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的農業發展情況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北宋山西地區的農田水利建設
(一)開發利用山泉水灌溉農田
絳州骨堆泉,“方數丈,可灌民田萬畝左右,農家恃以為命?!狈綌嫡傻娜鼓馨l揮如此之大的作用,那么著名的晉祠泉水,所起到的作用就更大了。嘉祐五年(1060),地方政府為擴大晉祠泉水的澆灌能力,組織人力,對晉水渠道進行了整治,“湲其源為十分,穴廟垣以出其七分……其溉田以稻數計之,得二百二十一夫余七十畝,合前為三百三十四夫五十九畝三分有奇……于是晉水之利無復有遺,倍加于昔矣?!辈粌H擴大了溉田面積,并且將水源分為十分,確定了南北三七分水的原則。熙寧八年(1075)五月,太原府草澤史守一,“修晉祠水利,溉田六百余頃”。對于晉祠水的灌溉作用,范仲淹歌之曰“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田。”嘉祐年間(1056—1063),介休洪山泉也得到開發利用,洪山泉水是汾河中游僅次于晉祠泉的第二大泉水灌溉工程,萬歷《介休縣水利條規碑》記載“自宋文潞公開為東西中三河,自南而北流出,可溉田一百五十二頃二十九畝八匣八毫?!闭f明宋代洪山泉水灌區已具相當規模。
(二)引水淤灌工程
山西淤田的自然條件較好,史載“河東多土山高下,旁接川谷,每春夏大雨,眾水合流,濁如黃河礬山水,俗謂之天河水,可以淤田。”嘉祐年間,程師孟利用這一優勢組織民眾淤田,“絳州正平縣南董村旁有馬壁谷水,勸誘民置地開渠,淤瘠田五百余頃。其余州縣有天河水及泉源處,亦開渠筑堰,凡九州二十六縣,新舊之田,皆為沃壤。”這一時期共“興修田四千二百余頃,并修復舊田五千八百余頃,計萬八千余頃?!笨梢娎盟喔炔粌H改良了土質,將鹽堿地變成良田,擴大了農田面積,同時也提高了糧食產量?!奥勀隙逄锂€舊直(值)三兩千,收谷五七斗。自淤灌后,其直(值)三倍,所收至三兩石?!辈⑶页處熋线€進行經驗總結,繪制《水利圖經》二卷,宣傳淤田的方法。熙寧年間,全國上下掀起了興修水利的熱潮,河東地區也不例外。郭咨在忻州“導汾水,興水利,置屯田”。熙寧五年(1072),洺州引漳河、洺河淤田“開河出美田三四百畝”。熙寧九年,政府又“遣都水監丞耿琬淤河東路田”??傊?,熙寧年間,河東共建水利工程114處,溉田面積達471981畝。對于旱地農業來說,水利工程的興修意義重大,大大提高了這一地區的農業經濟效益。
(三)治理汾河
北宋時,汾水常常暴漲,堤防欲潰,幾至成災,嚴重威脅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更不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宋天圣三年(1025)陳堯佐擔任并州知州,即以治理汾水為急務,史載“陳堯佐為筑堤,植柳數萬本。作柳溪,民賴其利?!蔽鯇幊跄辏诤哟笠纾跛亍柏矫咧坶?,筑堤以捍之,一夕,水驟至,人賴以安?!睂Ψ诤拥闹卫?,提高了抗旱減災的能力,改善了汾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促進了汾河兩岸農業的發展。
二、北宋山西地區農業發展的表現
(一)人口增加,墾田面積擴大,糧食豐足
北宋初年,河東的人口數量急劇下降,導致大量農田拋荒,農業生產凋敝。為了恢復農業生產,北宋政府逐漸改變削減河東人口的政策。對于當年逃匿山林的北漢官吏軍民,則“愿仕者量材甄敘,不愿者俾之歸農”;如果因戰亂和災荒而流移的“流民有復業者”,則“發倉粟賑之”。到元豐年間,河東的戶數已經從宋初的261,053戶上升到576,198戶,崇寧元年(1102),戶數則達到了613,532戶。人口的增加,不僅為河東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而且使拋荒的田地重新耕種,墾田面積擴大。同時,沿邊的禁地也開始得到開墾。宋太宗時曾在河東沿邊推行禁地政策,“令民內徙,空塞下不耕”,沿邊大面積良田被荒廢。仁宗時期,開始在邊地屯墾,“以岢嵐軍北草城川禁地募人拒敵界十里外占耕”。至和二年(1055),代州、寧化軍一帶的禁地亦被開墾。熙寧八年(1075)又一次下詔開墾岢嵐、火山軍等處堪種土地。這一時期,河東山區的山田也得到普遍開發,“高山峻坂并為人戶耕種”。
沿邊禁地和山田的開墾,無疑使河東的墾田面積進一步擴大。隨著人口數量增加和墾田面積擴大,河東的農業生產重新發展起來。就糧食而言,到大中祥符元年(1008),“有司言其(指河東):地沃民勤,頗多積谷?!痹谔祆觊g,河東不僅上貢朝廷錢30萬貫、糧120萬石。政府還曾連續兩年從絳州一地調出糧食30萬石。滑州黃河決口時,還曾計劃從河東晉、絳州發糧儲三【十】(千)萬赴滑州,可見當地儲糧之多。另外,官方還在河東糴糧運往別地。慶歷元年(1041),河東曾“額定和糴糧草五百萬石”。熙寧七年(1074),又以封樁錢10萬貫于河東買軍糧,運往陜西延州,“比本路(指鄜延)來價甚有余息?!奔由线\費,河東糧價仍比鄜延低賤。從元豐七年(1084)開始,河東每年向陜西提供糧食5萬石。從這些情況可看出,河東的糧食豐足。
