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空間差異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方法與指標選取
指標的選取是數據分析的關鍵。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經驗、參考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選取8個指標因子,構建起福建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的指標覆蓋經濟社會、資源與生態環境三大塊。具體指標如下:①地區生產總值X1(億元);②年末常住人口X2(萬人);③固定資產投資X3(億元);④人均水資源量X4(m3/人);⑤人均土地資源X5(畝/人);⑥生態脆弱性評價X6;⑦生態重要性評價X7;⑧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重要性X8。文中所采用的數據來自2013年《福建省統計年鑒》與福建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數據。
2結果與分析
以福建省的各縣級行政單位為基本單元,對全省84個縣級行政單位(不含金門縣)的數據按照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驟,運用SPSS軟件進行處理。得出KMO檢驗值為:0.802>0.8,表明適合主成分分析。根據特征值>0和累計貢獻率≥85%,得出主成分特征值、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表1),由表1可知,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達到86.893%,已大于85%,可以比較全面地反映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變化的因子,可以充分體現福建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空間狀況,故福建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主成分為4個。對各評價單元的主成分因子得分進行加權求和,得到福建省各縣級行政單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得分值,并結合ArcGIS軟件進行空間表達。從總體上看,沿海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大于內陸地區,但沿海地區內部差異較大,其中,廈漳泉地區以及福州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明顯高于其它地區。具體來看,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得分較高的縣(市、區)有:福清市、長樂市、閩侯縣、晉江市、南安市、惠安縣、新羅區、思明區、湖里區、延平區、福安市、涵江區、仙游縣等,這些地區具備較好的經濟基礎,綜合實力較強,有一定的經濟一體化基礎條件,是人口和經濟密集區,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子,隨著福建省經濟的持續發展,對資源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同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對資源環境造成了很大的負擔,但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應對以及處理資源環境問題的能力提高。人口和自然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資源環境承載力,這些地區是全省人口主要聚集區,同時也是土地資源比較豐富以及生態環境承載水平較好的地區,但同時也存在著后備土地資源不多、水環境污染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對于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得分較低的縣(市、區),如:松溪縣、政和縣、光澤縣、清流縣、將樂縣、古田縣、屏南縣、長泰縣、永泰縣等,這些地區大多位于西部地區,其中有些地區具備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有的是以提供生態服務為主,大多在保障全省生態安全、維護生態多樣性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生態重要性等級較高,同時其生態環境也比較脆弱,不適宜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
3結語
目前,資源環境承載力越來越成為影響各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經濟社會發展中要充分考慮本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
(1)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軟件,選取覆蓋經濟社會、資源與生態環境三大塊的指標,對福建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空間差異進行分析,既克服了評價方法的主觀性,又考慮了指標之間的相關性,能比較全面客觀地反映福建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空間現狀。
(2)從福建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空間分布可以得出,沿海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整體上大于內陸地區,但沿海地區內部差異較大。沿海地區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提高資源環境利用效率,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合理利用并維持較好的資源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利用相協調;而西部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整體較低于東部沿海,這些地區大多生態環境較脆弱,在維護生態安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不適合大規模高強度開發,須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合理、充分挖掘資源環境潛力,維護好生態環境安全。
(3)為了促進福建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各縣(區、市)應根據自身特點,努力提高資源與環境利用效率,提倡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使得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首先,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要樹立科學發展觀,不僅關注經濟指標,也要關注資源和環境指標,增加對資源保護和環境利用的投入;其次,要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立,實施可持續發展策略,為此,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提高全民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最后,要因地制宜、合理制定相應政策,采取最優措施,福建省內部各地區發展階段、發展目標不盡相同,這就要求各區域要采取恰當的策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但又要著眼于整體,加強區域間分工與協作。(本文來自于《綠色科技》雜志。《綠色科技》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李慶賀伍博煒曾月娥王佳韡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