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發展蠶桑產業探討范文

發展蠶桑產業探討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發展蠶桑產業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發展蠶桑產業探討

摘要:蠶桑產業是我國傳統優勢產業,在農業產業扶貧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為加快宿松縣蠶桑產業發展步伐和切實做大做強蠶桑產業,在分析宿松蠶桑產業生產現狀的基礎上,針對蠶桑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存在問題,提出宿松縣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思路和具體對策措施。

關鍵詞:蠶桑產業;生產現狀;對策

蠶桑產業曾經是宿松縣貧困山區的傳統優勢產業,栽桑養蠶歷史悠久,據宿松縣志記載可追溯到1200年前,是古老的農業產業之一。20世紀90年代,宿松縣委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發展蠶桑生產的扶持政策,山區群眾栽桑養蠶積極。近年來,由于產業結構調整、栽桑養蠶比較效益下降,大量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生產轉移等諸多因素影響,栽桑養蠶戶逐年減少,蠶桑產業發展一直處于萎縮狀態。筆者通過對宿松縣蠶桑產業的發展進行深入調研,并就當前山區蠶桑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出相應對策。

1宿松縣桑蠶業發展優勢

1.1農村經濟發展基礎較好

宿松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傍大別山余脈,南臨長江。全縣轄9鎮13鄉209個村(社區),總面積2394km2,總人口87.35萬。2017年全縣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60元,比2016年增長9.3%;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85元,比2016年增長8.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0元,比2016年增長9.1%。

1.2得天獨厚的條件

宿松資源豐富,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山區、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有耕地63300hm2、山場48700hm2、可養水面56000hm2。宿松區位優越,地處皖鄂贛三省結合部和400km皖江之首,承東啟西,連南貫北。對外交通便捷,105國道、滬蓉高速、合九鐵路以及63km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距合肥、武漢、南昌等中心城市均2個小時車程以內,在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宿松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特點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mm,山區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時數2023.7h,無霜期254d。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平均風速為3.1m/s。

2宿松縣桑蠶產業的發展歷史現狀

20世紀90年代,宿松縣把栽桑養蠶作為山區頭號產業重點培育。在縣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宿松縣陳漢鄉繅絲廠,建立了北浴、陳漢、柳坪、隘口4個山區規范化繭站,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蠶桑產業的發展,初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體系。經過近13年的快速發展,2004全縣從事栽桑養蠶農戶6700戶,發展桑園1400.1hm2,產鮮繭398t,優質繭率97.5%,產值近1000萬元。陳漢、柳坪、北浴、九姑等12個鄉(鎮)蠶農栽桑養蠶積極性高,蠶桑產業經濟效益明顯高于毛竹、茶葉等其他經濟作物,蠶桑產業在山區發展初具規模。近年來,在“東桑西移”的大背景下,由于栽桑養蠶比較效益下降,宿松縣將茶葉作為山區農村發展的主導產業扶持,加上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宿松蠶桑產業一直處于萎縮狀態,許多桑園被荒廢,現僅有零星桑園26.4hm2,僅十幾戶蠶農從事栽桑養蠶,蠶桑產業形式嚴峻。

3宿松縣桑蠶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和存在問題

雖然栽桑養蠶曾作為宿松縣十幾個山區、丘陵鄉鎮的主導產業發展,也有一定的產業規模,蠶農也在發展蠶桑生產過程中取得過良好的效益、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栽桑養蠶經驗,但總體上,蠶桑產業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青壯勞動力,由于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剩余多為老、弱、病、殘“部隊”,山區農村是典型的“空殼村“和“老幼村”,缺乏青壯勞動力從事蠶桑生產。蠶桑生產存在著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差、栽培模式簡單,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程度不高,整體效益低下等問題。

3.1桑園生產比較效益偏低

宿松縣桑園在發展過程中缺少統一規劃,陳漢、北浴等山區鄉鎮桑園較多,但由于是山區,桑園大部份栽種在山坡地頭,面積較小,零星分散,難以機械化作業,在勞動力緊缺的山區農村,桑園疏于管理;許多桑園沒有良好的排灌系統,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桑園土壤貧瘠,樹勢較弱,容易引起桑樹病蟲害的發生;部分桑園桑樹品種較差、樹齡老化,很難達到優質高產,導致蠶桑生產比較效益較低,嚴重影響群眾栽桑養蠶積極性。宿松縣在栽桑養蠶高峰期,優質桑園年養種30張/hm2,桑園管理、養蠶需要近100d的辛勤勞作,產值約6萬元/hm2,純收入更低,與茶葉、蔬菜等其他經濟作物比較,效益偏低。

