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震斷裂帶事故處理與認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安徽地質雜志》2016年第1期
摘要:
WFSD-3孔因地層破碎、縮徑,不可預知因素多,發生多起孔內事故,通過對鉆鋌脫扣、下套管卡鉆、埋鉆等不同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處理,對WFSD-3孔施工工藝做出了改進與調整,總結了對科學鉆探孔事故預防與處理的經驗體會。
關鍵詞:
0引言
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項目工程三號孔(WFSD-3),位于大地震的源區——龍門山“北川—映秀”斷裂帶上,由于受許多次地震作用,巖層整體破碎嚴重,鉆探施工異常艱難,孔內事故頻發,處理難度大。在整個施工期間,僅發生較大以上孔內事故就有三起,處理事故時間長達224d。本文結合WFSD-3孔三起較大孔內事故處理情況,探討在復雜地質條件、高標準要求下的科學鉆探孔內事故處理與預防的認識。
1工程概況與鉆孔結構
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項目工程三號孔原設計1200m,后因地質條件變化,鉆孔加深至1502.30m。WFSD-3孔鉆孔結構與施工過程:三開Φ150mm取芯鉆進至1186.77m,發生Φ121mm鉆鋌脫扣事故,打撈無效,采用Φ200mm擴孔鉆具擴至1143.10m(“魚頂”位置),再用Φ177.8mm套銑筒將鉆具全部打撈上來。試下Φ168mm套管上提被卡,強拉套管脫扣,封孔自然側鉆在795m出新孔,Φ152mm鉆頭延伸鉆進至830.10m,擴孔,劃眼,下入Φ168mm套管至815.29m,固井。四開Φ150mm鉆具取芯鉆進至1187.28m,掃孔換漿時埋鉆,反出部分鉆具后封孔人工側鉆,Φ152mm全面鉆進至1180.88m,換Φ122mm鉆具取芯至1202.57m,擴孔,下Φ127mm套管至1180.66m,固井。
2孔內事故及其處理
WFSD-3孔在施工過程中共發生過三次較大以上孔內事故,分別是:三開Φ150mm取芯鉆進時Φ121mm鉆鋌脫扣事故;三開試下Φ168mm套管卡鉆事故;四開Φ150mm取芯鉆進鉆具埋鉆事故。
2.1鉆鋌脫扣事故處理及原因分析
2010年10月8日三開取芯鉆進至孔深1186.77m處,操作人員采心時連續兩個回次發現孔內扭矩增大,隨即提鉆發現第一組鉆鋌與下面兩組鉆鋌脫扣,兩組鉆鋌及取芯鉆具掉落孔內。
2.1.1事故處理過程
鉆鋌脫落后立即配打撈鉆具,用Φ89mm變絲接頭+Φ73mm公錐嘗試打撈,吃扣后提拔不動,強力提拔數次,公錐數次脫扣,經多次打撈無效,決定采取擴孔、套銑后再返出事故鉆具的方法處理;起出Φ168mm活動套管后,用Φ150mm/Φ202mm導向擴孔鉆頭自407.50m擴孔至1143.70m(魚頂);再用Φ178mm套銑管10.32m+Φ202mm套銑鉆頭的套銑鉆具逐根套銑孔內鉆鋌與取芯鉆具,然后用Φ73mm反絲鉆桿+Φ168mm套筒公錐反絲撈具逐根打撈,如此反復。施工中要求每次套銑至事故鉆具下一鉆鋌接頭處,方可下反絲撈具打撈。至2010年11月23日打撈出全部鉆鋌與鉆具,事故處理完畢,處理時間46d。
2.1.2事故原因分析
(1)鉆遇地層1160m往下縮徑現象嚴重,孔內阻力大,同時采心時泵量過小,取芯方法不當。
(2)提鉆頻繁,個別鉆鋌絲扣磨損嚴重;鉆桿與鉆鋌上緊扭矩不夠。
(3)鉆孔超徑嚴重,鉆具工作失穩使鉆鋌受力不均松扣。
2.2試下套管卡鉆事故處理及原因分析
2.2.1事故過程及處理
