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山區農機化發展形式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互助縣農機化發展的現狀及水平
互助縣位于青海省東部,是青海省的一個農機大縣,面積342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0.8萬畝,可機耕面積5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48.7%)。轄19個鄉鎮,294個行政村,78762戶農產,總人口37.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3.8萬人。我縣農機化經過漫長而曲折的發展,到2008年底,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33754臺/393875.4千瓦,據統計;農機行業從業人員40940人,各類機引農機具2386萬臺,農副產品加工機械2712臺。全縣農業機械作業量達852萬標準畝,其中農業作業量493萬標準畝,占58%機械化、半機械化播種面積33.457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60%,機收面積2.35萬畝的7.02%,農機經營,作業服務總收入萬元,全縣平均每1.2戶就有1臺農用拖拉機。
2當前制約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機裝備結構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不相適應機型落后,設備陳舊,更新速度相對滯后,制約著農機化的發展,拖拉機,農機具,配套比失調,制約著全縣農業化事業發展。
2.2農機化服務體系薄弱、不健全目前,我縣、鄉(鎮)、村三級農機服務組織少,中介組織空白,農機大戶,示范區薄弱,都是分散經營,在實踐效率等方面都會產生極大的浪費,難以起到示范、帶動,推廣的作用。
2.3農機結構不合理,粗放型增長是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由于土地過于零星,大型機械使用率少,動力機械多,配套農具少,農機作業單一,遇到聯片作業,小型機具利用率低,造成資源浪費,投資回報率低。
2.4農機重復購置和限制現象嚴重目前全縣農機總動力發展現有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而且農業機械多為低層次重復購置,機械利用率低下,據調查,拖拉機全年投入農機作業和短途運輸的時間僅有2個月時間,其余時間被閑置,造成浪費。
2.5農機投入的不足,制約了農業裝備水平的快速堤高近幾年,國家實行購機補貼政策,特別是購機只需交納差價款,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確實是方便了群眾,贏得了農民群眾的歡迎,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機化的積極性。但是,在調研中,群眾還是感到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小型農機具受政策影響,補貼得不到保證,難以滿足農民的需求。
3今后我縣農機化發展思路
新時期,農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農村形勢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對農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我們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提升能力、興機富民為載體,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我們做好新世紀新階段的農機工作,推進農機化事業跨越式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3.1認真分析山區特點,確定農機化發展模式近年來,中央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強農惠民政策,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這對加快農機化發展捉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加快農機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這就要求我們把握大局,把農機化發展置于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環境中思考,置于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定位。從多年的實踐中認識到,農機化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推廣使用的農機具必須與當地的地理環境、生產條件、生產方式相適應,因為只有符合客觀條件,農機化才能有發展前景:二是農機化要符合經濟規律,就是說使用農業機械必須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農機化才有生命力。從這兩點出發,確認山區農機化發展應實行“小、多,全”的發展模式,所謂“小”,既堅持發小型機械為主的方針。考慮互助縣地處山區,坡地多,平地少,地塊小而分散,難于連片作業的情況,因此要執行小型機械為主,綜合配套,協調發展的原則;所謂“多”,即由于山區氣溫偏低,地形復雜,作業條件差,可開發作業項目多,因而要求配套農具相對于平原要多,并且要求機械使用方便、可靠、多功能和適應性強,農民歡迎。所謂“全”,即要有國家,集體經營的大中型和個體經營的中小型的機械,要在林、牧、副、農等方面全面開發。要將管理服務有機地融為一體,實行全方位優質服務。農機化發展,要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則,因而要在積極引進先進機具和先進技術的同時積極革新改造現有機具,適應山區特點,提高機械化綜合水平。
