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利建設與防災體系的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水利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情況
1950年以來,貴州人口從1416.40萬人增加至2010年末的3479萬,增幅達145.62%,人與水爭地、與生態爭水的矛盾明顯激化。至2010年,貴州已建各類水利蓄水工程2073處,總庫容354.27億m3,其中:大型水庫16座,總庫容321.67億m3;中型水庫62座,總庫容17.2億m3;中型水庫1995座,總庫容15.41億m3,全省各規模水利工程數量及庫容與全國對比,見表4[7]。機電灌排設施方面,截至2010年底,全省機電灌排裝機容量為29.5萬kW,占全國總量的0.67%,其中固定機電排灌站3676處,裝機容量17.9萬kW,占全省總量的60.68%;流動和噴滴灌裝機11.65萬kW,占全省總量的39.49%,見表5。從表5可以看出,全省噴滴灌等灌溉設施裝機占全國比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堤防建設方面,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建成堤防1598km,占全省總河道長度的7.09%,比全國平均水平少27%;堤防保護耕地16.8萬hm2,占全省總耕地面積的9.58%,比全國平均水平少29%;堤防保護人口35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0.0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4%;堤防達標情況方面,全省防累計達標長度359km,占地方總長度的22.47%,比全國水平低19%,見表6農田灌溉方面,全省灌溉面積113.63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64.80%;其中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13.17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64.53%。全省節水灌溉面積39.174萬hm2,占有效灌溉面積的34.6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1%。萬畝以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8.9萬hm2,占相應灌區設計灌溉面積的76.0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5%。全省旱澇保收面積63.4萬hm2,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積的56.0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5%;人均有效灌溉面積0.022hm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8%;農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積0.033hm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5%;人均保灌面積0.012hm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3%;農村人均保灌面積0.019hm2,比全國平均少57%[7]。
貴州水利防災減災的戰略需求
從前述的內容可以看出,貴州水利防災減災保障能力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從成災率看,可以認為貴州水旱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所取得成效明顯快于全國水平。隨著人口激增和城市化、工業強省、信息化、老齡化的迅速發展,國民生活、正常生產對生命系統的依賴性日益增加,災害風險的增長是必然趨向,這導致水旱災害問題不僅依然存在,而且表現得更為復雜,更易于引起次生災害,構成災害鏈,因災影響范圍也由以往的農村生活、農業生產逐步向城市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及生態環境等延伸,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也前所未有的增加,使經濟社會在重大水旱災害前更為脆弱。如:2008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雖然直接誘因不是水旱災害,但不同程度地引發了區域水安全保障問題;2011年望謨“6•06”山洪災害的主導因素除了暴雨,旱澇急轉也是主導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對重大水旱災害,民眾在傳統確保生命安全和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同時,要求災害之后能夠基本維持或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可見,社會對水旱災害防災減災保障需求不斷提高,貴州水旱災害防災減災工作任重道遠。
貴州近期水利防災減災的幾點思考
(1)水利工程建設的地位。近年來貴州頻發的嚴重水旱災害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暴露出水利基礎設施依舊薄弱。以2009-2010年連年特大干旱災期間的受災范圍、災情等級為例,水利工程尤其是骨干水源工程供水區域抗旱能力明顯高于其他地區,而特大干旱所涉范圍大小差別尤為顯著。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發展,國家財政將不可避免地將重點轉入福利社會建設,屆時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將受到一定影響。可見,無論是從社會經濟條件還是現狀人口年齡結構角度分析,近期是貴州大規模實施“三位一體”、“五小”工程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黃金時期。因此,水利工程體系建設近期仍必須在貴州的治水方略中占據主導地位。
(2)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和綜合治理。目前貴州水利工程規劃建設更傾向于骨干水利工程建設尤其是蓄水工程建設,而用以山洪災害防治的蓄水滯洪石壩建設并未得到重視,如:2011年望謨“6•06”山洪災害中,若在山洪災害易發地區建有蓄水滯洪石壩以緩沖山洪,將有效避免大規模泥石流高速下移導致的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今后一段時間內,應加快建立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加強重點時段、重點地區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對滑坡、泥石流等重點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實施監測預警和綜合治理示范。
(3)防洪工程建設與農田水利建設。部分防洪工程建設標準因地制宜工作欠缺,如山洪災害頻繁的貴州望謨縣,2011年“6•06”山洪災害使望謨河新建成的20年一遇的防洪堤全部沖毀。今后需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在山洪災害頻發地區適當提高防洪工程建設標準;鞏固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從整體上提高抗御洪澇災害能力和水平。農田水利建設方面,限于經濟條件,近年來先后實施開展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中,局部地區過分依賴中央和省級資金,匹配資金落實情況欠佳,導致工程實施未達到既定目標。因此,農田水利建設中應充分考慮地方財政匹配能力,落實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政策,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積極推進灌區節水改造,不斷完善農村河網水系,全面加強水源保障,全面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持續改善農業水利基礎條件,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4)治水信息化。隨著省級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的投入使用,以及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等項目的實施,全省水利防災減災信息網絡技術應用不斷深入,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在水情監測方面,貴州水文站網密度小,且大部分分布在較大河流和大、中型水庫,特別是在山洪災害多發區,捕捉突發性暴雨山洪第一手實測信息的能力更差,難以適應日益嚴峻的防災減災形勢。已有非工程措施建設表明,防災減災傳感網建設所需的資金投入遠小于由于因預警預報不及時所造成的財產損失和救災重建費用。因此,近期應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改造原有網站和建設新網站齊頭并進的基礎上,盡快推廣普及傳感技術和傳感網在預防洪水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方面的應用。
(5)水旱災害防災減災與科技進步。治水活動中以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為導向、對安全保障要求相對較低的平衡正在不斷被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打破,尤其是在大興水利工程建設的新形勢下,新的秩序尚在建立健全中,以往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與運作機制難以應對新的形勢,這種在非平衡態下支撐發展上新臺階所面臨的治水壓力與困難,與在平衡態下維持高水平的可持續發展所需解決的水問題,顯然是有所不同的。一方面,應采取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人員與各級管理者密切合作的模式,綜合運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經濟科學的相關成果,并加強防洪抗旱減災領域自身的學科建設。從災害學、防災學與防災技術3個層次,為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全面提供基礎理論、應用科學與實用技術的支撐,使新時期的治水活動既遵循自然演變規律又順應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另一方面,目前貴州水利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水平較低,水利信息化、現代化與發達地區、鄰近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應力爭在水利發展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核心技術上實現新突破,加快水利科技成果推廣轉化。
(6)水旱災害風險管理。水旱災害風險管理的核心在于把握適度,而風險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基礎環節,而水旱災害風險分析是以水旱災害系統為對象,對區域或項目中存在的基于水的風險及其利害關系進行識別,對其后果與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估算,開展應對風險的措施(方案)與效果的評價,為實施水旱災害的風險管理與應急管理提供基本的依據。因此,如何全面加強水旱災害的風險管理,如何構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安全保障體系,有效抑制風險增長的態勢,如何進行治水的觀念、管理體制、法規政策到現有工程體系的配套、改造,調度運行規則的調整等,都是貴州水旱災害風險管理中亟須研究解決的問題。。
作者:王玉萍商崇菊郝志斌朱曉萌單位:貴州省水利科學研究院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