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草莓枯萎病綜合防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長豐縣草莓的種植面積在逐年擴大,2007年已達到4666.67hm2,預計2008年將突破6666.67hm2。隨著大棚種植草莓的年限在逐年延長,土傳性草莓枯萎病的發生與危害在加重。據筆者調查,此病一旦傳染侵入草莓就會迅速蔓延,很難根治,一般發生年份該病的發病率為5%~12%,重發年份高達20%~35%;輕病株結果很少,品質差,商品價值低,防治好的可減少產量損失6%~13%,防治差的可減產16%~26%,甚至呈現毀滅成災的局面。在連年種植的田塊發生重,特別是采用本圃培育的草莓苗更易發生。如2006年,在水湖地區草莓基地,嚴重田塊的株發病率達40%以上,幾乎到了不能再種植的地步。
1發病癥狀
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開花期發病。初期僅心葉變黃綠或黃色,有的卷縮或產生畸形葉,至病株葉片失去光澤,老葉呈紫紅色萎蔫,后葉片枯黃至全株枯死。剖開根冠,可見葉柄、果梗維管束變成褐色至黑褐色。病原為尖鐮孢菌草莓專化型,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小型分生孢子腎形或卵形,無色,單胞或雙胞;大型分生孢子紡錘形至鐮刀形,厚坦孢子球形,多數單孢。
2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主要以菌絲體和厚坦孢子隨病殘體遺落土中或在未腐熟的帶菌肥料及種子上越冬。病土和病肥中存活的病菌,成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在病株分苗時進行傳播蔓延,病菌從根部自然裂口或傷口侵入,在根莖維管束內生長發育,通過堵塞維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壞植株正常疏導機能而引起萎蔫。最適溫度30~32℃,連作或土質黏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地溫低、耕作粗放、土壤過酸和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或施用未腐熟肥料,致植株根系發育不良,都會使病害加重。品種間抗性有一定差異。土溫15℃以下不發病,高于22℃病情加重。
3綜合防治措施
草莓枯萎病是一種可防難治的病害,因此應采用從源頭上杜絕病原物的侵染,從栽植的土壤、種苗和傳播途徑上切斷病菌的侵入。
3.1整地施肥
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將前一年栽過草莓的地塊拉秧并清理干凈,施入7500kg/hm2麥秸及足夠的有機肥,加入750kg/hm2土壤凈化劑,將以上物質均勻撒于栽培床面,并用旋耕機旋耕2遍,使麥秸、底肥及土壤凈化劑混合均勻,而后建成高25cm、面寬50cm、底寬100cm的高壟。
3.2灌水覆膜
用白地膜將床面覆蓋,用竹片支1m拱架扣棚,拱膜可用上年的舊棚膜。向地膜下畦溝內澆水,使畦面有足夠的積水。將地膜拱膜封閉后處理15~20d,遇陰雨天適當延長。注意消毒期間只灌1次水,灌水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和膜下的濕度,使高熱高濕傳播到土壤的各個角落。
3.3揭膜旋耕
揭膜后,用旋耕機旋1遍,整畦起壟種植草莓。由于覆膜灌水產生的高溫高濕(棚內溫度可達75~80℃,地表65~67℃),可以殺死土壤中的病原物及草籽、蟲卵,所使用的麥秸全部轉化為有機質,土壤凈化劑變成速效氮。所以使用此法,還有培肥地力和改善土壤結構的作用。
3.4栽植脫毒苗
長豐縣農技推廣中心自2004年采用組培技術繁殖脫毒原種苗,再送到天堂寨山上繁苗;截至到2008年,本中心累計繁殖脫毒試管苗20萬株,推廣原種苗600萬株。有效地從源頭上切斷了草莓枯萎病病原的傳播。
3.5實行輪作并加強田間管理
栽培草莓田要與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最好與水稻田輪作,效果更好。同時廣大農戶要多施腐熟有機肥,保持田間雜草少,勤施肥,少施肥,勤澆水,濕度適中;當田間發現枯、黃萎病株時,要及時拔除;同時要對周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以防侵染其他植株。
3.6藥劑防治
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燒毀或深埋,病穴施用生石灰進行消毒。在定植緩苗后,用育苗清150倍液加豐抗素灌根1次。發病初期,采用70%敵克松1000倍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隔7~10d灌1次,連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