(二)種植業品種多樣
種植業可以分為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北宋時期,山西地區糧食作物品種多樣,主要以北方的傳統糧食作物粟、黍、麥、豆為主。歐陽修到河東看到“澤、潞兩州二麥大熟,晉、絳、并、汾、石、隰等處,系種麥地分,并只熟及三五分?!笨梢娦←溤诖艘呀浭谴竺娣e種植,并且已經擴展的北部邊界的石州。水稻則在水資源豐富的汾水流域州縣廣泛種植,如汾州“秔稻之富,流衍四境”。晉祠附近則是一派稻鄉的氣氛,范仲淹作詩曰“千家溉禾苗。滿目江鄉田。”歐陽修在《晉祠》中說道“晉水今入并州里,稻化漠漠澆平田。”經濟作物主要是桑麻業,梅堯臣曾言“并州自古近邊地,桑麻故已知風俗?!薄对S九域志》記載保德軍、寧化軍、岢嵐軍、平定軍、威勝軍均以絲織品作為土貢之物,可見其蠶桑業相當發達。至和二年(1055)以前,“河東戶役惟課桑以定物力之差”,能夠將桑作為稅收的來源,說明桑的發展已有一定的規模,是當地人經營的主要產業之一。那么與桑相比,河東苧麻業則更加發達。《宋史•地理志》言其為“寡桑柘而富麻苧”。汾州、晉州、絳州、石州、澤州、代州、忻州、嵐州、慈州、豐州、隰州等州都有麻織業分布。熙寧年間,河東僅向政府繳納的布匹賦稅就多達十五萬一千多匹。在全國居于首位,足見河東路麻織業之繁盛。
(三)畜牧業發達
由于氣候、地理環境的影響,山西的畜牧業比較發達,尤其是民間牧駝業、養羊業最為興盛。宋神宗時,知太原府韓絳言當地“駝與羊,土產也,家家資以為利”。說明養駱駝和羊已經成為民戶家庭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有些家庭飼養的駱駝達數十頭,日本僧人成尋前往五臺山的途中,在河東境內的官道上每天都可看到30—40頭駱駝。而石州則是宋政府駱駝放牧地之一,“在京見駱駝無多,即目在石州放牧未回”。在澤州境內太行山上,成尋看到3處羊群,“或五千,或三千,或一千云云?!焙訓|還是國家重要的活羊供應地,絳州、忻州每年要向國家上供一定數量的羊,由此可見河東路牧駝業與養羊業的興旺。
三、北宋山西各地農業發展的不平衡及其差異
由于自然條件和政府相關政策的影響,河東各地區之間的農業發展極其不平衡,而且具有地區差異性。正如當時人張景憲所說:“本道地肥磽相雜,州縣貧富亦異?!?/p>
(一)不平衡性
縱觀北宋一代在河東地區所興修的農田水利設施,無論新舊工程,大多數都集中于汾河流域,又加之汾河谷地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因而農業發展水平較高,成為河東主要糧食的供應地。西北部山區,地高氣寒,山田較多,土地貧瘠,農業發展艱難,“坡峻七頑難力耕,牛羸人困強驅行。”東部山區,到仁宗慶歷年間,遼州“地里、人戶不及一中下小縣”,“潞州八縣內,屯留、黎城、壺關三縣,地居僻遠,戶口調零”,而“威勝以東及遼州平定軍,見其不耕之多”。可見,這里的農業發展水平也不高。如歐陽修所言“嵐、憲等州,岢嵐、寧化等軍,并系僻小凋殘之處”,“并、晉、絳、潞、汾、澤等六州,在河東物力比他州富實”。因此從整體方面來講,河東地區汾河流域的農業發展要高于其他山區;就汾河流域內部而言,汾河谷地沿線的絳州、晉州、汾州、太原府的農業發展水平較高。
(二)差異性
在自然條件較好的汾河谷地,主要以農業發展為主,農作物種類多樣,有水稻、小麥、豆、黍、粟、桑、麻等,并且糧食作物的畝產較高,如絳州等地的畝產則達到了2石左右。而東部、西北地區農牧混雜,農業發展落后,可種植的農作物種類不多,適合畜牧業發展。歐陽修認為河東“嵐、石之間,山荒甚多,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水草最宜牧養,此唐樓煩監地。跡此推之,則樓煩、元池、天池三監舊地,尚冀可得。臣往年出使,嘗行威勝以東及遼州、平定軍其地率多閑曠。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北彼螘r期這一地區的官牧馬數量減少,而民間畜牧業發達。
四、結語
北宋山西的農業共獲得了十六次豐收,是當時除河北之外各路豐收次數最多的地區,且豐收次數多于災荒次數(七次)。另外從二稅見催額來看,元豐年間,河東的田地全國排名十三、戶數排名十四,交出的二稅卻排名第九,戶均排名第六。二稅是農業稅,二稅額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區的農業發展狀況。由此可見,山西的農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整個國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到了北宋末年,一方面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農民的土地逐漸喪失;另一方面,徽宗、欽宗時,金人入侵,人民紛紛南徙,十室九空,農業發展趨于衰落。
作者:孫金玲單位:新鄉學院社會科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