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形勢下的水利建設的轉變與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分析新形勢下水利建設工作采取了新辦法和新措施,取得了質的轉變,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岱岳區;鄉村振興;節水灌溉
近幾年,岱岳區堅持“強基礎、惠民生、多爭取、快發展”的工作思路,立足全區水利現狀,科學謀劃水利項目,全力做好對上爭取,扎實推進工程建設,著力解決水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全面提高水利行業的基礎保障能力和服務發展能力,水利工作實現六大轉換。
1水利發展的轉變
1.1農業灌溉由規模擴張型向高效節水型轉換
前些年,岱岳區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但都大多按照傳統的灌溉方法,水通過干渠、支渠、斗渠等渠道輸送到田間,存在浪費水的現象。近幾年,調整了發展思路,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更注重質量和效益,逐步向高效節水型轉換,實施了2017年度農田水利項目縣工程,投資2980萬元,新增、恢復、改善范鎮、祝陽鎮19個行政村的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780hm2。2018年,擴大東部“干巴片”治理面積,實施2018年度農田水利項目縣工程,在祝陽、范鎮24個行政村(含省級貧困村3個),發展高效節水面積1700hm2。工程采用了微噴灌、滴灌、涌泉根灌等節水灌溉措施,使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75,驗收排名全市第一。通過大力推廣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先后在范鎮、祝陽、夏張、角峪、大汶口、馬莊等鎮建設多個農業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爭取省級財政資金300萬元,以政府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出資1∶1的比例給予獎勵補助,吸引7家經營主體出資340萬元,引進先進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和設備,發展高標準果樹微灌面積226.67hm2,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發揮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為實現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筑牢設施基礎。
1.2水利建設由傳統工程型向風景旅游型轉變
近幾年,拓展提升水利工程品位,由以前單一水利工程型向生態型、景觀型、親水型轉變,把生態、自然理念貫穿于水利規劃、設計、施工全過程,與水文化、水風景結合起來,打造水利景觀風景線。近幾年,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不僅要承擔蓄水抗旱、防洪排澇等興利除害功能,還要體現先進水利設計理念,展示水工建筑美學,營造水利景觀,傳承水文化。勝利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實施,不僅保障了大汶口工業園、滿莊、夏張兩鎮及54km沿渠群眾工業、農業、生態用水,而且極大改善了水庫及沿渠周邊環境。同時,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水利風景區建設,目前已建有花海、夢想小鎮等項目,依托水利項目建設風景區模式已成全國示范,多次迎接其他省市部門的學習觀摩。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將設計與地方發展相結合,著力打造水利生態景區,引領村級綠色發展。
1.3移民扶貧由基礎設施向產業扶持的轉變
多年來,水利扶貧資金主要用于移民村和貧困村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類項目雖不能使移民直接增收,但為增產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當地農副產品運輸,加強了當地移民和外界的聯系,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行,扶貧政策也在慢慢的轉變,把側重點放在扶持發展、培植能力、脫貧致富上,重點解決自主造血問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將扶貧資金投入到最迫切需要的地方,2017年,整合水利資金1243萬元,建設蔬菜大棚、畜牧養殖場、光伏發電等項目,惠及省級貧困村10個,市級貧困村26個,移民貧困人口179人,實現貧困移民全部脫貧,增強貧困村的自我發展能力,用發展的辦法來消除貧困。
1.4工程管理由單一性管理向高效型管理轉變