3.2以“兩新”推廣引路,推動山區農機化以人為本服務農民,就是要尊重農民的意愿,調動好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從農民最急需的環節入手,解決農民最迫切的問題。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問題的核心,發展農機化,服務農民,農機要大上,推廣要先行。推廣中必須抓住“兩新”(農機新技術和新機具),只有把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及時轉化為生產力,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農業才會得到較快的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才會真正提高。一是幫助農民選擇好農機,積極向廣大農民推薦質量可靠,價格合理、先進適用以及可以享受國家政策補貼的農業機械。對適合當地使用推廣的機型及時引進,并認真做好技術培訓和示范表演,讓農民懂原理,會操作,調動農民養機用機的積極性。二是指導農民使用好農機,加強對農機手的技術培訓,提高農機從業人員的操作技能和整體素質。三是組織好農機化生產,提高農機的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在耕、種、收等其他生產環節上推廣應用;打造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品牌,進一步擴大農機專業合作社作業的規模和范圍,提高組織化程度,完善各項服務措施,提高服務水平,促進農機專業合作社的作業,社會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3.3采取有效形式和得力措施,確保山區農機化模式的實施切實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農機化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方向。我們不僅要推進糧食作物生產的全程機械化,而且要推動經濟作物的機械化;不僅要推動耕種收環節的機械化,還要推動種子處理、灌溉、植保、烘干、貯藏、農產品加工等各個環節的機械化;不僅要捉高農業的產中機械化水平,還要推動農機服務領域前延后伸,不斷提高農業的產前、產后機械化水平,為建設現代農業全面提供裝備支撐。協調發展,要大力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做好農機換代提升。落實好農機補貼政策,使政府支持與發揮農民積極性相結合,改善農機化投入機制,引導發展大型先進的農業機械,調整農機裝備結構。還要積極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促進生產關系調整優化。大力扶持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組織,農機服務中介組織等各類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體制,適應家庭承包經營和現代農業要求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機個體協會,通過轉變服務機制,增強服務功能,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第一產業到第二、三產業的轉化,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具體在實際工作中要體現“四新”,一是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二是營造農業市場競爭力的新優勢;三是開拓農民增收的新渠道;四是創造農民的新生活。
3.3.1圍繞一個中心新時期我縣農機化工作必須緊緊圍繞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心,以農機經營體制和科技創新為動力,拓寬農機工作領域,大力發展農機服務產業,推進農機服務社會化、專業化和市場化進程,努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機化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把握住我縣農機經濟發展的思路,不斷探索,勇于進取,力求需要求新,更新求實,把工作做好。
3.3.2突出兩個重點一是以推進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為重點。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農業現代化是基礎,實現農業機械化是關鍵,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離不開農業機械化,我們要抓好糧食生產中的農田作業的耕整、播種、田間管理及收獲方面的機械化程度,逐步實現機械化作業,對全縣的可機耕面積實行輪耕制,防止土地板結和降低肥力及病蟲害的發生,全力作好旱田節約增效,提高選種技術。二是以調整提高農機裝備水平為重點。調整、提高農機裝備是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在傳統觀念上一提到農機就是拖拉機,而以拖拉機為標志的農機時代已經過去,僅僅局限于糧食作物產品產中技術服務,己無法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新時期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必須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努力使農機從低性能向高性能、從單一作業向復式作業轉變,從單純發展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向兼顧經濟作物,尤其是特種經濟作物生產機械轉變,從注重種植業機械向大農業機械轉變,樹立大農業,大農機的觀念,從狹義農機向廣義農機發展,把農機駛向涉及農業生產各個領域的主戰場。
3.3.3開展三個創新科技的創新:大力實施科技興機,興機富民工程,以科技創新振興農機事業,要根據當前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堅持技術引進,開展,推廣相結合,針對農業結構凋整及時開展和引進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服務制度的創新:農機高性能、高效率、高效益的落腳點是高效益,沒有高效益,農機就沒有出路,高效益必須體現在機主、農民二個層面,農機部門的職責就是運用市場化運作機制,將市場經濟中的經營意識、經營機制、經營方式引入到農機服務中來,這方面我們要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農機服務隊,進行股份制經營,市場化管理,全力扶持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杜,進一步高組織化程度,拓寬農機經營服務領域,提高農機利用率和使用效率,有效推進農機化進程。管理機制的創新:要提高農機化管理水平,就必須要以政策、法規、法律為依據建立健全法制化管理機制,按照《青海省農機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機化促進法》規范和促進農機化工作,加強對農機監理站的監督執法水平力度,減少事故的發生,進一步強化農機作業,農機產品質量管理和市場管理,聯合質量監督、工商不斷開展農機產品質量監督和打假活動,規范農機銷售和農機維修市場,樹立農機人良好的社會形象。
作者:馬忠愛單位:青海省互助縣農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