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物學教學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結合筆者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從注重生命教育、關心環境問題、理性判斷社會議題、開展科學實踐活動等方面,闡述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生物學教學;社會責任;培養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社會責任是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要素之一,是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做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擔當和能力。社會責任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滲透,是提高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在以往本學科教學中,社會責任是從未明確提出過的任務,生物學教師備課時思考的更多的是學科知識的掌握和解題能力的提高,從而忽視了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導致社會責任教育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實踐積累十分有限。筆者自參與新課程標準培訓以來,在自己的教學中就非常重視核心素養的落實,尤其是“社會責任”的滲透。本文從筆者近年的教學實踐出發,闡述了生物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注重生命教育,學會禮愛生命
現在社會上時有輕視生命、殘害生命的悲劇發生,忽視安全健康造成的各種生命障礙也隨處可見。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緩,生物學作為研究生命的科學,在生命教育中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高中生物學課程目標也明確提出:幫助學生明確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生命的由來、如何保護生命等的學習加強生命教育,使學生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例如,在學習“免疫系統的功能異常”這一節時,可以通過一張紅絲帶的圖片,引入艾滋病的學習。引入時,提問:紅絲帶是什么符號?它代表了什么?學生通過對紅絲帶含義的闡述,表達了對艾滋病患者的關心、支持和尊重。之后,學生對艾滋病傳播途徑和預防進行學習,學會自我保護,認識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最后,教師請學生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為自己所在社區出一期艾滋病預防和關心艾滋病人的黑板報,向他人宣傳健康生活方式和尊重艾滋病人,從而學會尊重生命和禮待生命。又如,在學習“受精作用”時,教師指出:幾億個精子進入女性的生殖系統后,經過長途跋涉,通過激烈競爭、不斷淘汰,最后只有一個優勝者有機會與卵細胞相結合。學生由此體會到每個來到世間的個體都是不容易和最優秀的。從而,學生既樹立了自信心,同時也學會了珍愛生命。在生物學教材中還有許多地方可以滲透禮愛生命的教育。例如,“細胞癌變”中滲透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教育,“遺傳和優生”中滲透珍愛生命的教育等。總之,教師要重視生命教育,抓住教學契機,不斷滲透尊重生命、宣傳健康生活方式和關愛生命的教育,使每位學生學會禮愛生命。
2關心環境問題,參與環保實踐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在中學各學科中,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最密切,生物學課堂中進行生物知識學習的同時,要滲透環境教育,使學生形成生態意識,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實踐。例如,在學習“生態系統的穩態”時,以本地最大的湖———南湖為線索展開教學。第1張圖片呈現的是沒有污染前的南湖:湖水清澈。由這張圖片引出“生態系統穩態”和“反饋調節”的概念,使學生形成“生物與環境是統一整體”的生態意識。第2張圖片是現在(嚴重污染)的南湖。針對第2張圖片,請學生分析造成南湖現狀的原因。通過分析,學生加深了對“正反饋”概念理解的同時,也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最后,請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南湖區的環保工作者,讓你來治理南湖,你會采取哪些措施?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參與南湖治理,進入環保實踐。又如,在進行“生物放大”這個概念教學時。先提問:為什么全世界禁止使用DDT來滅蟲?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進一步提問: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可用什么來滅蟲?學生通過相互討論,指出可以利用生物之間的營養關系進行生物防治。由此,學生形成生態意識的同時,參與了環保實踐,培養了社會責任感。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學習生態系統這一章時,要時刻滲透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觀念,讓每一位學生都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人與環境是一體的生態意識,參與到環境保護實踐中來。
3針對社會議題,作出理性判斷
互聯網發達的今天,信息傳播非常迅速,社會上的很多熱點議題真假難辨,需要作出理性判斷。這就要求生物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針對社 會熱點議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理性分析和判斷。例如,在“伴性遺傳”一節教學中,學習性別決定時,穿插兩個社會熱點議題,讓學生判斷:第一個是一戶山里人家,媳婦因不生男孩而被婆婆逼得自殺,不生男孩是否是媳婦的錯?第二個是一對小縣城的夫妻想生個男孩,有人給他們推薦了一個鄉下的土郎中,說他那有祖傳秘方,并聲稱已給很多人試過,都成功生男孩,這轉胎藥能吃嗎?針對第一個社會熱點議題,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指出,生兒生女根本原因是取決于父親產生的精子種類,將不生男孩歸罪于媳婦是一種迷信思想。針對第二個社會熱點問題,學生運用所學指出性別決定發生在受精卵形成時,所以轉胎藥是騙人的,是偽科學,千萬不能買。又如,學了艾滋病傳播途徑后,針對社會上流傳的蚊子叮咬會傳播艾滋病的說法,請學生結合所學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學了基因工程后,請學生分組就轉基因食品是有害的說法進行辯論闡述。學了植物激素后,針對社會流傳的“草莓是激素催熟的,孩子吃了會性早熟”的說法,請學生辨別真假。在生物學課堂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議題,通過對社會熱點議題的分析和判斷,一方面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學會辨別迷信及偽科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4開展科學實踐,解決現實問題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要讓學生在形成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同時,能用科學的觀點、知識、思路和方法,面對或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故生物學課堂教學要重實踐,教學中將生物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環境保護和經濟活動等內容適度結合,指導學生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植物生理的專題復習課可以結合本地的特產———椪柑進行。從育種到桔樹苗的嫁接、選取,再到播放學生采訪橘農的視頻,讓學生真切體會到種植椪柑的過程,并讓學生用生命科學知識來解釋橘農的具體操作,如:合理密植用到的是影響光合作用因素的原理,修剪枝葉運用到生長素的知識等,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感悟到生命科學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然后通過學校小記者對生物學教研組長的采訪,了解椪柑的儲存等問題,即影響需氧呼吸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后,讓學生幫助橘農解決“靠天吃飯”的弊端,實現椪柑豐收,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又如,在學習了泡菜的腌制和亞硝酸鹽的測定之后,可以開展課外科學實驗,通過測定亞硝酸鹽的含量來判斷隔夜菜能否吃。學習了果酒釀制之后,可以讓學生接著進行分組實驗,尋找釀制葡萄酒的最佳溫度。學習了生態系統后,請學生實地調查學校附近的南湖受污染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在生產生活中還有許多問題與生物學學科有關,生物學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用所學生物學知識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這類現實生活問題,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決策的能力和主人翁意識。
作者:徐月明 單位:浙江省衢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