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觀光農業發展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觀光農業是本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的新型產業,是農業發展的新途徑,也是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觀光農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活方式改變有密切關系,特別是在城市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城市高樓林立,街道狹窄,綠地減少,環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節奏緊張繁忙,生活空間日趨縮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園和風景區人滿為患,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休閑和旅游的心理要求,迫切需要到郊外農村尋求新的旅游空間,欣賞田園風光、享受鄉村情趣,實現回歸大自然、陶冶情操、休養健身的愿望。農村天地廣闊,空氣新鮮,自然環境優美,山村野趣濃厚,綠色食品多樣,農事活動新奇,鄉土文化豐富,對城市居民來說,是一種別具情趣的享受,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發展觀光農業可以為城市人擴大觀光旅游領域,學習和豐富農業知識,體驗農民生活,促進城鄉文化交流創造條件。農村優美的自然環境及新異的農業景觀和城市人擴大休閑旅游的強烈愿望相結合,形成了觀光農業發展的客觀背景。為適應旅游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充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加快觀光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①可以充分有效地開發利用農業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②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勞動就業;③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塑造良好的鄉村風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④讓游客了解農業生產活動,體驗農家生活氣息,享受農業成果,普及農業基本知識;⑤開拓新的旅游空間和領域,使游客走進“農業”這一大世界,以減輕和緩解城市旅游地過分擁擠的現象。
2觀光農業的概念與特征
2.1觀光農業的概念
觀光農業(或稱休閑農業或旅游農業)是以農業活動為基礎,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的交叉型產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依托,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高效農業。觀光農業的基本屬性是: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游客參加農事活動等融為一體,供游客領略在其他風景名勝地欣賞不到的大自然濃厚意趣和現代化的新興農業藝術的一種農業旅游活動[1]。它是一種新型的“農業+旅游業”性質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既可發展農業生產、維護生態環境、擴大鄉村游樂功能,又可達到提高農業效益與繁榮農村經濟的目的。
2.2觀光農業的特征
由于觀光農業具有農業和旅游業的雙重屬性,所以它具有以下特征:
2.2.1生產性:具有農業生產的特點,可以提供綠色和特色農產品,滿足人們物質需要。
2.2.2觀賞性:是指具有觀光功能的農作物、林草、花木和飼養動物等。通過觀光活動,使游人獲得綠色植物形、色、味等濃厚的大自然的意趣和豐富的觀賞性。2.2.3娛樂性:指依賴某些作物或養殖動物區修建娛樂宮、游樂中心、表演場,供欣賞和取樂。
2.2.4參與性:讓游人參與農業生產活動,讓其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學習農業生產技術,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
2.2.5文化性:觀光農業所涉及的動植物,均具有豐富的歷史、經濟、科學、精神、民俗、文學等文化內函,利用這些有趣意的文化知識,設計多種多樣的觀光農業游覽項目,增加農業文化知識。
