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如何構建學習情景設計與學習資源環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促進傳統課堂與在線教學的有效融合,文章對混合式教學中學習情景的設計和學習資源環境的構建進行了研究,并以《計算機應用基礎》為例,設計教學情景,構建生態學習資源,進行混合式教學嘗試。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學習情景;學習資源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數字化的經濟社會,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已影響到社會的各行各業,技術讓教育信息化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2016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1]。”近幾年,教育信息化席卷全球,網絡教學平臺、MOOC、SPOC等新技術新手段,讓教育網絡化、泛在化。然而,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以MOOC為例,發展已超過10年,每個MOOC平臺都有豐富的資源,但高輟課率為MOOC的發展潑了一盆冷水,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信息學院副院長焦建利也以一個慕課學習者和觀察者的身份,在各類慕課平臺上“混跡”了十年,他輟學的課程多達146門[2]。SPOC是基于傳統課堂和在線學習的一種混合式教學,是繼承和超越MOOC的校本化實踐[3-4]。SPOC縮小了在線課程受眾群體,更加專注于在校學生的學習,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結合起來。本研究嘗試通過設計學習情景,構建合適的學習資源環境,更有效地促進傳統課堂與在線教學的融合,促進混合式教學的發展。
1混合式教學概念
與混合式教學最為相近的是混合式學習(BlendingLearning),二者的概念上有何不同呢?國內外學者在進行混合式教學研究時,都給出了具體的表述。以余勝泉為代表的研究者認為,混合式教學和混合式學習概念上是一致的[5]。Singh認為混合式學習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混合式學習的目標是學習效果的最優化[6]。李逢慶認為,混合式教學是指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媒體技術,提供與適當的學習環境相契合的資源和活動,讓適當的學生形成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優化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7]。教師在混合式教學中是主導地位,但學生是主體,在混合式教學中,讓學生感到舒適的學習情景,和與之匹配的學習資源是學生混合式學習的基本保障。所以,設計一個合適的學習情景,構建生態化的學習資源在混合式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2沉浸式學習情景設計
學習的效率要想高,必須進入“狀態”,大家日常所形容的“狀態”其實就是學習情景,學習者一旦能夠進入真實生動的學習情景,學習就會有趣起來,學習的效率就會提高。創設真實生動的學習情景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
2.1利用VR(虛擬現實)或AR(增強現實)技術讓學習者身臨其境。
VR/AR技術創造出的學習情景,給人一種體驗式的學習,在感知中認知。利用VR/AR技術進行的教育將認識世界、感知世界、構建知識緊密融合在一起,是一種無技術痕跡的教育,真正體現了技術為教育服務的思想[8]。北京理工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的李小平等人在2017年8月份現代教育技術期刊中的《AR/VR學習情境設計問題的研究》文章中,對AR/VR學習情境的特性進行了分析,從用戶、資源、技術及服務四個維度構建了AR/VR學習情境設計模型[8]。
2.2設定基于真實生活的模擬工作任務情景。
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任務刺激,很難長時間保持學習熱情,也很難進入主動學習狀態。在設定學習任務情景時,要根據真實的生活工作背景,讓學習者在完成虛擬任務時,能身臨其境,主動探索,尋找最優解決辦法,最終使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另外,設定任務的難易度要注意把握好“度”,只有學習者的技能和任務的挑戰難度達到一個均衡值時,學習者才能真正沉浸入任務,達到最佳的體驗狀態。
3學習資源環境構建
學習資源是混合式學習的基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學習資源變得海量,為了不使學習者淹沒在海量的學習資源中,要求海量的資源必須有序的,且能夠滿足學習者個性化需要的。混合式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習目標提前給出合適的學習資源,要求資源不僅僅只是離散的電子化信息,要有一定的語義聚合性。學習資源應該是有針對性,有效的,是生態的,為達到學習目標服務的,具體來說應具備如下特征:
3.1海量但有序
混合式學習中的在線學習應是隨時隨地的學習,對于學習資源來說,也應該隨時隨地的獲取。這就要求,學習資源首先要足夠的豐富,其次,學習資源要有序易于獲得。
3.2個性化
學習者在根據自己的實際問題查找資源時,在海量的學習資源中可能如大海撈針,這就要求資源建設和組織,需要考慮到群體個性化的定制。
3.3語義聚合性
在線學習中學習資源是以知識元為單位存放的,但這些知識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會根據相應的課程、專業及學科體系,互相聯系在一起,組成一個知識網絡。語義聚合性使數據元以知識結構呈現在學習者面前。
3.4知識元的顆粒度適中
混合式學習時,學習者往往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時間隨時學習,學習者很難在短時間完成大量的學習任務,這就要求學習資源的顆粒度要小一些,要有一點的彈性和選擇性,讓學習者根據自己的時間,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知識元。