3.2資金投入不足

蠶桑業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涉及種植業和養殖業,整個生產環節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和資金投入。發展蠶桑生產,要靠“政策扶持、科技支撐、資金投入”,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在資金投入有保障的前提下,各項技術措施才能落實到位,才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宿松縣為國家級貧困縣,財政資金有限,蠶桑業不是縣級的主導產業,在沒有上級資金的扶持下,縣級財政對蠶桑產業發展投入的扶持資金很少。產業發展的投入不足,導致基礎設施薄弱,桑園的灌溉溝渠等基礎設施不配套,蠶桑生產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低,機械化作業難以開展。

3.3勞動力缺乏在養蠶過程中,大齡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從事采桑、上桑、除沙等繁重的體力勞動,農村剩余的婦女、老人很難承擔,勞動力不足,制約了產業發展。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蠶桑生產還沒有在機械化、省力化上取得突破,制約了規模化發展。在市場層面,很難引起具有規模的社會經營主體參與蠶桑生產。在栽桑養蠶效益沒有大幅提升情況下,蠶桑產業難以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3.4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緩慢

蠶桑生產技術要求高,只有嚴格按照規范化、科學化種植、飼養,蠶農才能從生產中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宿松蠶桑生產發展至今,各種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等推廣應用緩慢,1996年后沒有專業技術人員從事蠶桑生產技術的推廣和指導工作,導致蠶桑生產在發展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①發展桑園沒有規劃,都是蠶農零星分散栽種,與其他作物沒有有效間隔,易引起病、蟲、藥害;②栽桑養蠶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程度低,承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弱;③缺乏專業培訓。宿松縣85%蠶農為自發性栽桑養蠶,沒有接受專業技術培訓,缺乏栽桑養蠶技術和經驗;④種植、飼養水平低。大部分蠶農文化水平低,科技意識不強,接受新品種、新技術慢,桑樹栽培不能按照高產優質桑園栽種,田間管理粗放,導致家蠶飼養水平低,蠶病發生頻繁,不能達到穩產高產,影響蠶農增產增效,嚴重打擊蠶農栽桑養蠶積極性。

3.5缺乏產業發展風險調控機制

宿松縣在蠶桑產業發展過程中,缺乏強有力的統一管理及指導性機構或組織,蠶繭市場混亂。在蠶繭市場價格較好時,大家一哄而上,外地絲廠及大量個體繭販不論繭質的好壞,互相搶購;當蠶繭行情不好時,又惡意壓低價格,很難實行優質優價,人為加大了產業風險,導致有實力的經營主體不愿意投資蠶桑產業。效益不穩,農民慢慢失去繼續從事蠶桑生產的信心。

3.6缺少桑蠶副產物的綜合開發利用

山區群眾觀念陳舊,對蠶桑副產物綜合利用意識淡薄,僅停留在“蠶—繭—絲”模式,對蠶桑副產物的利用還是停留在蠶沙做肥料、蠶蛹做飼料的初級使用方面,產業鏈得不到有效延伸,沒有開發蠶桑資源的潛在使用價值。一旦蠶桑行情不好,繭價下跌,不能有效從蠶桑副產業中減少損失,更談不上產業延伸向高質化循環經濟方向發展。

4對策和建議

4.1強化組織領導,優化發展環境

宿松種桑養蠶主要在山區,群眾思想陳舊,商品意思淡薄,要發展蠶桑產業,必須加強領導、強化管理。各級部門要充分認識蠶桑這一傳統優勢產業對于推進產業扶貧、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意義和作用,切實把蠶桑產業納入各級部門的工作內容,作為農業產業扶貧重點來抓,抓出實效。要夯實發展基礎,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優化產業發展環境,促進和推動蠶桑產業在宿松縣的快速健康發展。

4.2突出優勢,相對集中發展基地

宿松地形從北到南分別為山區、丘陵、平原,不同地區、不同海拔區域氣候有一定差異,因此應按比較優勢的原則,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相對集中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強化“一村一品”,形成不同特色。把現有零星、分散的桑園歸并成片,建設一批相對集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現代化桑園,實現規模化發展,摒棄區域分散,戶營規模過小狀況。