2.2.6市場性:觀光農業主要是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農業和農村的城市人服務的,觀光農業的目標市場在城市,觀光農業經營者必須有針對性的、按季節特點開設觀光旅游項目,擴大游客來源。
3觀光農業類型與功能
3.1觀光農業類型按觀光農業結構,可分為以下6類:
3.1.1觀光種植業:指具有觀光功能的現代化種植。利用現代農業技術,開發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作物品種園地,或利用現代化農業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農業最新成果。如引進優質蔬菜、綠色食品、高產瓜果、觀賞花卉,組建多姿多趣的農業觀光園、自摘水果園、農俗園、農果品嘗中心等。
3.1.2觀光林業:指具有觀光功能的人工林場、天然林地、林果園、綠色造型公園等。開發利用人工森林與自然森林所具有的多種旅游功能和觀光價值,為游客觀光、野營、探險、避暑、科考、森林浴等提供空間場所。
3.1.3觀光牧業:指具有觀光性的牧場、養殖場、狩獵場、森林動物園等,為游人提供觀光和參與牧業生活的風趣和樂趣。如奶牛觀光、草原放牧、馬場比賽、獵場狩獵等各項活動。
3.1.4觀光漁業:指利用灘涂、湖面、水庫、池塘等水體,開展具有觀光、參與功能的旅游項目,如參觀捕魚、駕駛魚船、水中垂釣、品嘗水鮮、參與捕撈活動等,還可以讓游人學習養殖技術。
3.1.5觀光副業:包括與農業相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及其加工制作過程,都可作為觀光副業項目進行開發。如利用竹子、麥秸、玉米葉等編造的多種美術工藝品;南方利用椰子殼制作的、兼有實用和紀念用途的茶具,云南利用棕櫚紡織的小人、臉普及玩具等,可以讓游人觀看藝人的精湛造藝或組織游人自己參加編織活動。
3.1.6觀光生態農業:建立農林牧漁土地綜合利用的生態模式,強化生產過程的生態性、趣味性、藝術性,生產豐富多彩的綠色保潔食品,為游人提供觀賞和研究良好生產環境的場所,形成林果糧間作、農林牧結合、桑基魚塘等農業生態景觀,如珠江三角洲形成的桑、魚、蔗互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景觀典范[1]。
3.2觀光農業功能
按照觀光農業的功能,劃分為以下7類:①觀賞型觀光農業;②品嘗型觀光農業;③購物型觀光農業;④務農型(參與型)觀光農業;⑤娛樂型觀光農業;⑥療養型觀光農業;⑦度假型觀光農業。在上述7種類型中,又可劃分為若干個觀光農業項目。
4觀光農業發展特點
4.1觀光農業的發展歷程
19世紀30年代歐州就已開始了農業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去體味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土地上搭起帳蓬野營,或者在農民家中住宿。旅游者騎馬、釣魚、參與農活,借此暫時離開繁華、喧鬧、緊張的城市,在安靜、清新的環境中生活一段,食用新鮮的糧食、蔬菜、水果,購買新鮮的農副產品。但是,這時還沒有提出“觀光農業”這一概念,僅是從屬于旅游業的一個觀光項目。然而農業旅游的發展客觀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城鄉文化交流。也吸引了農場主和旅游開發者的視線,使他們認識到,如果把農業和旅游業結合起來,發展觀光農業,開展農業旅游活動,必會產生巨大的綜合效益。20世紀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對大田景色的觀看,代之以具有觀光職能的觀光農園,農園內的活動以觀光為主,結合購、食、游、住等多種方式進行經營,并相應地產生了專職從業人員,這標志著觀光農業不僅從農業和旅游業中獨立出來,而且找到了旅游業與農業共同發展、相互結合的交匯點,標志著新型交叉產業的產生。8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觀光農業園由單純觀光的性質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擴展,目前少數經濟發達國家,又出現觀光農園經營的高級形式,即農場主將農園分片租給個人家庭或小團體,假日里讓他們享用[3]。
4.2中國觀光農業的發展