3.5生態性
生態系統要求系統動態和平衡發展。學習者要想解決現實問題,必須有相應的個性化資源,且資源要有實效性,要求解決問題用最少的資源。進化是指事物通過與外界環境的交互,自身不斷發展、變化并適應環境。學習資源進化是指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學習資源為了滿足學習者的各種動態、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而進行的自身內容和結構的完善和調整,以不斷適應外界變化學習環境[9]。
4《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案例
4.1案例背景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大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這門課程通常是在大一開設的,通過調研,該門課程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1)學生基礎參差不齊;(2)師生交流缺失;(3)學生學習興趣低。針對《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利用泛雅SPOC教學平臺,對該課程中一個具體學習任務進行學習情景設計和學習資源構建,實現混合式教學。
4.2學習情景設計
設計學習任務,將課程中的WORD和EXCEL部分內容結合起來并創設學習情景如下:課前,個人簡歷制作任務,學生接到任務后,模擬畢業找工作時自己制作簡歷的情景,盡可能把自己的簡歷做的美觀大方,通過查找資源,學習WORD中表格相關知識,同時搜集素材,進行美化。課中,成立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推選出一個最好的簡歷作品,然后要求每個小組分別對其它小組的作品評分。評分結果現場導入EXCEL表格中,然后要求學生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求出平均分,計算最終結果。教師統計每個小組計算結果所需要的時間,給出相應的分數。最后教師結合簡歷作品的分數和EXCEL計算的分數評出優秀小組,給與鼓勵。在這個學習環節中,學生沉浸在團隊合作共贏的樂趣中,教師在組織教材過程中很自然的把案例中所用的主要知識傳達給學生。這種浸入式的學習情景的構建,使學生心理上易于接受的同時技能也得到了提高。課后,設計類似練習題,并給出激勵措施,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練習,鞏固學習成果
4.3學習資源構建
圍繞著學習情景中需要解決的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分別設置不同的學習資源。本案例利用泛雅SPOC平臺為學生提供OFFICE中涉及WORD表格和案例中用到的EXCEL函數的相關資源,資源有PPT、富文本講義、短視頻、案例視頻等。這些資源是豐富多樣的,能夠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但這些資源在泛雅SPOC平臺中的組織方式要符合以下原則:(1)這些資源的設計不能是簡單的羅列,使用問題導向的方法,設計一些測試題,測試題后面緊跟相應的學習資源。(2)在設計測試題時,可以和學生專業結合,進行個性化定制,選擇和專業相結合的測試題。(3)短視頻的設計長度要適中,可以參考微課的標準。(4)所有的資源針對教學目標應都是有效的,是生態化,學生查看最少的資源能夠解決目標問題。
4.4應用效果反饋
為了解《計算機應用基礎》混合式教學應用效果,在經過一個學期后,針對學生對學習情景、學習資源和學習效果的滿意度設計了調查問卷,共有91人參與了此次調查,有效問卷為89個。學習情景滿意度達到99%,學習資源的滿意度達到96%,教學效果滿意度達到96%。100%的學生認為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57%的同學認為學習情景對學習效果影響更大。通過結果反饋,可以看出學習情景的設計和學習資源的合理構建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混合式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影響較大。
5總結
混合式教學已沖在教學改革的前面,本文對混合式教學中學習情景的設計和學習資源環境的構建提出了一些見解,并以《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為案例,結合日常教學中的問題,設計教學情景,構建生態學習資源,進行混合式教學嘗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總之,信息技術為教學改革創造了條件,但也逼迫教學改革必須進行,混合式教學為現代教育帶來了生機,但也充滿著挑戰,我們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Z2):2-3.
[2]張蓋倫.慕課十年,一場教育界的“辛亥革命.科技日報,2017-11-23.
[4]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從MOOC到SPOC:一種深度學習模式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5(11):28-34.
[5]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一種新的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5,(10):50-56.
[7]李逢慶,LIFeng-qing.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9):18-24.
[8]李小平,陳建珍,趙豐年,張琳,張國罡.AR/VR學習情境設計問題的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7(8),12-17.
[9]余勝泉.從知識傳遞到認知建構、再到情境認知———三代移動學習的發展與展望[J].中國電化教育,2007(6):7-18.
作者:袁浩 毛穎穎 單位:鄭州西亞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