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保險發展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業保險是在農業現代化中為避免出現停頓、倒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農業保險是指專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發展農業保險是防范自然風險、災后迅速恢復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業生產周期長,受自然因素制約嚴重,許多自然因素人們還不能有效控制。農業保險的開辦,對于管理風險、保障農民收入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都起到一定作用。隨著經濟的全面發展,如何運用農業保險手段支持和保護農業發展越來越突出。國家很重視對農業的扶持、農民的保護,需大力推廣農業保險在各個地區的應用。當前農業保險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首先是農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2007-2012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由51億元增長到240億元,平均增速36%;承包主要農作物從0.15億hm2擴展到0.65億hm2,占我國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0%;目前我國開辦農險區域覆蓋全國所有省市,覆蓋面從零起步發展到40%。其次,農業保險對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起到積極促進作用。2007-2012年,累計農業保險賠款支付550億元。同時,農業保險財政支持力度不斷增強,2007年中央財政對農業保險實行補貼之后,從6個省擴展到全國,品種由6種變成15種。
1保障農民權益的作用
1.1保障農民對農業生產的信心農民對農業保險缺乏了解,缺乏參保主動性。中國農民長期處于分散封閉的生產狀態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對未來各種風險缺乏抵御能力,一旦遭受風災、旱災、水災等各種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農民無法用自己的能力處理險災,只能聽天由命。一年受災幾年的收入都難以彌補災情所帶來的傷害,從而使農民失去從事農業生產的信心。有了農業保險相當于有了一道風險抵御屏障,使農民有信心從次年生產經營中得到補償。
1.2對農民收入的保障當下的農業生產,農民收入水平低,仍然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而有了農業保險,農民朋友,特別是那些種糧大戶,便有了“東山再起”的信心和后勁。農業保險費用支出的增加,能夠彌補自然災害對農民收入減少的影響,減少農業收入的波動。
1.3對農戶經營規模的保障中國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以后,土地基本上是按戶均分承包,且劃分零散。根據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全國建設占用耕地28.03萬hm2,往年未上報的建設占用耕地15.43萬hm2;災毀耕地4.35萬hm2;生態退耕4.03萬hm2;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3.42萬hm2。上述四項加起來,2006年全國共減少耕地55.25萬hm2。2012年2月,國土資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截止2012年底,全國耕地面積為12244.76億hm2,比上一年度減少2.07萬hm2。全國農民的人均耕地面積越來越小。這種過于分散的小規模生產格局,對農業保險的需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農戶自給性需要和種植的多樣化,以及經營土地空間布局的分散化,客觀上產生了一種內在風險調節和分擔機制,在某程度上降低了災害損失的經濟影響,從而保障了農業生產規模。
2保障經濟運行的作用
2.1保障農業健康穩定發展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其波動是引發國民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因素,因而農業保險在直接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健康穩定發展的同時,也間接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同時,農業保險的介入是農業生產能夠正常進行,使農產品的供求狀況保持平衡,進而影響社會其他階層人們的正常生活。農業保險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其是為國家的農業政策服務,為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的根本保險。
2.2保障糧食安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兩次嚴重的通貨膨脹,都與糧食供給出問題、糧價大幅上漲有關,二者相互推波助瀾,國家不得不進行收縮性的宏觀調控。2003年“非典”期間,國內糧價引起波動,秋收時節各地紛紛出現快速攀升跡象,中國糧價出現6a以來的首次上揚,平均漲幅達到20%左右;2006年隨著國際糧食偏緊,價格再次波動上揚。迄今,糧食價格每年以10%的漲幅上漲,低糧價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此外,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較差,土地貧脊,旱災、冰災、雪災、地震和洪災時有發生。例如,2007年2月湖南省雪災,涉及17個省區,造成大面積農作物和糧食的減產;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災嚴重的有4個省市,國家動用中央儲備糧15億kg,解決受災群眾的生活問題;2009年春北方小麥主產區出現大面積旱災,也給糧食生產帶來一定影響。自然災害的頻發,客觀上有不可抗拒的原因,但也暴露出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業投入不足的問題,都是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
2.3促進農業新科技的發展農業新科技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了較大的發展,農民對新科技的渴望是前所未有的,新時期國家倡導的新型農民有著劃時代的區別。新農村、新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標準。農業保險的存在打消了農民創新的后顧之憂,不會因為創新而擔心風險。讓農民更有信心大膽地接受新的挑戰,滿足農民對創新科技大膽嘗試的渴望,從而推動新科技的發展和應用,解決新科技發展慢、發展難的問題。
2.4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大,預期收益低,農戶有款不敢貸,有資不敢投;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的比較收益低,農民的資信條件差,金融積累的能力薄弱,在金融業加強風險防范的現實情況下,農業、農民貸款極其困難,嚴重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的金融多數以民間借貸產生,農民之間互借互代,循環資金有限,擔保缺乏依據性。有了農業保險可以使更多的金融機構放心地與農民產生借貸關系。對大規模種植的農戶,保險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大規模種植的農戶首先通過保險公司為其種植的農業保險,金融企業不會擔心發生農業風險而發生不良打款。循環往復,使農民有信心發展農業,使金融機構敢于投入大規模的信貸資金支持農業的生產發展。
2.5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決定了農業保險在農村社會管理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農村、農業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村的穩定關系著國家的穩定,農業的發展關系著國家的發展。農民的生活一旦受到外界風險的影響,農民的承擔能力是有限的,生活上的不穩定會直接影響農民從事農業的生產積極性,從而導致農民思想的波動性,影響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穩定。農業保險通過為失地農民提供養老保險服務,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通過為政府代辦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推動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建設;通過為農民工提供意外傷害保險服務,推動農村意外傷害保障體系的建立。開展農業保險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農村經濟仍相當落后,農民收入水平很低,而且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對農村社會穩定構成威脅。通過農業保費補貼等轉移支付手段,為低收入人群提供各種風險保障,有利于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和社會公平。農業保險是保護農民、農業有效的重要舉措。農業經濟的穩固、有序、迅猛的發展離不開農業保險,不斷發展完善農業保險是發展農業經濟的重大課題。
作者:李冬梅 單位:內蒙古科左后旗金寶屯鎮農牧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