2010年12月1日試下套管至1053.86m遇阻,遂提鉆至938.50m時遇卡,強拉不動,后用大鉤與油缸連頂帶拉,鉆具被強力提出孔內,卻發現套管脫扣,有70.26m套管留在孔內(“魚頂”在871.02m處)。套管脫落后配打撈工具,配Φ73mm變絲接頭+Φ168mm公錐嘗試打撈,錐頭難以進入套管,打撈未成功,之后焊公錐導向數次打撈仍未成功。經研究決定采取水泥封孔,側鉆或自然出新孔繞障,繞障后下套管固井。采用G油井水泥封孔至677.16m,待水泥凝固后用Φ200mm鉆頭掃水泥至761.59m,換用Φ152mm鉆頭鉆進至830.10m,進尺慢、阻力大。途中通過多次取芯與測斜,發現在788~790m出現拐點,頂角由4.5°增至7.5°,確認在此孔段出現新孔,至830m頂角仍有增大趨勢。由于新孔孔斜增大過快,不利下一步施工。為保證下步施工與孔內安全,根據施工實際情況,先劃眼下套管至815.29m,固井,再用Φ152mm三牙輪鉆頭鉆進至1149.85m。之后采用Φ150mm鉆頭取芯鉆進,至4月9日達到并超過事故前孔深(1186.77m),事故處理結束,歷時130d。
2.2.2事故原因分析
(1)孔內掉塊、縮徑,局部孔段泥皮塌落;
(2)施工技術上為追求完美,試下套管太長;
(3)套管遇阻時,正趕上早換班,班長經驗不足,處理方法不當,未及時活動鉆具。
(4)套管遇阻,提升過程中,因鉆機能力不足,鉆機發生故障,延誤處理最佳時機。
2.3埋鉆事故及處理
2.3.1事故發生情況
2011年4月10日,WFSD-S1-3孔采用Φ150mm雙管鉆具取芯鉆進至1187.28m;施工中發現自1164m往下鉆孔嚴重縮徑,每回次取芯鉆進前均需掃孔,而且自WFSD-S1-3孔第22回次(孔深1182.34m)開始每次提鉆孔內有勁。為保證施工順利進行,補充比重1.57g/cm3(加入重晶石)新泥漿6m3;掃孔至1175.40m,突然BW300/12泥漿安全閥沖開,調好安全閥后泵送漿不通,提鉆有勁,倒劃眼不轉,連頂帶拉,強力提拔不動,鉆具卡死。
2.3.2事故處理過程
此次事故因受三開套管口徑限制,處理難度極大,具體處理過程:(1)事故發生后,開泵循環不通、倒劃眼不動,處理無效。(2)用XY-8B鉆機連頂帶拉強拔,鋼絲繩斷,處理失敗。(3)用DY-75液壓千斤頂起拔,起拔力達75T拔出Φ73mm單根1根9.53m。后效果不明顯,停止強力起拔。(4)用注漿泵送漿以圖建立循環,泵壓達25MPa,鉆孔漏失,未建立循環停止作業。(5)反鉆具:第一步用鉆機拉緊退扣,返出Φ73mm正絲鉆桿89根,后用Φ73mm反絲鉆桿分2次返出3根Φ73mm正絲鉆桿,累計866.87m;第二步:先用Φ140mm套銑筒套銑,再用Φ73mm反絲鉆桿打撈,分多次返出剩余26根Φ73mm正絲鉆桿,至1097.76m。其下孔內殘留鉆具因Φ140套銑筒穿過”魚頂”將桿體磨薄,扭斷在孔內,無法打撈,只得封孔側鉆。(6)通過Φ73mm鉆桿,采用泵送注入油井G級水泥8t,進行封孔。水泥凝固后,Φ152mm三牙輪鉆頭掃水泥塞,至孔深1051.50m,采用Φ130mm造斜鉆頭側鉆,至1096.83m取芯確認出新孔后,采用Φ152mm三牙輪鉆頭鉆進至1180.88m,之后采用Φ122mm鉆頭取芯鉆進,至1202.57m換徑。
2.3.3事故原因分析
孔壁形成泥皮厚且松散,鉆孔裸眼鉆進周期太長,鉆孔超徑嚴重,一次換漿量過大,掃孔時孔內超徑孔段泥皮、巖屑、碎塊脫落,出現“脫褲子”現象,導致埋鉆。WFSD-3孔三次孔內事故除鉆鋌脫扣采取套銑方法處理成功外,后兩次事故因復雜只得側鉆處理。第一次:Φ168mm套管卡鉆事故后,采用水泥封孔,自然側鉆繞過事故套管;第二次:Φ150mm鉆具埋鉆事故后,采用水泥封孔,人工側鉆繞過事故鉆具。
3事故后施工改進措施及其效果
3.1下管前充分劃眼
WFSD-3孔在試下套管卡鉆事故后采用多遍劃眼方法:第一遍擴孔鉆頭+同徑穩定器1只+鉆鋌+鉆桿的鉆具組合劃眼;第二遍擴孔鉆頭+同徑穩定器1只+鉆鋌2根+同徑穩定器1只+鉆鋌+鉆桿的鉆具組合劃眼;第三遍擴孔鉆頭+同徑穩定器1只+鉆鋌1根+同徑穩定器1只+鉆鋌1根+同徑穩定器1只+鉆鋌+鉆桿的鉆具組合劃眼;劃眼要勻速,劃眼擴孔鉆頭用帶導向四翼或六翼復合片鉆頭,這樣井眼圓正,易于套管下入。上述方法效果好,后期套管均一次下放到位。
3.2改善泥漿體系
WFSD-3孔地應力較高,所鉆遇大量煤系、泥頁巖地層以及斷層泥,具有較強的塑性和遇水膨脹性,尤其在1150m以后地層縮徑現象嚴重,鉆鋌脫扣與埋鉆事故均與此有關,通過以下技術方法有效控制了鉆孔快速縮徑:
(1)平衡強地應力,用加重晶石提高泥漿密度(泥漿密度最高為1.59g/cm3);
