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政策性農業保險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成都市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一)開展特色產品試點,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和滲透度在做好國務院、四川省安排的傳統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品種的同時,成都市緊緊圍繞糧油、蔬菜、畜禽三大主導產業和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葉、獼猴桃、食用菌、中藥材、水產七大特色產業,通過市和區(市)縣兩級財政補助的方式,自主研發試點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2007年以來先后開設水果、蔬菜、食用菌、水產品、有機農業、小家禽等10個地方特色保險品種。特別是為避免“菜貴傷民、菜賤傷農”,2013年2月在全國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中率先開展蔬菜價格指數保險,以蔬菜離地價格作為蔬菜價格指數保險理賠參數,根據保淡期和保收期蔬菜生產環境和市場風險,開創性地設計了承保、理賠方案并開展試點,2013年度全市共承保7.8萬畝蔬菜,實現保費收入1453萬元,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1億元。2013年6月,中航安盟財產保險公司創新性地在成都市開展育肥豬價格指數保險試點,以育肥豬價格與玉米價格比價作為保險理賠參數,當育肥豬出欄日前四個月的平均豬糧比價低于保單載明的約定豬糧比價時,由保險公司對投保的育肥豬養殖人進行賠償,有效防止豬肉價格波動風險。
(二)做好協調服務,提升保險機構的承保能力和服務水平為促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公平、公正、有序開展,成都市按照市場化原則引入7家保險公司參與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并建立相應的退出機制。根據承保任務,協調督促各保險機構完善在各區(市)縣的分支公司、鄉鎮保險服務站和村級保險服務點,配置具有較強工作能力和豐富經驗的服務團隊,配備完善查勘設施設備,與政府設立的各級保險代辦服務網點緊密合作,實現農村保險服務網絡全覆蓋。同時,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協調溝通機制,及時解決試點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問題,積極引導各保險機構分鄉鎮、分區域對各級保險從業人員進行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宣傳、承保、查勘、定損、理賠以及相關政策的業務培訓,切實做到“五公開、三到戶”①。
(三)深化銀保財互動,促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為促進農業保險、涉農信貸和財政補貼機制良性互動,成都市對已開展的農業保險試點品種,按照“政府引導、配合聯動、自主決策、風險可控”原則,大力推進銀保財互動試點。鼓勵銀行優先支持符合信貸條件、有貸款需求的參保農戶、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將其投保情況作為授信要素,在同等條件下放寬抵押擔保條件,簡化貸款審批流程,優先審批發放貸款,充分體現農業保險在信用評估中的作用。保險機構按照農業保險政策和銀保互動要求,協助投保人辦理投保手續和受理投保人事故報案,核定索賠申請,保險賠款優先用于償還貸款。為推動該工作,市級財政按照銀保財互動試點貸款平均余額的2%對經辦銀行和保險機構給予獎勵,截至2013年底全市通過銀保財互動試點融資超過2000萬元。
二、成都市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取得的成效
從2007年開展試點以來,成都市始終堅持政府補貼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原則,在尊重農戶和保險公司意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品種,通過不斷完善財政補貼激勵措施、規范保險操作流程和加強保險服務網絡建設,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辦法制度,已成為中西部地區政策性農業保險對農民的保障水平最高、險種最多、覆蓋面最廣的城市。一是拓寬了農業保險險種和做大了保費規模。截至2013年底,成都市已在14個郊區(市)縣全面推行政策性傳統農業保險險種8個,自主探索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保險險種10個,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從2007年的0.9億元發展到2013年的4.93億元,累計實現保費收入15.45億元,其中,傳統政策性農業保險累計實現保費收入11.39億元,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品種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1億元,累計為全市1100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330億元,挽回農業生產經濟損失7.4億元。二是規范了保險理賠服務程序。經過幾年實踐,成都市政策性農業保險開創了村組收費、鄉鎮統保、縣級核實的“承保三步工作法”和農民申報、鄉村核報、鄉鎮初審、縣級查勘、市級核查、張榜公布、理賠兌付的“理賠七步工作法”,實現了從宣傳動員、承保、查勘到理賠的全流程公開陽光化操作,既提升了保險機構的服務能力,又促進了農民減損增收,投保人和承保人都充分感受了到政策性農業保險帶來的實惠。三是促進了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和農民增收。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的深入實施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實現了農業保險與都市現代農業的良性互動發展。截至2013年底,成都市實現農業增加值353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綠色有機農業產值達36億元、現代種業產值達56億元;糧食總產量、蔬菜(食用菌)總產量和肉類總產量分別達到255萬噸、530萬噸和104萬噸;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49萬畝,發展成片示范基地134萬畝,土地規模經營比重提高到52.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985元,同比增長12.9%,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07年的2.63:1降低到2013年的2.31:1。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研究,成都是全國唯一在經濟快速增長同時城鄉收入差距呈縮小趨勢的特大中心城市。
