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明建設的水生態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不足之處
1.1水資源方面隨著武清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凸顯。武清新城及各產業園區用水均依靠地下水源,僅少量引灤水供開發區使用,供水結構單一。而長期開采地下水,已經造成地面沉降等問題。同時,武清區水資源時空分布存在不均,每年農業灌溉均需要從上游北京地區通過北運河和龍鳳河調水。在空間分布上,龍鳳河及北運河2條一級河道貫穿北部地區,這2條河道為武清區的主要引水河道,取用水便捷。北部屬于地下水全淡區,水源豐富,水質情況較好。相反,南部地表水源缺乏,地下水水質也較差。同時,武清區非常規水源的開發利用尚未起步。目前投入運行的污水處理廠共16座,處理后的再生水均通過溝渠排入河道下泄,主要用于景觀河道補水和農業灌溉用水,并沒有經深度處理后再次直接利用。雨洪水資源利用方式比較傳統,汛末時由河道、深渠及2座水庫存蓄,主要用于農業灌溉,新型的雨水收集利用等工程尚未起步建設。
1.2水生態方面近年來,為了增加蓄水能力,河道上興建了各類樞紐閘壩,不僅改變了河流天然的徑流分配,而且使河流水力連續性受到干擾。部分河道被硬化、渠化,阻隔了水陸之間的水力聯系。加之兩側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包括工業發展、農業圍墾、居住開發等壓縮了河流空間,使兩岸自然生態系統受到破壞,植被覆蓋減少,生物棲息地環境不斷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武清區北運河及龍鳳河主要承納上游城市下泄污水,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受到嚴重污染“,十五”以來,經過大規模的水污染治理,河道水質逐漸得到改善,但目前兩條河流全段仍為劣V類水,主要是氮磷濃度超標。兩側的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總體上看,水質還無法滿足工農業用水甚至生態環境用水的需要。
1.3城鎮供排水方面隨著撤村建居后的集中居住區和重點產業園區的不斷建成,區域集中用水量不斷增加,造成配套供水設施供水能力不足,公共管網覆蓋率偏低,難以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用水需求;鄉鎮集中供水廠供水水質不穩定,需進一步改進處理工藝;農村生活供水90%以上依靠地下水,存在著水質不安全和地面沉降的雙重壓力。城區河道水網框架還不完善,雨污管道合流,汛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導致河道季節性的水體污染。農村的部分二級河道和農田骨干河道污染較為嚴重,農村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現象普遍,汛期污染物隨雨水進入地下和河道,造成河道水體和地下水污染。
1.4體制機制方面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建設的投融資渠道單一,投融資平臺尚需建立;缺乏合理的水價政策;再生水利用缺少整體的規劃;基層水利服務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現代水務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缺乏專業的水質檢測監測機構;水利、環保、建設、工業園區等多個部門涉水管理,水資源管理部門聯動機制有待進一步理順,如水資源論證還不是立項審批的剛性約束、入河排污口的設置審批流程尚未理順等。
1.5水文化方面對水文化的發掘利用不夠。武清是因河而起、因河而興的城市。北運河是在整個武清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城市歷史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但長期以來對運河文化的研究不足,對運河文化遺產保護不力,對運河文化的發掘利用不夠。
2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水生態建設,構建和諧武清”為主線,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核心,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實施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強制度建設等措施,大力推進嚴格的水管理體系建設、水生態文明建設、供用水體系建設、水安全體系建設和水文化體系建設,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將武清區建成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先導區和示范區。
3做好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
