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和諧生態視域下統籌管理水資源的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京津冀水資源嚴重短缺,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本文從分析京津冀水資源現狀和存在問題出發,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探討了京津冀統籌管理水資源的新路徑,提出了解決三地水資源緊缺問題的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措施,對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和諧生態,統籌,京津冀,水資源
1京津冀統籌管理水資源的必要性
1.1統籌管理水資源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必然選擇
實踐表明,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水資源的支撐,水資源的配置關乎區域人口的規模、種養植業的布局、產業結構的調整、生態環境的優劣。京津冀三地不僅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而且山水相連,協同治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必然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水是制約協同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水利部正在組織編制《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利專項規劃》,規劃將依據空間功能定位,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要求統籌合理調配京、津、冀三地水資源供給。
1.2統籌管理水資源是京津冀構建和諧生態環境的現實需要
京津冀國土面積21.6萬km2,總人口1.08億,多年人均水資源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是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以不到全國2.3%的國土面積和1%的水資源承載了全國8%的人口和11%的經濟量。由于水資源嚴重短缺,加之長期對水資源的掠奪性開發,京津冀已成為我國水資源環境嚴重超載地區之一。京津冀地區多年年均水資源量258億m3,供水量中七成是地下水,造成了該地區每年地下水超采68億m3,其中海河南系、冀中南地區水資源超采尤為嚴重。
1.3統籌管理水資源是京津冀提高區域水安全保障程度客觀要求
京津冀地區有1.08億的人口,未來可能還會增加到1.3億到1.4億,城鎮化率達到70%到80%左右,地區生產總值達62172億元,占全國的10.9%。這樣大的一個人口規模和城鎮化率,再加上這個地區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所處的重要地位,就要求必須要有一個高度安全的水資源支撐。這個安全的水資源支撐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能夠滿足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和諧的生態環境的供水能力,另一方面還要有一個戰略性的水資源儲備,即能夠保障在發生突發事件時可以動用的、能夠滿足本區域最基本的用水需求的戰略性儲備資源。但是現在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一直依靠超采地下水來維持,水資源的戰略儲備已嚴重虧損。
2京津冀地區水資源現狀
2.1北京市水資源現狀
北京市地處海河流域,是一座人口密集、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特大城市。境內五大水系除北運河發源于本市外,其他四條水系均發源于境外的河北、山西和內蒙古。多年平均降水585mm,形成地表徑流17.72億m3。地下水資源量25.59億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06億m3,出境水量14.52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300m3,是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1/30、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8,遠遠低于國際人均1000m3的缺水下限。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制約北京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第一瓶頸。多年來,北京市的經濟社會用水有50%以上依靠開采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長期超采,致使水位年均下降1.29m,水環境和水生態平衡受到威脅。同時,全市每年有4億m3污水直接排放,再生水利用率很低,大量寶貴的水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不僅污染城鄉環境,也加劇了水資源緊缺的局面。
2.2天津市水資源現狀
天津市位于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的下游,東臨渤海,北依燕山,多年平均降雨量575mm。天津市是一個資源型缺水的城市,人均本地水資源占有量160m3,加上流域上游來水和引灤等外調水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70m3,僅為全國的1/6,世界的1/27。天津不僅水資源嚴重短缺,而且地區分布不均,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單一,不能滿足城市安全用水要求,目前通過引灤工程可提供城市用水,其它供水工程因水源無保證并且水質差,只能作為農業灌溉水源。此外,由于工農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全市境內的19條河流水體污染嚴重。絕大部分為V類或劣V類水,只有北部地區局部河段可達到IV類水質標準。水資源利用效率偏低,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水資源浪費現象,如農業灌溉方式主要是大水漫灌。
2.3河北省水資源現狀
河北省位于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依太行山,北有燕山,因位于黃河下游以北而得名。河北省主要有海河、灤河兩大水系,境內河流多發源于山西高原和太行山、燕山山地,流經河北平原,注入渤海。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03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25億m3,地下水資源量130億m3,地下水可開采量105億m3。人均水資源量307m3,相當于全國平均值的1/8,而且部分山區自產地表水已專供北京、天津兩市使用,造成了大部分河道、湖泊、洼淀除汛期外,長年干涸無水,河北省中南部地區已經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境地,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由于污染嚴重,部分城市的淺層地下水已不能作為飲用水源。
3當前水資源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地下水的開發利
用沒有統一的規劃由于多年來京津冀對地下水的開采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規劃,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造成了地下水的無序開采、過度開采。在這方面,河北尤為突出。由于長期嚴重缺水,河北省的經濟社會用水有70%以上依賴于開采地下水。多年來的連續超采,河北已形成七大地下水漏斗區(高蠡清、肅寧、石家莊、寧柏隆、衡水、南宮、滄州),同時引發了一系列生態、經濟、社會問題,包括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地陷地裂等地質災害;還使河流干涸、濕地萎縮,濕地面積比上世紀50年代減少70%以上。
