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立水生態補償體系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生態補水帶來的問題
漳河水庫作為沮漳河流域控制性樞紐工程,承擔灌溉、防洪、供水等任務。依靠水庫放水解決“水華”非長久之計,會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
1.1不利于節水
湖北省水資源相對豐富,造成用水粗放,全省2010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用水量為186m3,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90m3;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7,離0.496差距較大。為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和節約用水,國家在湖北、漢江流域開展了加快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其中,湖北省是全國7個試點省份之一,也是南方豐水地區唯一的試點省份,漢江流域是全國唯一的試點流域。湖北省在襄陽、宜昌、荊門、武漢、鄂州開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是全國試點較多的省份。從國家試點布局可見湖北省節約用水、嚴格水資源管理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中小河流發生“水華”,動輒以放水來稀釋,而排污企業不受懲罰、相關政府和部門的監管責任不受追究,與節水型社會建設和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相悖。發生水質異常事件,用放水改善水質,是萬不得已的應急之舉,決不可成為常態措施。
1.2供水緊張
漳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50mm左右,河流水系發育,條數較多,水資源量相對豐富,經過多年的水利建設,流域內已建成較為完善的供水系統。在一般年份,漳河流域的水資源基本可以滿足流域內外的用水需求,但在干旱年份,特別是連續2a以上的干旱,由于灌區灌溉面積大,城鄉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供水任務重,需水量較大,缺水較為嚴重。如果再實施生態放水,特別是歲末年初實施生態放水,將為荊門市50萬人供水和荊門、當陽、荊州市200多萬畝農田春耕灌溉帶來困難。
1.3經濟損失
此次漳河水庫生態補水共放水363萬m3,按湖北省物價局核定漳河水庫非農業供水價格0.45元/m3計算,漳河水庫管理單位共損失163萬元。為改善水質而實施生態補水的水庫不僅僅只有漳河水庫。湖北省田關泵站工程管理處也多次無償利用泵站提漢江水改善東荊河水質,湖北省漢江河道管理局無償啟用涵閘引漢江水改善通順河水質。水利工程單位普遍無償承擔生態補水,給水利工程設施維護、管理、日常運轉帶來較大經濟困難。
徹底根治“水華”,必須從制度入手。按照生態功能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等多種因素進行核算,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按照“誰有責誰賠償、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調整各區域相關各方的利益關系,包括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生態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的生態補償。
2.1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及相應制度
根據《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要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和《國務院關于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工廠企業及其主管部門,必須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切實負起治理污染的責任”的規定,由財政、環保、水利、物價等部門制定出臺生態補償責任機制和應急辦法,并建立穩定的政府應急補償基金,從制度上、源頭上控制“水華”、治理“水華”。
2.2生態補償基金收繳
由環保、水利、農業等部門,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等情況,向財政部門提供地方應繳納的生態補償金全額,財政部門根據環保等部門提供的繳納全額,扣繳相關市縣財政資金;環保、水利部門定期、不定期對水質進行監測,依據監測結果計算排污企業應繳納的生態補償金費額,由環保部門直接向企業征收。
2.3生態補償基金分配
根據生態補償金收繳數額,參考生態保護范圍、河流流經區域、流經長度、受污染程度等因素,分配到市(州)、縣(市、區),由縣級財政直接補助到村組、農戶。上游水利工程實施了生態補水的,按物價部門核定的水價標準予以補償。
3建議
為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確保群眾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用水安全,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日常監督管理。水利部門根據《水法》等規定,嚴格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水功能區納污總量核定和后續監管。環保部門根據《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規定和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意見,加強對企業、生活污水排放的監管,開展應急水質監測,根據水質監測數據和納污能力,提出補水、補償方案;農業部門加強對水庫養殖、農村面源污染的監管。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相關部門應依法予以處罰,并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2)建立聯席會議機制。水生態、水環境事關生態文明和“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設,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一項繁重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建議建立有政府應急辦、發改、經信、財政、環保、水利、農業等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機制,通報有關情況,定期、不定期研究解決水生態、水環境問題。
(3)營造輿論宣傳氛圍。各級政府和環保、水利等部門,應大力宣傳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大政方針和《環境保護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應開設相關專欄;在學校、社區、企業建立宣傳教育基地,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使社會各界珍惜水資源、保護水環境。
4結語
生態補水是解決“水華”的權宜之計而非長久之計,依靠生態補水改善水質難以為繼。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水環境保護,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全社會的水環境意識,促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有利于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為子孫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作者:熊春茂陳敏朱白丹單位:湖北省水利廳水資源處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