3.1政府主導是關鍵區內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充分發揮政府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領導作用,建立部門間聯動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將任務和責任分解到單位、實化到部門、細化到崗位,做到各項工作有布置、有檢查、有跟蹤,及時研究和解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3.2制度建設是基礎從法律和制度層面規范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行為,研究出臺符合本區實際情況的入河排污口、水功能區、河湖管理等監督管理辦法;著手開展全區水資源中長期供求計劃、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等規劃的編制工作,為全區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提供指導性依據。
3.3強化管理是重點從強化管理入手,以嚴格地下水資源管理為重點,采取一系列軟性措施,如開展規劃水資源論證、廢井回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工作;加強水資源管理能力建設,新建武清區水資源監測管理系統,實現地下水水位及取用水量的在線監測,建立水質監測中心,填補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檢測功能的空白;開展各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開展境內河流健康評估工作和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案制訂工作,針對城區面積擴大、大型產業園區新建、撤村建居等項目,合理配置地表水、外調水、地下水及再生水水源,有效滿足用水需求,并將此優化配置方案作為編制全區發展戰略規劃及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的重要依據;有效防御水災害威脅,基本建成蓄泄兼籌、調控自如的雨洪水資源利用體系,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轉變。
3.4工程治理是保障(1)水環境綜合治理。啟動北運河綜合開發二期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清淤、堤頂綠化、景觀節點及河岸綠化工程。構筑城區河湖水系,溝通循環網絡,實現碧水藍天,河湖堤岸實現綠化美化,有條件的河段要以重塑自然風光為主旨,營建生態河濱景觀,形成適宜休閑游憩的延展空間。在整個河道的改造過程中引入生態濕地的概念,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利工程的人工痕跡,盡量還原生態原貌。將城區段河流建設成為除滿足設計過流能力要求外還滿足景觀、旅游、商務活動、文化休閑、生態居住的多功能河道,使之成為武清的經濟帶、文化帶、景觀帶,成為展示武清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窗口,使武清城區成為京津之間的“明珠”。(2)機場排河、中泓故道等骨干河渠治理。到2013年年底,武清城區的河道渠道已經基本消除污水直排入河的現象,實現“建成區消除黑臭、實現水清”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加大對農村骨干排水河渠的綜合治理,通過河道清淤、堤岸改造、口門封堵及管道鋪設等工作,加快城鄉一體化戰略的實施,使河道水質滿足農業用水和景觀用水的要求。(3)提高城區及周邊地區污水處理能力,新建、改擴建污水處理廠,改造合流制排水管網。新建配套污水處理廠,提升現有污水處理廠的日處理能力,根據城區實際情況,對排水管網逐步進行改造。老城區現有的合流管道保留利用,嚴重損壞或容量嚴重不足的管道則按分流制要求加以更新改造;新城區則嚴格按分流制系統實施,將污水進行處理,實現達標排放和回用。同時,結合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建設,采用土地滲濾處理技術,新建單村污水處理工程,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水平。實施農村坑塘整治工程,進行坑塘的水質和生態治理,恢復坑塘的水環境調節作用,做到坑塘內的水質達標,適合觀賞魚類和荷花等多種水生動植物的生存及生長。坑塘周圍做好綠化、美化工作。適當發展水產養殖,開發坑塘的多功能建設。(4)開發非常規水源。大力提倡中水回用等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并納入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配。一方面,結合城區排水管網改造建設,逐步實行雨、污管分設,充分利用雨水、洪水作為市政用水。新建的賓館、酒店、飯店等餐飲行業,在設計上都必須實行中水回用;已建成的公共設施經過改造,中水回用達到應有的標準。另一方面,開發雨水的收集系統建設。隨著城區不透水面積大量增加,城區的降雨入滲量大大減少,極大地削弱了對地下水的補給作用;同時,目前城區的澆灌綠化、沖洗馬路等公益用水及洗車等行業用水也在不斷加重新鮮好水的供應負擔,可以通過建設雨水收集點來解決這兩個難題。
3.5宣傳教育是助力采取多種途徑,開展廣泛、持久、深入的水文明理念和特色水文化宣傳;征集水生態保護志愿者,引導志愿者開展適宜的綠色保護行動;結合武清博物館的建設,深入發掘包括漕運文化、農耕文化等在內的傳統特色水文化,保護好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水文化遺產。
作者:王文波單位:武清區河道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