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生態與產業布局的完善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濟南市水資源現狀分析
1.1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據統計,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濟南市實際用水量分別為16.60億m3、17.25億m3和17.56億m3,都遠高于濟南市11.6億m3水資源可利用量的水平。所以,濟南每年都要通過調引6億m3左右黃河水的方式來補充缺口。對比各水平年需水量和可供水量,統計估算,現狀年50%、75%、95%保證率下,全市缺水率分別為9.9%、17.8%、27.6%;在特枯年份,則需要通過超采部分地下水或進一步調整供水結構等措施才能保證供需平衡。2012年,濟南市GDP為4812億(元),人口近680萬,濟南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農業活動用水不斷增加。因此,水資源供需矛盾及水資源日趨短缺等已成為濟南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制約瓶頸。為了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濟南市從2013年5月1日起開始實施《濟南市水資源管理條例》,這意味著濟南市將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1.2依靠客水源逐步增加濟南市多年平均降雨量648mm,年際間變化大,因受季風影響,季節之間的降雨量極不均勻。為保持泉群正常噴涌,地下水開采逐漸減少,地表水和客水利用逐步增加,黃河水逐步成為北部平原區、中部丘陵區農業灌溉和城鄉飲用水的主要水源。2010年,國家分配濟南市黃河引用指標近6億m3。南水北調東線建成后,長江水成為濟南的第二大客水資源。南水北調濟南段工程跨越平陰、長清、槐蔭、天橋、歷城、章丘6個縣(市)區,由濟平干渠、濟南市區段、明渠段、東湖水庫4個單元工程組成。到2012年底主體工程完成,2013年實現通水,每年可向濟南輸水達1億m3。長江水的到來,能夠緩解濟南水資源短缺,提高城市供水保障,優化水資源配置,減少地下水開采,改善水生態環境。根據黨的“十八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和戰略部署,對濟南市現有水資源進行分析,發現濟南市構建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研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協調發展,對如何有效、合理、科學地利用水資源,如何處理好濟南市產業布局與水資源保護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濟南市產業布局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產業布局不合理濟南市區及市郊區還有比較大比重的傳統工業,甚至還有重化工產業,譬如東部的電廠、鋼廠、油廠等“三高產業”,這些“三高”企業應該早日轉移出去,減少對濟南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工業用地與其他城市用地混雜,產業布局隨意、分散,難以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排放的“三廢”難以集中處理,造成環境污染。因此,產業布局的不合理是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2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工業比重較大,主要包括鋼鐵、冶金、化工、建材、熱電、輕工、食品等。這些工業還未從根本上擺脫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產生大量的“三廢”。由于產業技術含量過低,單位產品資源能耗高,排污系數大,成本高,效益低,造成整個產業帶經濟能耗高,排污量大,環境負荷過重
。2.3環保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治理能力差。產業帶內大量的工礦企業,如黃臺火電發電廠、濟南鋼鐵廠等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老企業,雖然經多次技術改造,但總體上設備陳舊,工藝落后,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很大,污染治理投入和技術水平還遠遠達不到要求。
2.4環境投入不足對污染進行治理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長期的治理與投入。污染治理資金缺口較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廠建設緩慢,污染處理能力遠遠達不到要求。
3濟南市產業優化布局與產業調整對策與建議
3.1產業布局與水生態保護緊密結合,實現區域水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在濟南市政府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背景下,今后濟南市的產業布局和規劃必須要以確保水生態安全為目標,換言之,濟南市產業布局要和水生態保護緊密結合,務必做到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質的安全保障。到2020年,根據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濟南市總人口將達到840萬人,中心城市人口將達到430萬人,中心城建設用地將達到410km2,無論是對水資源承載能力還是水系生態環境承載力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的面積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多,產業聚集規模越有大,這就要求濟南市要堅持走生態化產業發展道路,加快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和調整能源資源結構,在水資源承載力范圍內,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和集聚發展,努力構建與水資源、水生態及水環境容量相適應、產業特色優勢突出、區域協調發展的生態產業格局,確保濟南市構建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順利實施。
3.2轉移“三高產業”,實現水生態安全的濟南市產業優化布局堅持耗水量比較大的企業不能落地,污染排放大的企業不能落地,對水生態、水環境有威脅的企業不能落地,盡快提出與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相適應的“三原則”,鼓勵發展高效生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淘汰和轉移落后產業,推動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以城市主體功能區規劃建設為契機,逐步將“三高”轉移出去,調整優化“一城三區”的工業產業布局,引導企業定向集聚、集約發展,提高排污標準。“一城”:即老城區,以發展總部經濟、都市經濟等服務型經濟為主,實施提升性、擴張性搬遷,有序推動主城區發展空間受限的企業入園發展,確保老城區以零污染、零排放的產業為主。“三區”:即東部工業區、西部工業區和北部工業區。東部工業區,以濟南高新區為核心,形成高技術產業帶,減少對水資源的消耗,杜絕高耗水產業落地,將污染嚴重、資源消耗過大的企業逐步轉移出去,減少生態環境污染。西部工業區,形成機械裝備、電子信息、水泥建材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產業集聚區。關閉耗水量較高的企業,把污染較嚴重的企業轉移出去,逐步實現粗放型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向集約型的“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的工業發展模式轉變。北部工業區,依托黃河北部地區,形成化工新材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新能源、電子信息等產業帶,打造特色產業基地。在發展工業園區的同時,要保障黃河、小清河等水生態的安全。
3.3大力發展水生態修復產業,打造親泉親水文化旅游產業水生態修復的主要方法是使用微生物及其相關載體,高效快速修復嚴重污染的水體。水生態修復的“親水”產品和“親水”企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因此,水生態修復產業應當是急需發展的親水產業,也是濟南應當打造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該產業將填補泉城水生態產業鏈的空缺。大力發展親泉親水文化旅游產業,濟南泉水旅游需要創新、創新、再創新。僅有觀賞泉水旅游是遠遠不夠的。泉城需要繼承泉水歷史文化,全面發展科普文化、生態文化、藝術文化和親泉產品文化,特別需要創新親泉流行文化,黃河沿岸生態景觀旅游產業。抓住中央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機會,建設黃河沿岸生態景觀,滿足人們特別是青少年黃河旅游的心愿。在濟南北部沿黃河兩岸大力發展生態觀光旅游產業,打造黃河生態休閑度假區、黃河生態游樂園,保護黃河兩岸的生態環境。
3.4構建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打造濟南泉城泉水的文化產業挖掘泉城泉水的文化底蘊,通過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將濟南七十二名泉濃縮到一起,打造以泉水為主題的游樂城,或者稱之為齊魯泉水文化游樂城(可以囊括齊魯歌舞演出、泉城泉水文化展覽館、齊魯水文化藝術館等),展現泉城泉水文化特色,運用先進的科技,把濟南泉城泉水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典故生動地呈現出來,使游客來到濟南流連忘返。
作者:張紅波賈永飛呂兆毅單位:山東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