岱岳區現有中小型水庫86座,面廣量大,病險隱患突出,安全壓力較大,且管理機構、人員、經費及管理設施缺失嚴重。為解決水庫病險問題,自2008年以來全區先后有113座小型水庫完成了加固任務,工程整體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由于95%的小型水庫隸屬鎮或村集體管理,在管理措施缺失的現狀下,水庫陷入“加固——除險——再加固”的惡性循環,不僅造成極大浪費,而且長期對人民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為切實強化小型水庫管理水平,確保水庫安全運行和發揮效益,2016年,岱岳區成功申報為山東省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新增試點縣,全面開展管理體制改革工作。一是轉變過去無專人管理、無資金養護的局面。大多數管理人員認識到了水庫管理工作有意義、責任重要,逐漸愛上了管護工作,從過去的被動干、被動學變成現在主動干、主動學,日常管理工作成為一種習慣,日常巡查養護、觀測記錄上報規范有序。二是轉變過去管理不規范、措施不到位的局面。原來大部分水庫壩前壩后雜草叢生,毀壞工程實施的行為不能及時制止。管理體制改革后,將水庫各項功能納入總體管理,壩頂路面平整,排水順暢,放水洞啟閉機養護及時、清潔,啟閉靈活;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內無違章建筑,危險區警示標志醒目,庫區環境整潔。無論是工程面貌,還是管護設施都煥顏一新。
1.5水保治理由分散治理向集中連片治理轉變
過去岱岳區單一、分散的治理,水土保持效益和經濟效益都難以發揮。目前轉向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和集中連片治理后,在一個范圍內,山水田林路草統一規劃,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合理配置,治理與開發相結合,流域面貌得到很大改觀,綜合效益和規模效益得到較好的發揮。2017年實施了國家級水土保持重點縣豐山小流域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km2,2018年實施了國家級水土保持重點縣白馬寺小流域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km2。工程通過小流域的連片治理,修整梯田、栽植水保林等措施,有效改善了項目區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提升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6水污染治理由九龍治水向河長治水轉變
水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過去岱岳區治水工程陷入了“九龍治水”的困境,“河長制”的誕生打破了這種僵局,岱岳區河長制工作于2017年4月份全面啟動以來,全面建立了“區、鎮、村”三級河長組織體系,全區共設區級河長12名,鎮級河長73名,村級河長277名,各級主要領導分別擔任各級河流河長,變“九龍治水”為“一龍治水”。首先解決了原河道水環境管理責任不清、職責不明的問題。定點到人,過去可以推的事情,現在責任劃分清楚了,避免相互推諉。堅持依法治水,鐵腕治污,將河長制工作與水域環境整治、拆違工作相結合,對各類違法建筑、污染源頭等各類問題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問題清單,建立銷號制度。全區共拆除水域違建工程50余處,清除垃圾面積2320m2;“清河行動”180處違法建筑、違法事項活動和31處入河排污口,全面完成綜合整治任務,全區水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2水利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2.1資金投入單一,制約工程建設進度
近年來,對上爭取水利工程項目越來越多,投資規模越來越大,需要區級配套的資金份額也大幅增加。但水利、農業、發改等行業多頭治水的投資局面,基層很難把有限資金整合起來辦大事,不能最大化發揮投資效益;社會資金又不愿進入,使水利投入全部依靠政府財力支撐。目前,有限的地方配套資金,已影響到某些大項目的爭取和部分工程建設進程。
2.2水污染形勢嚴峻治理任務艱巨
隨著工業進步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作為社會實踐主體,對水環境的影響也在加劇,農業面源污染、工業廢水污染和生活污水污染等現象,致使水環境污染和群眾健康問題日趨嚴重,治理水污染環境是重大的社會工程,任重而道遠。
2.3專業人才匱乏,服務隊伍建設滯后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水利工程建設項目逐年增加,但全區水利系統人才較少,專業技術人才緊缺,年齡“青黃不接”。專業人才匱乏,成為阻礙全區水利事業發展的瓶頸,急需引進、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
3建議
3.1進一步加大水利建設投入
加強與上級業務的部門的溝通和聯系,積極爭取資金和政策支持。同時進一步加強水利投融資工作力度,擴大水利投融資規模,以滿足大規模水利建設需求,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水利,為水資源統的利用提供物質保障。加快水利網絡基礎建設,科學布局水利工程,優化水資源配置,高效合理利用水資源。
3.2進一步加強水環境整治
完善以區鎮村三級“河長”管理制度為核心的水環境綜合治理責任體系,充分發揮河管員的職能,建立日常監管、巡視機制,開展水庫河道保潔、排污口封堵、違章清理、河道疏浚、生態修復、水質改善等工作。建立“一河一檔”,實施“一河一策”,加強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生態治理,提高水域環境整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3進一步強化專業水利隊伍建設
適應水利改革發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統干部職工隊伍素質,切實增強水利勘測設計、建設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從健全干部職工培訓體制著手,做好專業人才的培養、選拔、使用等工作,加大水利職工在職教育和繼續培訓力度,建立專業人才的激勵保障措施,促進專業人才隊伍健康成長。
作者:杜曉宇 寇俊友 單位:泰安市岱岳區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