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棉花生產的問題及策略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安徽省宿松縣座落在長江中下游北岸,是國家級優質棉基地縣。棉花是當地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特別是沿江洲區,植棉歷史悠久,歷年植棉面積約2萬hm2,主要耕作制度是油(麥)-棉兩熟,也有少量的棉花一熟。為了解決茬口的問題及高產栽培技術的需要,棉花采取營養缽育苗移栽,普及率達100%。由于受種子市場及氣候的影響,宿松縣2011年棉花生產存在不少問題,筆者通過調查總結分析提出了解決對策,以供今后的棉花生產參考。
12011年宿松縣棉花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棉花品質差。
(1)品種多亂雜,纖維一致性差。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縣栽培品種有100余個,主要是轉基因雜交抗蟲棉,其中鄂雜、荊雜系列占50%左右,中棉所系列占20%左右,其它占20%左右;其次是轉基因常規抗蟲棉,如皖棉16、鄂棉23、中棉所系列等,占5%左右;再次就是棉農自繁自用的轉基因雜交抗蟲棉F2,占3%左右;還有極少數的非抗蟲棉品種,占2%左右。以上諸多品種中,鄂雜、荊雜、中棉所系列等,子棉產量高,衣分高,纖維長,品質好,鈴大好拾花,深受各方歡迎;其他品種,子棉產量一般,衣分低,纖維短,品質較差,只有個別性狀受歡迎。
(2)栽培管理粗放,加上天氣影響,致棉花生育期較常年偏遲20d左右,霜后花率偏高5%。
(3)化控不到位,田間蔭蔽度高。8月下旬低溫陰雨,又不施藥防治鈴病,致鈴病發生較重,平均爛鈴率15.8%。(4)棉農習慣于棉花采摘不戴布帽,采摘運輸用塑料編織袋,晾曬在自家小曬場,棉花異性纖維嚴重超標,皮棉品質人為降低嚴重。
1.2冬春連旱,影響營養缽育苗。2011年宿松縣遭遇了有史以來的嚴重冬春連旱,塘、河、港、水庫嚴重干涸,制缽用水全靠肩挑車拉。苗床澆水、消毒不足,致使發芽不整齊,發芽率偏低,蓋膜時間延長,苗病偏重發生。
1.3春夏連旱,影響移栽及成活。5月份持續干旱,致部分馬肝土地根本無法移栽。沙壤土地雖能勉強移栽,但成活率大幅降低,緩苗期也延長20d以上。
1.4梅雨特多特強,內澇嚴重,受漬棉田棉苗僵而不發。6月3日至7月19日的梅雨季節總降水量達468.8mm,其中幾場強降水引起了嚴重的內澇。特別是沿江洲區主產棉區,受害更大,受淹死苗改種玉米300hm2,受漬棉田1000hm2,棉苗僵而不發。按棉農的話就是“棉苗越長越小”。
1.5中耕施肥后遇低溫多雨,致枯(黃)萎病大流行。7月上旬中耕施肥,棉苗根系損傷多,有利于枯(黃)萎病菌的侵入,7月中旬又低溫多雨,有利于枯(黃)萎病菌的繁殖,致2011年枯(黃)萎病大流行。據7月21日調查,平均病株率27%,最高46%;7月8-9日施肥地,發病普遍偏重。
1.6濫用除草劑,藥害重。據筆者調查,一年內使用除草劑最多的為7次,并多為10%草甘膦水劑。有部分棉農已連續3年在油菜收割后用水稻田除草劑乙•芐或(丁•芐)可濕性粉劑加草甘膦對水噴霧,防除雜草。因2011年天氣特殊,殘留藥劑的藥害嚴重,表現為僵苗不發。部分棉田生長季節定向噴霧不合理,使相鄰田塊受藥害。2010年11月份部分棉農用烯草酮加草除靈防除油菜雜草,噴霧器沒徹底清洗干凈,2011年棉花育苗期間,用殘留除草劑的噴霧器對棉苗噴施惡霉靈進行防病,結果造成了藥害。
1.7過度使用殺蟲劑。當今棉農主力軍為“38、61、70”(婦女、兒童、老人)部隊,科技素質低,接受能力差,只能靠打“放心藥”,不管有蟲無蟲,7~10d定期施藥一次。這既污染了環境,增加了成本,又可能錯過防治適期,往往治蟲效果很差,事實是“放心藥”不放心。
1.8化控不及時,不到位。棉農攀比前期棉株長勢長相,所以不愿化控;到肥水充足時,想控又控不住,導致2011年平均株高達165cm。
1.9肥料施用不當,過度依賴化學肥料。近幾十年來,宿松縣洲區棉田沒有深翻過,沒有施過有機肥。連年棉田套種油菜(或小麥),午季收后,噴施除草劑,板地移栽棉花,致使耕作層越來越淺,土壤板結,保水保肥性能越來越差,要想高產,只有依賴化學肥料。據調查,每公頃施肥量普遍為48%三元復合肥900kg、氯化鉀300kg、尿素750kg,施肥最多的為48%三元復合肥1500kg、氯化鉀300kg、尿素600kg。
