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雙孢菇栽培技術初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從生產床架規格、生產時間安排、菌株選擇、養料制備、發菌、菇房處理、出菇要求、采摘、包裝等方面總結了和政縣雙孢菇栽培技術。
關鍵詞:雙孢菇;種植技術;和政縣
和政縣地處青藏高原與西北黃土高原交匯地帶,地勢呈南高北低,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雨量630mm以上,境內氣候溫涼濕潤,平均年日照時長2400h以上,無霜期130d左右,年均氣溫5.2℃,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雙孢菇的栽培。和政縣雙孢菇生產過程中采用料倉和隧道發酵技術及自動化上料、播種和覆土技術,并在出菇房內自動控制濕度、溫度和氣體濃度,實現了不受季節限制的周年化均衡生產。
1床架尺寸
長20m、寬1.6m、高5m,共7層,第一層距地面15cm,各層間距80cm,共24張,栽培面積4000m2。工廠化生產也按該標準規劃建設,有利于空間布局、方便操作。
2栽培時間
為了方便管理一般采用工廠化生產,雙孢菇的生產條件便于控制,除不可抗力因素外不受外界條件的影響,全年均可生產。
3菌株選擇
選擇經過當地做過對比試驗的,具有高產、抗病蟲、抗雜、適應性強的菌株。
4養料制備
根據時間安排,在浸料池將麥草、牛糞(雞糞)、水等按比例拌勻后,撈出至發酵混料區,含水量控制為70%左右(抽出幾根麥草,用手絞擰,能見水滲出)。第二天將培養料投入一次發酵隧道,當溫度上升至50℃時打開風機,送入新風,避免厭氧發酵,當溫度上升至最高點開始下降時進行轉倉,如此循環3次后完成一次發酵。一次發酵料投入二次發酵隧道進一步腐熟,將培養料在50~55℃溫度下發酵5~7d,待培養料溫度降至28℃以下時,完成二次發酵。
5三次發菌
將播種好的基料送入三次發菌隧道,溫度控制為22~26℃,相對濕度控制為60%~70%,定時通風換氣。發菌期間要預防各種雜菌及蟲害。一般12d左右菌絲生長情況良好、變粗發白,手一拍料面有整體振動感時表明菌已發好,可進行菇房培菌。
6菇房處理
進料前1d左右,對菇房進行一次徹底的消毒,可用甲醛和高錳酸鉀混合熏蒸。溫度控制為20~26℃,把培養料均勻平鋪在菇床上,厚15~20cm,然后覆經滅菌的草炭土3~5cm,并整平、壓實。
7出菇要求
覆土完之后噴一次透水,將水量控制為60%~80%,2d后視菌絲生長情況噴水。菌絲生長旺盛且快時,需水量較多,應增加噴水量。菌絲生長慢且瘦弱時應減少噴水量。現場觀察覆土材料,并據此及時調節噴水量和噴水次數。補充水分應按照多次少量的原則,以手捏土粒不粘手為宜,每次噴水之后要進行適度的通風透氣。在溫度23℃左右、濕度80%左右進行吊菌,溫度高且濕度小時培養料要多噴水,反之少噴水。待菌絲爬土后進行松土操作,此時要加強通風,抑制菌絲生長,促使絨毛狀菌絲扭結為線狀菌絲,進而形成原基。出菇房溫度控制為14~18℃,相對濕度控制為90%左右。此后,噴水時菇多多噴、菇少少噴,前期多噴、后期少噴。前期土層一潮菇噴2次重水,后期則要控制水量,但不能缺水。出土后直徑達1cm至采收期間相對濕度控制為90%左右,出現長柄小蓋菇、稀菇、紅菇、銹斑菇時要及時通風,出現小菇、薄菇、開傘、空根白心及單菇輕時應控風。
8采摘
菌幕完整、色澤鮮亮、大小相對勻稱時可采收。雙孢菇生長快,要及時采收,根據生長情況每天采摘2次以上。采取旋菇法,采大留小,將菇輕輕旋轉采下,多菇用小刀切割采收,輕拿輕放,防止破損,采摘后用耐壓的泡沫箱放置為宜,并注意防壓、防潮、防曬、防火。
9包裝
鮮菇去根后,立即按產品要求包裝,包裝時需加入防腐紙。具體方法:將棉漿紙按包裝紙箱規格裁制成長方形,配制防腐紙處理液(0.05%苯甲酸鈉+0.01%山梨酸鉀+0.2%吐溫+0.5%海藻酸鈉充分混勻),將裁好的棉漿紙浸入其中10min左右后取出自然晾干。包裝時先在紙箱內內襯PVC大袋,然后在最下面鋪雙層已晾干的防腐紙,均勻緊密但不擠壓地擺放雙孢菇,擺滿一層后加蓋雙層防腐紙,如此反復擺放至達到產品裝箱重量要求后,對PVC大袋進行簡單抽氣處理,并扎緊袋口,封箱、打碼、入庫。包裝時雙孢菇揀選和防腐紙制備要同時進行,食用菌揀選好后防腐紙也要晾干,兩道工序不同步會降低處理效果,影響產品品質。
作者:馬瑞芳 單位:甘肅省和政縣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