中國是個古老的農業國,悠久的農業歷史孕育了豐富的農耕文化;中國地區景觀差異大,農業資源異常豐富,農業景觀新奇多樣,這些都是促進觀光農業發展的內因。近年來,實行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消費不再僅僅滿足于衣食住行,而轉向多樣化、高層次的文化娛樂,回歸大自然,向往田園之樂的愿望強烈。因而,廣闊的客源市場和旅游需求為觀光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外因。90年代以來,隨著農業、旅游業的發展,農村條件的日益改善,為觀光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世界各國觀光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也觸發了中國觀光農業的迅速發展。在80年代后期,改革開放較早的深圳首先開辦了荔枝節,主要目的是為了招商引資,隨后又開辦了采摘園,取得了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紛紛仿效,開辦了各具特色的觀光農業項目。如浙江金華石門農場的花木公園、自摘自炒茶園,富陽縣的農業公園;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觀園,廈門華夏神農大觀園,建陽縣黃坨鄉蛇園、東山縣“海上新村”、“鮑魚觀嘗村”;云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傣族的民舍;廣西柳州水鄉觀光農業區;安徽黃山市休寧縣風凰山森林公園;山東棗莊石榴園;吉林凈月壇人工林場;四川三臺新魯橄欖林公園;海南亞珠莊園;河南周口市“傻瓜農業園”、睢陽縣的綠雕公園;上海浦東“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四川成都市郊區的“小農莊度假村”等。這些農業觀光基地大多項目獨特,條件優越,即可觀光游覽,又可操作度假,還有許多農業節活動相輔,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觀光農業基地。我國觀光農業發展的特點是:①觀光農業以觀光、休閑功能為主,包括觀賞、品嘗、購物、農作、文化娛樂、農業技藝學習、森林浴、鄉土文化欣賞等。目前由于農業觀光區服務設施不完善,度假型和租賃型的觀光農業項目自然偏少,觀光農業仍處在起步———發展的階段。②觀光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形成具有“農游合一”的特點。觀光農業區往往靠近旅游景區或景點,觀光農業的項目是旅游業項目的組成部分,旅游者通過觀光農業可以獲得豐富的農作體驗和田園風光的享受。③觀光農業多分布在東部經濟發達省區和大城市郊區,以及特色農業地區。隨著旅游需求增強,為當地發展觀光農業提供了廣闊的客源市場。
5北京觀光農業的發展
5.1觀光農業的發展優勢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的西北部,太行山、燕山山脈自西向北環抱,山嶺雄偉險峻,峽谷奇特幽深;永定河、潮白河水系縱貫京郊,河湖礦泉散布,溶洞瑰麗神秘,融南方山水和北國風光的雄壯于一體。氣候上,北京地處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盛產核桃、柿子、板栗、蘋果、桃、梨、白杏等多種溫帶水果和各種蔬菜及花卉,這些名特優傳統品種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豐富的食品,而且還為開發觀光農業項目提供了有利條件。北京市旅游市場廣闊,旅游業發展十分興旺,但觀光旅游景點(區)多數為自然風景名勝和人文古跡,缺少反映大自然特色的觀光旅游空間場所。因而在京郊發展觀光農業不但有助于北京旅游業的多樣化發展,而且對北京市農業的高效發展,京郊的環境美化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等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隨著旅游需求的日趨多樣化,原有的旅游景點已不能適應和滿足當前旅游需求,在京郊開發觀光農業景點(區),把游客引向郊野,使游客進入“農業大千世界”,既減輕了城市觀光旅游區的壓力,又開辟了新的旅游市場和領域;既滿足了不同旅游消費層次的需求,又為北京實現高效農業開辟了一條特殊的有效途徑。
5.2觀光農業的發展現狀
北京郊區觀光農業始于80年代后期,自昌平縣十三陵旅游區率先建立觀光采摘果園以來,京郊各區、縣觀光農業有了較快的發展,開發和形成了一些觀光農業項目和景點,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目前,北京郊區共有觀光農業景點(區)119個,年接待游客近600萬人次,獲得經營性收入超億元。目前,北京觀光農業主要有以下6個類型:①農園觀光型,以展示種植業的栽培技術或園藝、農產品及其生產過程等為主,建立了教育農園、農業公園、市民農園或租賃農園等。②農園采摘型:利用開放成熟期的果園、菜園、瓜園、花圃等,供游客入園觀景、賞花、摘果,從中體驗自摘、自食、自取的果(花)農生活和享受田園風光。③森林旅游型:以森林區優美的環境、潔凈的空氣,來吸引居民體驗回歸大自然的情趣和進行休閑、度假、森林考察、避暑療養等健身活動。④漁場垂釣型:利用水庫、池塘、漁池等水體進行垂釣、駕船、滑艇、食水鮮和水上娛樂等內容的水域旅游活動,全市擁有專門垂釣的漁場面積已達萬畝以上,可供四季全天垂釣的大型垂釣園約有50多個,經營垂釣的單位共400多家。⑤畜牧觀賞狩獵型:利用牧場、養殖場、狩獵場、跑馬場等,給游人提供觀光、娛樂、參與牧業生活的風情和樂趣。⑥鄉村民俗文化型:利用農村特色地域文化或風俗習慣、民俗活動或民族特色的村莊和農場,開設農家旅舍,建立鄉村休閑民俗農莊,讓游客住農家房,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充分享受農村濃郁的鄉村風情和民俗文化。⑦綜合觀光型:在觀光農業景區內設置多種項目,如北京昌平縣下莊鄉開展山區特色旅游項目—“親情旅游到下莊”,既觀農園尋田園風光,又樂民俗享鄉野風情,同時還利用大楊山自然風景區搞紅果采摘活動。