1.108月下旬低溫陰雨,致蕾、花、青鈴大量脫落,誘發鈴病。8月21日開始大風降溫、陰雨連綿的降雨過程,24日平均氣溫21.2℃,是37年來同期的最低氣溫,致使棉花蕾、花、青鈴大量脫落,并誘發鈴病。據本站8月29日調查,平均脫落率為50.2%,而8月22日以前的平均脫落率為10.1%(“三桃”調查數據),8月23-29日陰雨過程,造成的脫落占總脫落的79.9%;并誘發鈴病(主要是棉鈴疫病),平均病鈴率為15.4%。但隨著8月29日至9月上旬天氣的好轉,加上刮4~5級大風,空氣相對濕度降低(從8月下旬的89.2%直線下降到9月4日的67%),晚間無露,減輕了鈴病的發展,爛鈴的棉絮受害很輕,品質較好。9月17日-22日的寒露風,造成了2011年的第二次脫落高峰,并使棉葉受凍,18日清晨,棉葉出現像開水燙傷的水漬狀損傷,從葉邊、葉尖向中間發展,1d后焦枯。據9月22日三桃調查,總脫落率平均為63.8%,8月下旬的陰雨過程造成的脫落占總脫落的62.9%。
2解決對策和補救措施
2.1綜合利用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成果,大力推廣優質棉基地縣建設。推廣高產優質棉種,提高地膜覆蓋比例,增施有機肥,提高移栽質量,促進早發,降低霜后花比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試點示范統防統治,減少化肥農藥用量,緊抓采摘運輸加工質量關,促進優質棉基地縣建設。
2.2大力興修水利。宿松縣沿江洲區地下水位高,就是2011年這個特殊干旱年份,地下2m也能見水,4~5m深水就非常充足。建議每個村民小組,在一個地段挖一口井,解決抗旱、施藥用水。據調查,一口井投入不會超過500元,是當前投入小見效快的一項民生工程。
2.3提高移栽質量。干旱年份少施或不施洞口肥;營養缽移栽后,及時培土保濕,有條件的要澆定根水。
2.4疏通溝渠,減少內澇發生。宿松沿江洲區由于村鎮的發展,溝渠損毀嚴重,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導致棉田溝渠排水不暢。各村組冬季農閑時,要組織棉農疏通溝渠,保證水利設施(泵站)正常運轉,做到有水能排。大雨過后,各農戶要到棉田察看,及時開溝排澇,清溝排漬,做到雨住田干。
2.5及早中耕滅茬、施肥。盡早中耕滅茬,促棉苗早發快長;活棵就施肥,減少施肥對棉苗根系的損傷,加上現在大力推廣緩釋肥、控釋肥,有條件的要早施肥。
2.6合理規范除草劑的使用。農技部門要大力宣傳濫用除草劑的惡果,如苯磺隆對后茬的影響,二甲四氯在棉區的飄移,水田除草劑野老(芐•乙)的積累等;施用除草劑要用專用藥械,特別是上年用于施用油菜地除草劑的藥械,一定要清洗干凈,才能用于棉苗施藥。
2.7大力推行統防統治。我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管理辦法》2011年8月1日正式實施。要大力推行統防統治,達標防治,綜合防治,減少農藥的用量和次數,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做到環境、社會、經濟效益共贏。
2.8實行全程化控,棉花株高不超過1.2~1.4m。現在當地沒有一個具體化調標準,棉農很難掌握何時化調。筆者通過試驗及調查總結認為,營養缽育苗階段,視苗齡和長相就可化控;施肥后或雨后到棉田觀察棉花的長相進行化控:棉株長得像修剪后的冬青(平頭),不需化控;長得像無頭樟樹(稍露頭),輕控;長得像尖頭柏樹(同時心尖變黃),重控。用量:苗期用25%甲哌鎓15~75mL•hm-2,蕾期用25%甲哌鎓75~120mL•hm-2,花鈴期用25%甲哌鎓120~225mL•hm-2。具體的調控標準是:整枝后,10個果枝時,株高控制在50~60cm,以后每長1個果枝,株高增加5~6cm;17個果枝時,株高控制在85~100cm,以后每長1個果枝,株高增加7~8cm。對照上述標準,隨時化控。另外,立秋前后5d進行打頂。打頂7~10d后,每公頃用25%甲哌鎓300mL對水225kg,均勻噴于棉株,進行封頂。
2.9大力推廣輪作換茬,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先試點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耕作制度,試用一半綠肥—棉、一半油(麥)—棉的耕作制度,每年一輪換,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逐年減少化肥用量,促進棉花高產穩產不早衰。
2.10盛花期加大鈴病防治力度。2011年宿松縣棉花7月25日進入盛花期,8月7日為開花高峰日,8月22日為盛花末期。建議8月中旬后,結合治蟲,看天氣加殺菌劑預防鈴病。低溫陰雨天,以預防棉鈴疫病為主,主要藥劑有代森錳鋅、甲霜靈等。高溫高濕天,以預防棉鈴紅粉病、紅腐病為主,主要藥劑有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施藥時,要噴霧周到,中下部棉鈴上一定要噴到藥液,間隔期7~10d,連續施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