(2)控制失水量,主要通過向泥漿中添加S-1,CMC等降濾失劑,體系失水量一般控制在4~6ml/30min(最低至3.2ml/30min);
(3)提高泥漿體系的抑制能力,加入多種強抑制劑(如:NH4-HPAN,K-PAM),提高泥漿防塌能力。
3.3加強固控措施
因泥漿粘度高、比重大,用沉淀法撈碴已不適應泥漿凈化及固控需要,增加自制振動篩和除泥器各1臺,與原有的離心機形成三級固控體系,加強泥漿除碴、除泥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每次調漿量控制在2m3以內,充分循環后再加漿;泥漿泵采用TBW850-5A與BW300-12一大一小雙泵并聯,取芯用BW300-12泵,沖孔排碴用TBW850-5A,既保證取芯質量,又保持鉆孔干凈。
3.4加強施工管理
(1)采取項目經理、技術負責、機長值班制,交接班、下套管、固井、鉆孔漏失、縮徑、泵壓高等不正常情況必須在場,尤其在早3~5點危險時段實施查崗;班長每2h換人,保持注意力。
(2)操作上要求下鉆前,仔細檢查鉆具絲扣,發現不合格的、損壞的及時更換,嚴禁下入孔內;遇到不正常情況,及時匯報;提鉆時遇阻力時,拉力表反映數據超過額定值,及時下放活動鉆具。
4幾點體會
(1)WFSD-3孔地處龍門山地震斷裂帶上,地層復雜,發生的事故處理難度大。大口徑鉆探孔深鉆具重,手感差,孔內事故處理不能停留在小口徑鉆探經驗上,光憑手感和經驗處理不準確,要根據孔內鉆具扭矩、拉力、泵壓、泵量、余尺等參數準確判斷。大口徑鉆探卡鉆時若無法建立泥漿循環、震擊強拔無效時,可采用爆炸松扣處理,長孔段套洗反鉆具周期長、風險大、勞民傷財。
(2)WFSD-3孔屬大直徑、復雜地層取芯鉆孔,采用的HXY-8B鉆機及配套設備,在當時是較好的取芯鉆探設備,但其施工能力明顯不足,尤其鉆孔發生異常情況,無能力及時處理,而造成孔內事故。如第三次埋鉆事故若設備提升能力能達100T,可能就可快速處理上來。
(3)WFSD-3孔地層復雜,泥漿護壁,有其時效性,長時間裸眼鉆進,頻繁提下鉆,孔壁極易坍塌;應及時按設計下入相應的套管,不能因施工順利加深施工,因一念之差造成重大損失。每層套管直徑與鉆孔直徑級差不宜偏小,否則增加下井管與固井的難度。復雜地層中試下長套管串風險大,易造成孔內重大事故,施工中不宜采用試下套管的辦法。若套管下放不到位,也應及時固井,采用下尾管方法補救。
(4)地層縮徑采用偏心鉆頭或擴孔器掃孔,擴大井徑,防止鉆具卡埋。
(5)地表泥漿凈化及固控系統不規范,應配備適應大口徑取芯鉆進的固控設備。尤其金剛石鉆進泥漿固相顆粒細,加強泥漿除泥工作。
(6)測井口袋長,擴孔時,下部孔段用黏土球封閉,否則在下好套管后,掃下部口袋,因口袋內沉碴多、碎塊大,不易破碎,無法隨泥漿排出,造成憋泵,無法正常鉆進,只得采用撈碴筒一點一點撈出,嚴重影響施工進度。施工中應盡量減少測井口袋長度和套管鞋以下的大井眼預留長度。
參考文獻:
[1]蔣希文.鉆井事故與復雜問題[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2]孫國明.鉆井事故處理與案例[M].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6.
[3]賈軍,李旭東,樊臘生,等.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項目WFSD-2孔鉆探施工技術[J].探礦工程,2012,(9):6~11.
[4]朱恒銀,朱永宜,張文生,等.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項目WFSD-3孔施工技術與體會[J].探礦工程,2012,(9):12~17.
[5]吳金生,賈軍,段玉剛,等.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項目鉆探事故預防與處理技術[J].探礦工程,2012,(9):49~52,65.
作者:張文生 張正 單位: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