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可持續視域下農業經濟的發展途徑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生態農業的特點
(1)生態農業是一種開放型的農業發展模式,而在開放的過程中也存在著穩定性的一面。因此,對生態農業而言,它要打破的是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改變以往的封閉式的裝填,繼而以開放性的生產技術體系取而代之。在這一過程中,農業本身的內在潛力將會被挖掘出來,國土資源以及其他類型的農業資源將被最大限度利用起來,而這些資源的利用也將是連續性的和穩定性的,這對優化農業生態系統,提升自然和社會的承受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對生態農業而言,其發展的重點是農業生態系統總體效益的提高以及農業產出結構的優化。這是因為,農業生態的發展以自然規律為基礎,并在這一前提下,形成對土地、生物、技術、信息、空間等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優化,并在將農業與其他產業進行有機結合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體現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與此同時,在發展生態農業時,還需要對農業生產中的新技術、新方法進行應用和推廣,太陽能、生物能源將成為農業生產的基礎性能源,農業生產也將進入到良性的循環之中。
(3)生態農業系統是一個有機系統,強調的是生態系統的各要素需要以整體性、綜合性和協調性的形式呈現。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對各種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進行全面的考量,在對這些資源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構建其生產效率最高的農業生產結構,以便使所有的農業生產要素和生產資源都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農業產品的產量,提升其產品質量。這樣一來,農業生產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的長久發展模式也就會因此形成。
2、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在我國的農業生產正面臨重大的歷史轉型的關鍵時期,生態農業的發展將會對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態農業的宗旨和理念以保護農業可再生資源、改善環境質量為前提,并在此基礎上,獲得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說,將生態觀念應用到農業生產之中,能夠實現保護環境、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程度、滿足人類的需要的多重目的,最終實現生態合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得到了普遍的重視,農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農村社會生活得到了較大程度的豐富和提升,農民的收入和社會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這些事實背后,是農村人口數量的有增無減和農業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這是農村社會發展的副作用。而一個基本的事實是,農業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雖然在短期內可以被看做是可再生的資源,但是,從長期發展的角度看,水資源是有限的,耕地資源一旦被污染將會在較長的時期內難以恢復,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離開農村走向城市,留守在農村的大多為老弱病殘弱,這樣的一個農村群體怎能承擔農業高質量生產的“大任”?因此,有必要徹底改變現狀,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立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市場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農業經濟的發展走向國民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二、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
1、科學技術及成果轉化的限制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農業經濟獲得了較長一段時期的快速增長,但是,這種粗放型的農業經濟增長模式很快就達到了臨界點,傳統的依靠增加勞動力和資源投入獲得產出的方法,并未能使農業經濟呈現可持續發展的勢頭。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轉變生產方式,使其轉到提高全要素的利用效率和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產出的道路上來。但是,現實的情況是,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技術在應用和創新方面表現的并不盡如人意,發展的步伐相對緩慢,不但在農業技術的研發方面投入嚴重短缺,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也相對較低,農業科學技術人才也呈現出嚴重流失的狀態,這些都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動力不足,效果不佳。
2、體制和意識形態上的約束
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體制的支持,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現行的經濟體制還是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約束,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在微觀層面,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推進,傳統的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體制性缺陷開始顯露出來,這種“單打獨斗”式的農業經營方式并不利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來說也是低效率的,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業經濟的增長受到了阻礙;在宏觀層面,城鄉二元經濟的社會體制依然存在,這使得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在受到社會重視的同時,也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對待甚至歧視,這種源于意識形態又表現于實踐領域的行為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3、人力資本和物力資本匱乏
作為一種經濟發展模式,農業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增加生態經濟的要素是與時代的發展要求相契合的。但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任何經濟模式的發展都同時需要人力資本和物力資本的雙重配合和相互作用。可是,在我國農村地區實施生態農業建設,恰恰在這兩類資源上表現出了匱乏的趨勢。在物力資本方面,主要的約束表現在推動生態農業經濟增長的資金供給明顯短缺,生態農業的發展后勁不足。雖然經歷了改革開放,經歷了政策上向農業的傾斜,但是最終流向農村的資金卻依舊處于小規模的范圍;對人力資本來說,這是生態經濟獲得長期健康發展的最為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國目前的農村教育還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外界的智力資本(大學生群體等)也很難融入到農業經濟的發展壯大之中,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效果極低,對生態農業經濟的增長形成了嚴重的阻礙。
三、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
1、保證農業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產力
在我國,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需要對生態學規律、自然規律保持充分的認識,認真遵循生態農業發展的規則和規律,保證農業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產力,促使生態農業獲得可持續的發展。為此,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對農業生態系統及其結構進行整體性的調控和優化,促進資源和能量的合理循環和流動,并以環境的承載為限,與自然環境之間保持相互依存的關系,保持生態農業的開放性和穩定性,以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原理組織和安排農業經濟活動,保證生態農業的發展處于高位。
2、大力發展和優化農村地區的環保產業
在農村地區建設和發展環保產業是具有優勢條件的。通過環保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的帶動農村地區其他產業的進步。并且在發展環保產業的同時,還能夠與外部的生態環境建立起友好的關系,即“環境友好型農村社會”。這樣一來,不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夠開發和銷售環保產品和高附加值的農產品,使農業的生態化道路更加寬闊和平坦。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與資源節約與農村環境保護相關的優惠政策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道義上和經濟上的雙重動力。
3、完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
為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使農業經濟處于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之中,需要加強和生態農業相關的法制體系建設:盡快出臺與農業的投資和貸款相關的優惠政策,保護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鼓勵生態農產品的外銷甚至出口,加快土地流轉,在必要時開展規模經營的試點,擴大集約型農業經濟的范圍,廣泛的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加快對生態農產品的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設立生態農業的保險機制,對生態農業發展提供生態補償。此外,還要加強對地方生態環境的保護,強化對環境和污染治理的監測與監管,比如,健全水利設施維護機制,治理亂采亂墾亂獵行為,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生態農產品的違法行為等。
4、發展生態能源型農業經濟模式
不可否認,現代農業的發展在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其弊端也全面的暴露了出來。所以,需要正確處理農業經濟發展和環境與資源之間的關系,使其能夠協調發展,避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農業經濟的進步。比如,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減少現代工業產品的生產,降低化工產品在生態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程度,通過對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使得生態農業系統能夠在自我調節的基礎上完成生產和組織行為,以此來實現農業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在這一方面,可供選擇的模式主要是發展生態能源,充分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源,降低石油化工產品的投入,使生態農業系統的潛力得到深入的發掘,增強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結束語
在我國當前階段,農業經濟的發展正處于一個關鍵的時期,深刻認識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必要性,積極探索實踐生態農業經濟是時代的發展對我們提出的真實的要求。為此,除了需要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投入,最大可能獲得預期的產出外,還應該積極的推廣節能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減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環境治理成本,提高農業經濟的效益。只有這樣,農業經濟才能獲得可持續的發展,才能適應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的要求。
作者:陳金松單位:南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