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分析與病蟲害防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水稻是農作物種植面積最廣泛、經濟效益最明顯,也是農民首選種植的農作物。也因此,如何培育出高產優質水稻成為諸多科學家研究的課題。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且弱酸性土壤,我國水稻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以長江流域、珠江三角洲以及四川盆地最為顯著。而北方也有種植水稻,但由于氣候環境受限,水稻的產值低于南方。如今,旱地水稻培育技術日漸成熟,水稻的種植不僅僅局限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旱稻也成為主要的關注點。對水稻栽培技術以及要素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為今后水稻的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1保證水稻高產的栽培技術要素
1.1選擇優質水稻品種
水稻的種植方式以移栽為主,就是在播下稻種后,待長出幼苗再移栽到所要發展種植的土地上。為了得到高產的水稻,應選擇分蘗力強、抗性好且生育期適中的高產優質雜交稻品種,從根本上保證品質的優越性,其次才是種植技術等方面的問題。
1.2培育水稻幼苗
為了保證高產,就對育苗階段提出了較高要求。在培育水稻幼苗的時候,采用的是旱育秧的方式,旱育秧植株矮健、根系發達、抗逆能力強,這樣的種植方式在地域選擇上有著較高的要求。首先,培育水稻幼苗的苗床宜選擇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排灌方便且背風向陽的地方,按本田比例1∶40留夠苗床地。其次,土質要保持緊密度,疏水和保水保持一定的濕潤水平,并且土壤的酸堿度也要保持弱酸性。再次備好肥料,每667m2苗床施尿素15kg、過磷酸鈣30~40kg、氯化鉀15kg,結合整地均勻施入苗床中。當所有條件具備,才能夠為水稻幼苗的成長提供舒適的環境,從而利于培育壯苗。
1.3水稻移栽
移栽水稻是水稻最常見的種植方式。幼苗成長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移栽到需要種植的田塊。水稻旱育秧要求中小苗移栽,提高移栽質量,本田整地質量要求較高,要求田平泥絨,秧齡一般為30~35d,不強求栽直,力求栽淺,過深秧苗不利于水稻分蘗,過淺不利于扎根。合理增加栽植密度,確保密度在1.8萬~2萬株/667m2。
1.4給水稻補充水肥
水稻的生長狀況離不開水的供給,因此如何給水稻補充水分成為水稻生長得好與壞的先天條件。水稻在生長的過程中對水分的汲取量很大,因此,灌溉水稻的時候其水量多少和水質都要把握好,這樣才能夠培育出優質的水稻,讓水稻充分吸收土壤中的養分。水肥的合理需求是稻穗飽滿的關鍵。
1.5水稻施肥水
稻生長階段離不開養分的支持,只有給予水稻足夠的養分,才能保證在生長過程中有足夠的動力。平衡施肥,按照“減前增后”的原則進行全生育期適量施肥。在施肥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千萬不要過多地施肥,由于水稻幼苗對營養的汲取有限,過多施肥有可能導致燒苗或者病蟲害嚴重;第二,不可過少施肥,水稻對于養分需求應保持氮、磷、鉀的合理搭配,過少施肥會造成水稻生長遲緩,長出來的穗不飽滿,顯得稀少。在施肥的過程中,要保證水稻生長最佳的肥量需求,這就需要結合所種植土地水稻生長的情況來決定。
2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2.1品種選擇優化
在種植水稻之前,要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保障農作物的生長,做到無害化防治病蟲害處理工作。
2.2及時剔除已染病蟲害作物
如果在水稻生長的過程中發現已有作物植株受到病蟲害的感染,為了防止污染到其他植株,要及時拔除清理,同時適時追肥,提高農作物的營養環境,保證作物生長環境的舒適性,以此提高對病蟲害的抵抗力。