4.3加強技術引進,加大科技推廣力度

蠶桑產業的生命力在于科技含量,要提高科技在蠶桑生產過程中的貢獻率。一是要在全縣建立桑樹良種繁育推廣基地,引進優質、高產、抗病蟲害的桑樹新品種,逐步淘汰低產劣質桑樹,建立優質高產桑園。二是要積極引進優良蠶品種。選養優良蠶品種,是穩定蠶座、提高蠶繭品質的重要環節,優良品種具有較高的生產性能,即在同樣條件下,良種比一般品種產絲量多且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優良品種蠶絲品質好,經濟價值高,能提高單產和繭質,增加養蠶效益。三是加大引進技術推廣力度,要大力推廣小蠶集約化飼育、大蠶一日二回育技術。在養蠶集中的中心村建小蠶共育中心,小蠶由中心統一定種、飼育,節約勞動力。

4.4加強隊伍建設,確實做好技術服務

為提高農民種桑養蠶技術,保障種桑養蠶優質、高產、高效,要加強蠶桑科技隊伍建設,建立一支技術過硬的科技隊伍,充分發揮科技人員在蠶桑產業發展中的生力軍作用。一是建立健全科技服務網絡,合理配置技術人員,安排發展蠶桑產業的鄉(鎮),每個鄉(鎮)農技站抽出2~3名技術人員主抓種桑養蠶工作,做到鄉有技術人員、村有輔導員、組有示范戶;二是加強對現有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采取請進來和送出去的辦法,提高技術人員的理論水平和解決復雜技術問題的能力;三是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采取集中、統一技術標準的培訓辦法,加大對輔導員和農民的技術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和種桑養蠶的質量,實現蠶桑產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四是制定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外地有技術、有資金、有經驗的桑農到宿松縣承包土地種桑養蠶,帶動當地蠶桑產業的發展。

4.5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促進蠶桑產業發展研究

制定宿松縣蠶桑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拓寬資金渠道,加大對蠶桑產業的扶持力度。積極爭取省、市項目資金對蠶桑產業的扶持,縣級財政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資金中設置一定資金作為蠶桑產業發展專項發展資金;積極引導農民增加對桑園管理、蠶室蠶具、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資金投入,提高栽桑養蠶效益,提高農民栽桑養蠶積極性。吸引個體大戶、經營主體等投資蠶桑產業,建基地、建企業,示范帶動蠶桑產業的發展。

4.6加快蠶桑副產物的開發利用,提高蠶桑的經濟價值

深化加工,延伸蠶桑產業化鏈條。深化加工是提高蠶桑產業化效益的關鍵環節,特別是發展蠶桑業的邊緣產業、附帶產業,以增加蠶桑產業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適時生產繭品的后繼產品:在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上下功夫,努力形成初級產品、半成品、深加工產品和終端產品,形成多級配套生產格局。以增加蠶農收益為根本出發點,加快蠶桑附屬產品如桑葉、桑椹、桑白皮、蠶沙、蠶蛹等綜合利用技術的引進和開發,進一步挖掘蠶桑資源在保健、藥用、食品、造紙、飲料等領域的用途,培育蠶桑分支產業,增強和壯大蠶桑業的發展,增加產業效益。

參考文獻

[1]雷洋河.瀾滄縣蠶桑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云南農業科技,2010(s1):23-26.

[2]王林甫.桐鄉市蠶業生產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蠶桑通報,2014.1.

作者:廖偉 單位:宿松縣種植業管理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九免费视频 | 激情综合网婷婷 | 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午夜尤物 |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亚洲国内精品 | 小草影院免费观看电视剧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 |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囗交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久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在线网站 | 永久免费在线视频 | 丁香偷拍 | 尤物精品国产第一福利三区 | 色婷婷六月桃花综合影院 | 福利视频三区 | 日日人人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 男人天堂2014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2 | 亚洲夜色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久久 |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在线看剧免费网站 | 日本高清一二三区 | 国产综合视频在线 | 伊人色在线 | 福利一区视频 | 亚洲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四虎永久在线播放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 不卡国产视频 | 欧美综合第一页 |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 |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