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濱水生態文化廊道景觀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問題分析
(1)濱水區功能和空間封閉河道中心城區段濱水區功能“背水”而置,臨水界面封閉,濱水公園人氣不足。(2)景觀“老三樣”均質布置、人氣不足河道上已建景觀節點的選址與周邊城市的關系處理欠妥,節點空間要素的構成平淡勻質,尺度雷同,主題定位缺少與用地功能的融合以及對許昌地域文化內涵、風土人情、時展特征的詮釋和表達,造成人氣不足。(3)濱水區與腹地互動性不足,慢行系統不成體系堤頂路成為腹地與濱水區聯系的阻隔,腹地沒有支路或慢行步道直達濱水區,慢行道多與城市主次干道相交,交通不暢,未形成完整的城市慢行網絡體系。(4)岸線平直,親水性不足河道主城區段線型平直,以生態護坡和硬質護坡為主,護坡植被無序生長;岸線豎向處理單一,水岸與水面高差大,親水性不足。(5)植被物種豐富、濱水特色不足河道兩側林地基礎良好,但地形利用欠缺,活動和不同人群的空間參與度有待提高。(6)公共服務設施缺少部分河段有指向性的路名牌和指引牌,但導向性不強;部分節點已經設置濱水照明設施,但不成體系,缺少設置于不同高度和層次的景觀燈具;缺少售賣廳、報刊亭等臨時性建筑類服務設施;已有的座椅、垃圾桶、宣傳欄等小品類公共服務設施品質較差。
2設計策略及主題設計
2.1設計策略針對河道存在的問題以及市民對濱水休閑、文化的需求,提出三大策略。(1)理水生態引領,對河道污水進行整治,使水質得到改善;提升生態廊道功能,改善整體河道生態質量;采用濱水區功能改造,減少排污,提高濱水景觀品質和價值。(2)興文文藝復興,復興當地歷史文化、凸顯城市特征;展示河道周邊工業文明進程,增強城市吸引力;促進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旅游等產業沿河布局和發展,使文化從古到今能永續傳播與再生。(3)聚人以人為本,滿足各類服務人群需求。對本市常住居民,主要滿足其活動功能,增強沿河空間開敞與公共性、見縫插針布局活動場地;對外來旅游客商,主要滿足其風景游賞功能,沿河打造風景游賞帶、讓清潩河留住客人。
2.2主題設計為體現不同的風貌主題,展現一個多元化、多文化、多風貌的生態廊道,根據河道所在區域性質及周邊環境,設計相應的主題風貌。(1)新建北段——花彩新城新建北段范圍由許昌與長葛交界到周莊街,設計主題為花彩新城,設計采用彩色花岸,融入近郊體驗活動,體現許昌的花木特色和許昌農業大縣的地位。主要設計景點有清石體育公園、科教公園、潩水花岸(見圖1)。(2)新建南段——再生睿境新建南段范圍從周莊街至永昌西路,設計主題為再生睿境。本場地定位為造紙工業文化和商業文化展示區,在濱水區設置引導工業文明和城市文化融合的景觀節點,詮釋對工業文化的繼承和更新,利用景觀技術手法,打造集紙文化展示和商業休閑于一體的現代城市景觀。通過對清潩河本段周邊的城市用地功能的需求研究,確定本河段內的各景點主題并進行分級。設置一級景觀節點“和景商業廣場”,二級景觀節點“紙主題公園”(見圖2),三級景觀節點“工業廣場”和“青春塔”。(3)樣板段--樂活舞臺樣板段范圍從永昌西路到天寶路,現狀周邊用地以農田和村落為主,北側有洪山廟閘和雜亂布置的廠房,南側有魏都區政府和軍事設施。該段定位為樂活舞臺,創新活動單元的景觀空間模式,提高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參與度。利用生態技術及措施,打造集觀賞、親水、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水生態技術展示公園,滿足水生態認知教育、科普宣傳的功能。(4)提升段—樂活舞臺該段范圍從天寶路到瑞貝卡大道,新興路以北主要為居住用地,以南現主要為工業用地和農田。臨水居住區多被圍墻封閉,缺乏活動空間,濱水區可達性差、人氣不足。