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干旱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對水文氣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造成干旱災害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著重關注的問題。本文就干旱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干旱災害;農業生產;影響;對策
引言
干旱災害對于人們日常生活、生產的各個方面都有所影響,對于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更加是災難性的。為了推動農業生產健康、有序地,確保農作物產量的不減少,需要在充分掌握干旱災害的前提下完成好防旱工作。
1干旱災害概述
干旱災害指的是由于氣候酷熱又或是異常的干旱所導致的氣象災害。通常由于土壤缺少水分,農作物失去平衡而歉收或減產進而導致糧食短缺問題,更有甚者會造成饑荒。干旱災害同樣會使得動物或者人類由于缺少充分的飲用水而導致死亡。除此以外,在干旱災害出現以后極易引發蝗災,從而導致更加嚴重的饑荒,引起整個社會的動蕩、不安。
2干旱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1干旱災害對甘薯種植的影響
甘薯,又被稱作紅苕、地瓜、番薯等,兼具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的特征,在全球100余個國家都有種植。在我國,甘薯大多種植于鹽漬化或干旱的土壤中,是較為常見的旱地農作物。在甘薯種植過程中,會遭遇各種程度的干旱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甘薯的質量與產量。甘薯是耐旱性比較強得農作物,在生育期的前、后期往往造成各種程度的干旱影響,對于甘薯的塊根與莖葉發育、植株形態、最終產量都有著較為顯著的影響,從而嚴重限制了產量的增長。土壤干旱程度的提升會導致綠葉數、總葉數、莖干重、分枝數以及根長等出現顯著的降低。
2.2干旱災害對馬鈴薯種植的影響
在自然界中,農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或許會受到各式各樣的非生物脅迫,造成2/3左右的產量虧損,不同的環境種類明確著農作物類別的分布。在正常狀況下,農作物的發育與生長在較大程度上依托于水的供應。干旱是較為常見的有礙于農作物生產的氣象因素,會影響乃至是完全終止農作物的部分生理過程,進而對農作物的發育與生長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相較于其它環境因素,干旱是影響馬鈴薯產量的關鍵因素。根據相關研究可知,馬鈴薯植株在土壤相對田間的持水量少于50%或土壤水勢降低至25kPa的時候,便會受到干旱脅迫,馬鈴薯從出苗至成熟的各時期對于干旱脅迫都較為敏感。在幼苗期至成熟期這段時間內,土壤水分含量多少對于馬鈴薯薯塊的生長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干旱影響薯塊的大小、數量,導致馬鈴薯產量的減少,同時在各個生長時期干旱脅迫對于薯數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干旱出現在出苗期到塊莖產生前,薯塊數量顯著下降,進而造成單株產量的減少;然而出現于開花期或者塊莖產生后,則對于薯數的影響不大。
3干旱災害的防御對策
3.1增強技術創新
3.1.1推廣、應用各種全新節水技術,逐漸提高節水的程度通過不斷推動灌區節水改建、各類全新節水技術的普及運用,實現對灌區的整體管理,促進水資源的科學運用。當前,較為常見節水技術的主要有微灌、滴灌、噴灌以及渠道防滲等相關技術。現階段,農作物生產環節的管道節水問題已經獲得了較好的處理,目前面對的最大問題便是大田作物應該如何節水的問題。微灌技術的運用不僅可以增強水資源的運用效率,推動農作物的增產,同時對于各類土質都有著較為顯著的灌溉效果。全球各個國家的大量節水實踐表明微灌技術是省水成效最為顯著的新型灌溉技術。在我國的干旱區域,急需普及、運用此類技術。需要在確保當地農產品增產的前提下,充分運用成效明顯的節水技術與更加先進的現代化灌溉技術,更為科學的開發以及優化水資源的分配狀況,不斷加強當前灌溉工程現行的灌溉效率,進而更加全面地推廣。運用滴灌、管灌以及噴灌等相關現代化節水技術,減少農作物生產對于當地水資源的耗費,進而達到農作物增產與節約水資源2個不同層面的目標。
3.1.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及管理,全面普及減災、避災技術制定合理、高效、可行的農業基礎設施建造規劃,經過將正處于改造中、低產量田當作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部分,以高新節水技術的運用為核心,不斷增大我們國家農業基礎設施的建造力度。對于現階段我們國家減災、防災發展過程中技術普及相對滯后的實際問題,需要由政府部門增加此方面的資金投入,在農業基礎設施專業人才的培養、工程技術開發等諸多層面提供大力的扶持,同時需在干旱災害較為容易出現的區域創建起較為完善的減災、防災工程建設機制,進而在較大程度上增強對于干旱災害的應對能力。
3.1.3合理應用各類高新技術以整體加強防災抗旱的能力專注于提高抗旱工作的現代化水平,大力引進、運用3S技術、數據庫技術、遠程自動遙測技術、數值預報技術以及通信網絡技術等較為先進的技術,進而為現階段的防災抗旱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運用現代化生物技術,構建成熟的農作物抗旱栽培全新機制,運用合理的方式以選育不同的耐旱作物類別、高產抗旱作物,能夠明顯增強水資源的運用效率以及農作物的抗旱能力,對于促進干旱區域農業生產又好又快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3.2加強自然災害防范意識
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往往缺少危機意識與防范災害的意識,在出現自然災害時通常會表現得手足無措,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政府部門應全面普及防災、減災的相關知識,消除僥幸心理。除此以外,政府部門還需培育預測及防范災害的能力。從干旱災害角度來看,需針對天氣進行監測、預報以及預警等。加強干旱區域各類土壤的含水量實施監測,強化所有站點的天氣加密觀測,增強災情的調研,促進科研工作的成功完成。政府部門在防范干旱災害的過程,需強化水資源的調度與監管,合理高效地配置水資源。通過報紙、電視以及互聯網等媒介向社會大眾普及抗災知識,不斷加強抗災能力。
3.3創建節水型農業種植體系
創建節水型農業種植體系需充分掌握當地的水資源狀況,由其最大承載力與有效容量層面著手,在種植方面選取具備低耗水性特征并且具備較強市場競爭力的農作物類型,創建滿足該地區水資源承載能力要求的農業種植體系,為后續科學有效地分配、運用水資源打下扎實的基礎。伴隨社會經濟的迅猛進步,農業生產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農業用水量同樣在迅速增長,為了高效應對干旱災害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各地需要按照當地的現實狀況逐漸改善農業生產架構,積極種植馬鈴薯以及中藥材等節水型農作物。
3.4加強水利設施建設
在合理規劃的前提下,增強骨干型水利工程建造,不但可以加強供水能力以及抵御干旱災害的能力,還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加強水資源的運用效率;既可以妥善處理人民群眾的用水問題,還可以推進生態環境的優化。由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相對較差而導致的干旱災害,激發了廣大農民建設水利設施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所以,需激勵與扶持農民建設較小規模的水利設施;需建設人們最迫切的、效益最明顯的水利工程,以維持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并且推動他們發揮出相應的作用。
4結論
綜上所述,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環境下,干旱災害日益嚴重是持續性的過程,對農業生產有著巨大的影響。需增強技術創新、加強自然災害防范意識、創建節水型農業種植體系、加強水利設施建設,以有效防范干旱災害,從而推動農業生產又好又快的發展。
作者:鄭江偉 吳珠妹 鄭才龍 單位:廈門市翔安區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