5.3觀光農業的區域布局
根據北京市郊區資源、環境、區位及農業生產特點,全市觀光農業發展區域布局可以劃分為3個圈層、8個地帶(區)。
5.3.1三個圈層。①近郊區:包括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4個區。這里交通方便,最接近城市消費群體,農業以園藝農業和高檔次果菜種植為主,觀光農業應以觀賞游覽、體驗農作為主,可以重點發展農業公園、花卉觀賞園、垂釣場及市民租賃農園等觀光、體驗農耕項目。②中郊平原區:包括大興、通縣、順義、昌平4個區。這里是首都糧、菜及畜禽水產品生產基地,主要河流穿行其間,農業資源豐富,景觀特征明顯,應以觀光休閑、農耕體驗、農業教育為主。③遠郊山區:包括房山、門頭溝、延慶、懷柔、密云、平谷6個山區縣、區。這里自然景觀優美,森林資源豐富,觀光農業應以休閑療養、農村文化體驗、自然風景觀光等為主。
5.3.28個地帶(區)。①潮白河沿岸觀光農業帶:本地帶位于北京市東北部,包括通州、順義、懷柔、密云四縣、區。這里是全市的糧食、蔬菜、畜牧生產基地,農業發達,水面寬廣,發展觀光農業潛力大,可以逐步發展成為瓜果采摘、農業觀摩、民俗采風、農家生活體驗、自然風景游覽等功能多樣化的大型觀光農業基地。②永定河下游觀光農業帶:本地帶位于北京市南部,包括大興、房山2縣、區。這里平原廣闊,沿河沙地面積大,是全市的糧食、蔬菜、瓜果重要產地。西瓜種植、生態農業發展具有明顯優勢,可以逐步發展成為瓜果觀賞采摘、森林旅游、野生動物觀賞及農家生活體驗等多種功能的綜合性觀光基地。③小湯山觀光農業區:本區位于昌平縣中部。由于地熱資源的獨特優勢,特種菜種植及特種水產養殖規模較大,水平較高,而且溫泉療養及垂釣對城市居民頗具吸引力,觀光農業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可以逐步發展成為多種觀光農業項目密集區。④八達嶺、十三陵觀光農業區:本區位于昌平縣北部和延慶縣南部交界地區,緊靠八達嶺長城和十三陵名勝旅游區,游客流量大,森林、草場、果樹資源豐富,發展森林旅游和果品采摘觀光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民俗旅游也具有一定的基礎。可以發展成為以旅游為主,旅游業與農業相結合的觀光農業區。⑤慕田峪、云蒙山區:本區位于懷柔縣中部。該地區森林資源和果樹資源豐富,干果種植和虹鱒魚養殖規模大,重點發展森林旅游、果品采摘、民俗旅游、虹鱒魚垂釣等項目,可以逐步發展為具有民俗觀光、森林浴健身、科考、避暑、度假和垂釣、品嘗等多種功能的綜合觀光農業區。⑥金海湖觀光農業區:本區位于平谷縣東部,湖水面大,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大桃生產獨具特色,可以逐步發展成為水上旅游、觀光桃園、桃果采摘、桃花欣賞等觀光農業區。⑦十渡觀光農業區:本區位于房山區西部,包括具有北方“桂林”的十渡風景區和稱之北京“小西芷”的蒲洼山區。這里山水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優美,流水養殖有一定規模,可以逐步發展成為流水養魚垂釣、鄉土民俗旅游、果品采摘、山區狩獵、野生動物觀賞等觀光農業區。⑧靈山、百花山、妙峰山觀光農業區:本區位于門頭溝區,這里靈山有全市獨一的草甸景觀,百花山花木種類繁多,妙峰山玖魂花種植歷史久、規模大,可以逐步發展成為靈山牧場旅游、百花山觀花旅游、妙峰山玖魂觀光、采摘旅游等觀光農業區。
6觀光農業發展問題之討論
觀光農業是近年來發展的一項新型產業。目前,國內外對觀光農業的研究僅限于資源開發、項目選擇及客源引進等應用方面,對觀光農業發展的理論方法研究較少。為此,作者對觀光農業進行了調查研究,學習和吸收國外觀光農業發展經驗,現提出有關觀光農業發展的幾點看法,以供討論。
6.1觀光農業的性質