2.3生物防治蟲害
在防治蟲害的過程中,生物防治的效果最明顯,也是對環境最好的防害方式。應利用整個生物鏈的天敵法則進行防治,比如青蛙吃蚊子、瓢蟲吃蚜蟲等,這樣不僅實現了兩種生物共生的環境,還可以對技術進行推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防治。
2.4研發綠色除蟲劑,做好預防工作
除蟲劑是防害最常用的藥劑除蟲方式,一般的除蟲劑對于蟲害效果明顯,但同時污染了土壤,也影響到了地下水源,并不建議使用。研發人員可以依據這點研發綠色除蟲劑,實現高效除蟲、無毒或者低毒的藥劑,當然治不如防。病蟲害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要從根源發現問題并及早處理,這才是防治蟲害最關鍵的步驟。如何縮短中國農業防蟲害理念和國外的差距,就需要涉及到每一個農戶自身對于防蟲害知識的普及和綠色防害理念的形成。因此,給每一位農戶普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知識很重要,在水稻生長的過程中就能實現預防。
3實現水稻科學綠色防害的措施
3.1選擇優質品種,進行種子處理
在種植早期,對于品種選擇上一定要有明確的認識。選擇高產抗病的品種很重要,可大大減少后期生長過程中農藥的使用以及后期過多的管護工作。在種子培育的同時,要做好對種子藥劑的調配,通過調配合理的藥劑提高種子防治病蟲害的特性,加強種子生長的抗性。
3.2優化田間管理,減少雜草污染
土地肥沃、營養豐富,難免會有其他雜草混入其中,這個時候就需要人工進行識別并及時拔除。田間管理是提高水稻產量、保證水稻生長環境的關鍵性要素之一,要及時地發現雜草、堆積物以及殘留成分并清除,減少越冬蟲害的發生頻率。過去水稻多采取粗放栽培,人們對于水稻的管理還處在有蟲就噴農藥、有草就打除草劑的過程中,對于種子的選擇以及優化種子的品質都沒有過多的了解,而這樣的水稻往往并沒有達到豐收的效果,許多地方出現欠收或者產量低的現象,并且農藥的濫用也讓許多病蟲產生了抗體,對于水稻的生長形成了嚴峻的考驗。
3.3選擇合適的藥劑
搭配不同的蟲害和草害需要搭配不同的藥劑來進行處理,因此在防治的過程中不要盲目地噴灑農藥,這不僅無益于防治,更有可能讓蟲體和草體產生抗體,為以后的防治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這里尤其要說明的是,水稻蟲害防治主要集中在3種蟲害上,即二化螟蟲害、稻縱卷葉螟蟲害及稻飛虱蟲害。對于這3種蟲害,要依據發生的嚴重程度來調配合理的藥劑,如果發生二化螟蟲害,可以每667m2使用蟲苯酰胺懸浮劑10mL搭配水30kg來進行防治;如果發生稻瘟病,可以每667m2使用春雷三環銼可濕性粉劑100g搭配水30kg來進行防治;如果發生稻飛虱,可選用噻蟲嗪來進行防治。
4水稻合理施肥
水稻幼苗長勢決定水稻的生長狀況,決定水稻未來產量,因此,幼苗生長極為重要。要想培育出高產優質的水稻,首先要對幼苗進行科學化管理。經過科學培育實驗發現,壯秧劑是水稻幼苗常用的水肥養料,不僅能夠讓幼苗茁壯生長,還能夠殺菌、調節酸堿以及培育水肥,其主要作用在中性土壤的環境下表現最佳。
5總結
隨著水稻栽培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發展,對于水稻栽培技術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的應用得到廣泛的普及,相信大家對水稻從品種的選擇到栽培,乃至病蟲害防治、水肥和土壤的有機結合等都有了一定的認識。總而言之,立足水稻的生長環境和實際生長狀況進行防治和處理,能有效提高水稻產量。
參考文獻:
[1]隋永林.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主要病蟲害防治[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1(9):29.
作者:杜瀾 單位:南充市嘉陵區西興街道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