3.2水危機意識淡薄,浪費水現象嚴重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資源。沒有水,就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正因如此,多年來在人們意識當中一直認為水資源就像空氣、土地等自然資源一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并且是可以無償使用的。從而造成了人們缺乏節水意識,無節制、無計劃的用水。
3.3水價不合理,沒有起到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
國務院于2015年4月出臺了被稱為“水十條”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其中明確提出加快水價改革:縣級及以上城市應于2015年底前全面實行居民階梯水價制度。今年4月到5月期間,烏魯木齊、濟南、張家口、衡水、廊坊等北方水資源并不豐富的城市,均開始密集執行階梯水價調整,水價上漲成為普遍現象,有的地方綜合平均水價上漲超過70%。盡管全國水價漲聲一片,但仍然沒有達到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3.4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很多居民家中無中水管道,造成再生水得不到有效利用再生水即中水,是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間,城市污水通過處理凈化后,達到國家《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或其他用途的相應回用水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是國際公認的“城市第二水源”。在再生水的利用方面,北京、天津兩個城市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可是經濟相對落后的河北在這方面還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加大這方面基礎設施的投資,使再生水得到充分利用。
4京津冀水資源統籌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4.1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主要內容就是要制定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第一條紅線,是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控制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第二條紅線,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制用水浪費。第三條紅線,是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在這一制度提出后,各地相繼制定了本地區的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并嚴格執行。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三地應統籌考慮水資源,重新明確指標,確定紅線,分解指標,落實紅線,加強監管,考核紅線,完善措施,確保紅線。
4.2建立健全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的經濟結構體系
針對京津冀共同面臨的水資源緊缺的嚴峻形勢,必須要建立與水資源承載力相協調的經濟結構體系,按照量水而行、以水定發展的原則,使經濟結構、產業布局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刂朴盟偭?,轉變用水方式,降低水量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缺水地區嚴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項目,調整產業結構;通過節約用水和優化配置水資源,逐步退減經濟發展擠占生態環境的水量。豐水地區嚴格定額控制,節水減污。
4.3合理調整水價,注重發揮經濟手段的作用
制定京津冀地區統一的用水定額,全面實行計劃用水管理制度。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式水價,非居民用水實行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合理確定高耗水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水價標準,促進高耗水行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行農民定額內用水享受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合理制定再生水水價,鼓勵使用再生水;調整水資源費征收標準,規范水資源費的征收和使用,做到足額征繳,并專項用于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管理以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4.4建設京津冀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為京津冀水資源統籌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著重建立京津冀水資源共享統籌調配機制,建立京津冀水資源、水環境協同監測預警和應急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協商合作;加強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整合現有資源,借鑒河北正在進行的“四網一平臺”建設:即地表水監控網、地下水監控網、水質監控網、重點用水單位監控網和水資源管理平臺,打破區域界限,建立京津冀地區統一的水資源監控網絡系統,提升水資源、水環境動態監測能力,為京津冀水資源統籌管理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撐。
4.5建立水環境區域補償制度,推動生態領域合作
長期以來,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河北省一直在扮演著犧牲自己、保障京津的角色,為北京和天津的發展做出了慷慨的貢獻。依照“利之所生,損之所歸”的原則,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這應該是一個不和諧的音符。要想創建京津冀和諧的生態環境,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就必須統籌考慮三地的水資源現狀,建立合理的區域補償機制,在水量上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即下游為保障上游用水而犧牲了自己的用水需求時,上游應對下游予以適當補償。水質上按照“誰污染、誰補償、誰達標、誰受益”的雙向補償原則。這樣建立一個合理的生態領域合作機制,才能建立京津冀和諧的生態環境,從而保障京津冀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文來,唐曲,雷波.水資源管理學導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2]周維博,施垌林,楊路華.地下水利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2006.
[3]劉福臣,張桂芹,杜守建,王仲發.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4]魏群.城市節水工程[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6.
[5]王喜誠.2013年河北省水資源公報[Z],石家莊:河北省水利廳,2014.
作者:李寶珍 李海桐 單位:廊坊市廣陽區水資辦 廊坊市社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