觀光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新興產業,具有產業的交叉性。觀光農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觀光旅游功能,二是農業高效功能,三是綠化、美化和改善環境功能。由于農業與自然有關,旅游業與市場有關,農村與人文有關,因而觀光農業具有自然、人文和市場的一體化特征。觀光農業由農業延伸而來,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觀光農業不是遍地開花、處處發展,而是在具有觀光農業條件、區位和接近旅游市場的地區才能獲得發展。所以觀光農業的發展更具有條件的限制性和地區的選擇性,發展觀光農業必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由于觀光農業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因而成為當代農業地理學和旅游地理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
6.2觀光農業發展的理論基礎
觀光農業是以農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農業景觀學是觀光農業發展的理論基礎。最早的“景觀”含義是地方風景或景色。在19世紀早期,“景觀”的地理含義為“一個地理區域的總體特征”。一般包括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又稱人文景觀)。農業景觀具有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雙重特征。它是在一定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下,通過采取一系列的生物、技術措施,進行農業生產活動,而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綜合體。農業景觀學是農業科學和地理科學交叉的學科,是研究農業與其特定地點景觀—環境條件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農業景觀學著重研究景觀的3個基本特征:一是結構;二是功能;三是變化。所以,發展觀光農業要以農業景觀學的理論為指導,重視農業景觀的建設、改善和塑造,充分發揮農業景觀的觀光和旅游功能,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
6.3觀光農業發展的布局原則
根據觀光農業的發展特征,觀光農業的布局應遵循以下原則:①因地制宜的原則。農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季節性,發展觀光農業必須根據各地區的農業資源、農業生產條件和季節特點,充分考慮其區位條件和交通條件,因地、因時制宜,突出區域特色。②盡可能與旅游業相結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區和景點,擴大和增加觀光農業項目,通過相互帶動作用,發展農游合一的新型產業。③要充分考慮客源市場。發展觀光農業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的地區,這里的人們對觀光農業的要求強烈,經濟條件可能,交通比較便利,發展觀光農業的條件比較優越。④必須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搞好交通、水電、飲食、住宿等基礎設施,設計專門的旅店、餐廳、農宿以及娛樂場和度假村,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游產品,以供游客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要與農村建設規劃相結合。首先要搞好農村居民點和道路規劃,合理開發和整理土地,改善農村環境,在保留歷史民俗農舍的同時,興建體現觀光農業特色的農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觀光旅游。
6.4觀光農業發展前景與展望
中國具有發展觀光農業的自然景觀和農業景觀,比如既有南方的水鄉農業景觀,又有北方平原的旱作農業景觀;既有沿海發達地區及大城市郊區的農業景觀,又有西北干旱區的綠州農業和草原牧業景觀。同時,還有反映中國農村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田園生活、鄉村風貌、農果品嘗、文化娛樂等人為景觀,這些都為發展觀光旅游業提供了優越條件。今后,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改善農村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發展觀光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強,這為發展觀光旅游業提供了較好的客源市場。由此可見,中國大陸發展觀光農業的潛力很大,前景廣闊。展望未來,觀光農業將在中國大陸大地上顯示出它的勃勃生機,發展成為一項很有生命力的新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