三、成都市深化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進一步舉措
通過近幾年的探索,成都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不足,如保險種類、范圍尚需進一步拓寬,財政補貼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承保公司的業務范圍、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拓展和提升等。下一步,成都市將繼續開展農業保險創新試點,不斷增強政策性農業保險在穩定農業生產、增強農業抵御自然風險、疫病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一是進一步拓展保險品種范圍。按照都市現代農業同步發展需要,積極采取措施促進農業保險險種從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向設施農業、高端產業延伸,適時啟動茶葉、花卉、中藥材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進一步擴大現有保險險種的種類和范圍,進一步降低農業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二是進一步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嚴格落實強農惠農各項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切實減輕基層和農民的保費負擔。特別是針對2014年四川省財政已根據經營情況對部分險種保額和費率進行調整的情況,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財政對特色保險險種保費進行補貼。三是進一步支持保險機構拓展業務范圍和提升服務水平。鼓勵在成都的保險機構積極拓展業務范圍,自主開發涉及農用機械、農用設施設備等農業生產生活資料、農產品儲藏和運輸、農產品初級加工、農業信貸、農產品銷售等財產保險品種,逐步探索農村小額人身保險以及其他涉及農民的生命、健康和意外等商業性人身保險業務。同時,全面加強從業人員的素質培訓,進一步提升承保到戶、及時賠款等服務水平。
四、對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推動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是建議中央財政提高對政策性保險品種保額額度和保費補貼比例。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額較低,如水稻保額最高只有兩三百元,商品豬保額最高只有七百元,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投保人,尤其是種養殖大戶和現代農業企業的保障力度還不足。建議中央財政逐步提高保額和保費補貼比例,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保險機構參與農業保險的積極性。二是建議擴大中央財政支持保險品種。為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分擔生產經營風險的積極作用,目前大部分試點城市通過地方財力扶持自主探索試點新的農業保險品種,比如成都市18個試點保險品種中依靠地方財政支持的就有10個,但也同時帶來了地方財力壓力較大的問題。建議逐年增加中央財政支持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切實增強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三是建議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目前我國農業保險覆蓋面還比較低,主要農作物的保險覆蓋面只有45%左右,而發達國家已達到80%以上。建議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和扶持力度,爭取在現有基礎上把主要農作物農業保險覆蓋面擴大到60%以上,同時穩步擴大其它保險品種的農業保險覆蓋面。四是建議探索開展農業收入保險,由保成本向保收益轉變。目前我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主要針對保障農業生產成本,還不能滿足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對保障其收益的期望。建議在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的基礎上,探索開展針對農業收入的保險,推動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收益轉變。五是建議建立全國層面的巨災保險分擔機制,設立巨災保險風險基金。農業是弱質產業,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目前我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對一般的自然風險已具備了一定風險分擔能力,但對于地震、海嘯、颶風、洪水等巨災造成的損失還難以發揮保險功能。建議在國家層面上建立巨災保險分擔機制,設立巨災保險風險基金,合理分擔保險機構重大災害理賠風險,促進農業保險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謝瑞武單位:成都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