換和環境藝術專業的新要求,就需要一種介于道德情感鼓勵和法律無情強制之間的嚴厲規約———設計倫理學。
設計倫理指導下的專業教學
設計倫理指導教學的維度
設計倫理是一種在設計問題和設計現象產生之前或可能產生中的壓迫力。因此它是在設計美學和應用倫理學范圍內,確立設計活動各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道德定律和價值系統進行純經驗意義上的描述。設計倫理針對的對象不僅是專業從事設計的工作人員。面對設計行為和設計成果產生的后果及影響,無論是政府官員、教師、學生還是公民大眾、社會媒體、網絡都應該具備設計倫理和環境倫理的認知和道德評判。判斷可以做和必須做,應該做和能夠做的行為和后果,判斷什么是善惡與美丑,判斷怎樣做是造?;驓纭紫?,設計倫理學的道德維度要求它應該對全社會進行道德規約和價值評判。因此設計倫理定律應漸進地介入環境藝術專業課程的設計活動全過程,從倫理學的角度指導學生在設計實踐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如何解決,有利于形成德行意識。
其次,設計倫理學的正義維度要求它必須對當代社會不完善或不合理的設計問題現象進行診治。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人們更深層次的物質和精神需要,致力于共同探索和構建未來社會中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價值體系,提高學生的理性思考和深度思考,有利于學生價值觀和正義感的形成。
再次,設計活動是人類的行為活動之一,設計倫理學規范的不是某個人的獨角行為或某一區域的某種行為。因此設計倫理的社會維度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團隊或集體的群體倫理風尚。主動地從倫理學的獨特視角來共同認識和研究現實設計領域中設計活動所伴隨的性質、原因、后果,以及設計活動發展的現實影響和可能影響。有利于學生集體責任感和倫理共識的形成。
建立強烈的設計倫理意識與專業實踐教學
1加強學生的倫理意識和人格教育
大學教育不僅是學生技能教育的基地,也是學生完成自我認知、世界觀、價值觀、倫理觀形成的搖籃。目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院校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基本工作環節上,特別強調課程成果的設計藝術性、表現力和藝術思想深度,而相對忽略對學科體系的哲學分析、倫理思考的培養。大學生在處理關鍵性問題或采取重大行動時往往會表現出優柔寡斷,動搖不定或草率武斷,盲目從眾的心態。因而,所以作為未來的設計師,需要教師在學生道德感形成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對“我是誰?”,“我應該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怎么做才有意義?”,“做給誰?”等基本問題的回答有較為深入的認識,具備對自身行為的辨別能力和控制能力,這樣極其有助于培養未來準設計師的健全的人格和社會責任感,
2培養倫理共識和建立團隊合作的集體責任感
大學生的社會需要不斷增多,情感也日益強烈。這種強烈的情感使他們富有理想,活力四射。其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道德感,友誼感,美感和榮譽感,理智感等迅速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因此,建立團隊的合作學習,無論內斂型、外向型、激情型等等的不同性格成員組合團隊,學生都可以直接感受集體的力量和支持,在集體中形成倫理共識,在磨合和歷練中能夠形成團結合作,榮辱與共的道義情感和集體責任感。
3在探究式學習中培養學生誠實、嚴謹的工作態度和行為習慣
設計行業,是專業能力+誠實、嚴謹的行業。在教學中倡導“篤行之”的行為理念,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職業態度和對環境藝術專業的求實的態度。一方面嚴謹工作態度和清晰的倫理意識能使學生根據理論指導形成高自我管理的行為流程和行動習慣,更好地適應社會對高素質、高能力的專業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嚴謹的工作態度和清晰的倫理意識也能夠幫助學生在未來的設計工作中確定道德動機及選擇道德行為,也是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直接表現。
4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自信心
大學生在對環境藝術和設計上自我意識、思維能力、情感和意志等諸多方有成熟的一面,也有理解主觀、幼稚、片面和不成熟的一面。需要根據所學專業和以后將從事的工作要求來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確立自己的奮斗目標,自我實現。一方面應該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求,使之體會自我實現的喜悅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注重學生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成功或失敗的準確的及時的評價,適當的給以引導。
結束語
總之,在現代社會環境中,作為年輕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師,需要在教育教學方面不斷地深刻反思和研討。近年來中國多項世界性政治經濟文化盛會的到來,建筑、景觀設計、園林綠化、裝飾設計等相關行業充滿了大量的機遇,各高校加大了培養藝術設計創新人才的力度毋庸置疑。但面對社會大量出現倫理道德缺失的設計現象面前,我們不得不思考,在培養人才的目標定位上應該有所,不夸張的說,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們應該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尤其在科技發展的關鍵時期,要確保向社會輸送的大批人才能造福于人類而不是影響社會、逐漸摧毀文明。所以倡導倫理學角度的教學反思是學校教育和教師教學的重要部分。
作者:董薇單位: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