交通方面,堤頂路機非混行,且阻隔城市功能與濱水區的互動聯系,部分段設置有慢行線路,但不連續,且缺少慢行交通服務設施;岸線方面,線條平直,以硬質護坡和生態護坡為主;景觀方面,雖然已形成了單臺式的游園景觀,景觀節點尺度均質,但沒有形成不同等級、不同服務對象、不同功能的濱水戶外空間體系;栽植方面,植物種類豐富,喬木長勢較好,有成片的觀賞性樹種,但植物造景的圍合感和層次感缺乏;公共服務方面,有一定的標識系統、照明系統的基礎,但服務設施體系不完善。該段主題為樂活舞臺,結合原有歷史景點,將景點的設計定位為“古河新韻”,用于展示新城面貌及許昌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具有文化展示、休閑體育、慶典活動等功能。
3護岸設計
護岸斷面既要滿足防洪功能要求,又要體現生態護坡的理念,不能使河道渠道化,本著生態、親水、安全的原則,根據方案設計及蓄水位與灘地的高差,設計了三種斷面形式,設置如下:(1)淺灘式親水斷面為了營造更安全、更自然的生態護岸,也為水生動植物營造更好的棲息地,在正常蓄水位與灘地高差在2.0m以下的河道段設置淺灘式親水斷面,即在水邊設置至少3m的淺灘區,水深不大于0.5m,在水位變浮區設置防護,防護形式根據不同段的景觀需求,設置自然石護岸、仿木樁護岸及生態砌塊護岸等形式。(2)臺地式親水斷面在河道攔水建筑物下游,灘地與正常蓄水位高差較大,最大能達到4m左右,不利于親水,對于2.5m以上的河道段,設計臺地式親水斷面,即臺階式的護岸,一級臺階高差控制在1m左右,通過設置2-3級臺地,層層降低高差,營造更好的親水護岸。臺地上可以種植大面積陸生、水生植物,營造梯田效果,局部形成帶狀親水平臺,滿足近距離親水要求.(3)節點多樣化親水斷面根據方案設計,結合節點在水邊設置親水場地,如親水廣場、親水平臺、親水臺階、親水棧道等,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親水護岸。
4慢行系統設計
綠道是以自然要素為基礎,以自然人文景觀和休閑設施為串聯節點,由慢行系統、服務設施等組成的綠色開敞空間廊道系統。慢行道按照使用方式的不同分為步行道、自行車道和綜合慢行道(即步行、自行車混行道路)三種類型。本工程慢行系統設計主要包括自行車道、步行道、水上交通。(1)自行車道主要為滿足自行車騎行,沿河道建立一條聯通、完善的自行車系統,連接各個節點和服務站,引導市民健康、低碳出行。自行車道(見圖3)布置主要沿灘地內設置,在重要節點處,由于休閑場地設置密集,自行車道改為沿堤頂路布置,保證其連通性;另外由于受城市交通橋的影響,不能完全沿灘地內通行,如果橋下凈空和空間滿足通行,則從橋下穿過;如果不滿足橋下通行,自行車道需要上至堤頂路,沿城市道路斑馬線通過,受上述條件限制,自行車道聯通性受一定制約。根據相應的技術標準和實際需求,自行車道寬度為3m,,材質選用透水混凝土。(2)步行道步行道根據實際需要主要設置有一級步道、二級步道和濱水步道三種,其中一級步道2.4m寬,二級步道1.5m寬。另外根據各個節點的功能不同,還設置有特色步道、汀步等其它步道。2.4m寬步道布置主要沿堤外綠地設置,連接入口及通向各個節點;1.5m寬步道為次要步行道,貫穿全園區,引導人通向一級步道或由一級步道通向小節點。對已建公園的提升改造,現狀園路寬度不統一,步行道設計主要依據現狀,對寬度不足、不美觀、連貫性差的地方進行改造。(3)水上交通本工程從聚賢街到昌盛路為通航段,滿足市民水上游覽兩岸風光,通過游船的方式組織交通。結合節點及水上游行服務要求,設置有碼頭、服務站,滿足水上交通登船和停靠要求。(4)堤頂路作為防汛通道,設計為路面寬度5m的車行道,由于平時限制社會機動車輛通行,在各路口設有機動車路障,汛期移除,平時可以作為慢行系統的補充和完善。
5結束語
本文通過現狀問題分析、設計策略、定位主題等幾方面一步步闡述了如果構建生態文化廊道,并且引入慢性系統設計,使河道成為一個滿足市民娛樂、休閑、可以騎行的濱水觀光廊道。該項目工程正在施工中,未來的兩年后,將會為許昌增添一道美麗的濱水文化休閑廊道,也為景觀設計者提供一個現實版的例子,供大家參考。
作者:何志印 齊曉玉 郭曉寧 單位:鄭州綠元市政園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