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生態環境治理與展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大力發展秸稈沼氣
我國農村清潔燃料利用率較低,生活燃料主要是薪柴和煤炭,嚴重污染大氣環境,這與城市形成鮮明差距。部分農村的沼氣生產存在相關的技術問題,雖然曾經進行過推廣,但在許多地方失敗了。遠在20世紀70年代初,在陜北建成第一個沼氣村。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普及。而目前農村的許多地方擁有豐富秸稈資源,利用此有利條件克服制度和技術上的困難,結合當地氣候特征研制設計秸稈沼氣極具潛力。它既可節省化石燃料,又可減少大氣污染。
改善提高農村種植技術
化肥、農藥、薄膜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我國化肥農藥超量施用,地膜種植規模比重大是我國種植業的基本特征。化肥農藥地膜造成土壤退化,產量難以持續增長。努力推廣生物化肥、物種工程學等替代技術產品,以減少對化肥農藥的依賴。
2010年化肥生產量5991萬噸,化肥使用量平均達40t/km2以上,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危害而設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導致土壤板結,土壤有機含量下降,土壤土質逐漸退化。出現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而糧食產量徘徊不前現象。尤其是化肥利用率較低流失率較高,由此導致農田土壤污染,農田徑流造成對水體的有機污染、富營養化污染,甚至造成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破壞農業生態環境,危及生命。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提高農民種植技術,合理調配各類化肥使用比例,限制化肥用量,代之以農家肥等生物肥料,逐步回歸到國際通用的化肥安全使用上限來。2010年生產化學農藥447萬噸。只有1/3能被植物吸收,大部分進入水體、土壤和農產品中,使全國9.3萬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脅到人群健康。
這類污染在很多地區還直接破壞農業伴隨型生態系統,對魚類、兩棲類、水禽、獸類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脅。農藥有毒有害成分最終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及生命安全。積極開發環境友好型農藥廣泛開展生物防治法。新農藥應充分利用害蟲體內特性物質(目標作用酶)的差異性提高農藥的專一性,有效保護有益生物控制有害生物。把目標轉向易降解、低殘留、高活性以及對環境有益生物比較安全的方向上來。
我國每年約有50萬噸農膜殘留土壤,殘膜率達40%,大量殘留農膜在15~20cm土層形成不易透水、透氣的難耕作層。關鍵是農膜降解周期長,有人研究其壽命約需140年,嚴重改變了土壤的物理性質,直接影響農作物生長,且降解過程中還會釋放有毒有害物質,降解致癌物二惡英會排放到空氣中。目前,廢舊地膜回收造粒技術在新疆棉田等開展,積極推廣使用治理農膜殘留技術十分迫切。
調整產業結構,合理規劃,使養殖業和種植業有效銜接
隨著農村養殖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的發展,畜禽糞便也成為污染重要因素,農村各種養殖場標準化處理設施不到位,甚至某些養殖場的糞便污水隨意排放,露天堆置,不僅會帶來地表水的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污染,還會帶來大氣惡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諸如養殖場附近地下水的氨、氮、硝酸鹽超標。畜禽糞便的病原體也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威脅。在以往的傳統的農業生產中,養殖業與種植業不分離,規模相對小,畜禽糞便大部分與土壤混合后堆積成農家肥,對環境污染較輕。
新型農業格局使農村養殖業與種植業分離,在種植業中農民只覺得使用化肥和農藥簡單方便省時省力,尤其集約化種植場,使用農家肥耗費工時,成本高、經濟效益低,因而放棄使用。而在養殖業中,治理污染也需要耗費工時。如果使養殖業和種植業有效銜接,對養殖業和種植業合理布局,把治理污染耗費工時與農田施用農家肥耗費工時有效結合,避免重復工時,可縮短用工時間,降低費用。另一方面還可高效地利用農家肥,降低肥效損失。從而減少化肥使用量,既節約了資源,又增加肥力、改善了土壤,符合良性循環可持續農業生產。將起到良好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結語
受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的影響,急功近利根深蒂固。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發展之本。長期不合理發展所形成的種養模式,是農村健康發展的桎梏。逐步改變生產方式,實現戰略轉移。
走以種植促養殖,以養殖促種植的循環發展、綠色發展之路。逐步改變生活方式,倡導低碳生活,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有效利用再生能源,節約資源、友好環境、低碳發展。這需要全民廣泛參與,財政積極支持,政府有效規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農村生態發展,還農村一個天藍、水凈、地綠的家園。
作者:賀忠亮單位:大同縣環境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