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沙地水利改良與利用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防護林科技雜志》2015年第一期
1立地等級劃分與土地開發利用
根據立地條件劃分標準,進行立地等級劃分和經濟利用。在292hm2試驗區中,共選出立地條件比較好的土地41塊,面積合計為73hm2,占總土地面積的25%。這類土地具有比較高的生產力,是沙丘開發利用,取得經濟效益的主要資源。在這些土地中,1類土地為23塊,面積43.4hm2,占優質土地的59.5%,2類土地為13塊,面積21.5hm2,占29.5%,3類土地5塊,面積8.1hm2,占11.0%。其中1類地,栽培農作物,開墾苗圃地,栽培中草藥作物;2類土地,經過土壤改良,播種經濟作物或營造楊樹速生林和經濟林,3類土地也需經過土壤改良,營造楊樹和其他樹種防護林。沙丘的中上部為流動、半流動沙丘,營造針闊葉樹和灌木固沙林,或開墾灌木草場。沙丘的頂部,自然恢復,形成灌草群落。
2推平沙丘,改善沙地水分狀況
2.1推平沙丘的方法與效果為了擴大開發利用沙地土地面積,對1、2類沙丘進行平整,不僅增加土地利用面積,同時還可以改善沙地水分分配條件。沙地徑流雖然比較弱,但是,由于沙丘起伏不平,仍然存在著降水再分配的過程。沙丘的中上部對降水吸收較少,而下部分布比較多。選擇起伏比較小的沙地,使用帶推土鏟的鏈軌拖拉機推平沙面。在治理之前1—2年對周圍的沙丘進行固沙造林。另外,作業時間不要在4—5月春風期間進行。從2003年至2006年先后推平沙丘5塊,造田8hm2。其中,2004年推平治理的兩塊沙地,治理區1,土地利用面積1.9hm2,利用面積增加了30%,土地產出效率提高了1.2倍。治理區2,治理面積2.5hm2,土地利用面積增加了25%,土地產出效率提高了0.8倍。沙地推平以后,土壤含水率提高0.9%~1.3%,有利于植物的生長(見表3)。調查時間:2009年5—9月。
2.2沙丘推平以后的治理措施沙丘推平以后,有的地段露出心土,為了防止土壤發生風蝕,除了在平整土地的周邊營造固沙林外,在被推平土地內還需要營造防護林帶,同時采取播種綠肥牧草,施放草炭、黑土等改良土壤措施。
2.2.1播種綠肥牧草改良沙土播種沙打旺和草木樨等,不僅改良沙地土壤,同時還可以為發展養殖業,收獲牧草。牧草雖然適應性強,生長旺盛,但是由于出苗、保苗比較困難。因此,必須做到細致整地,播種以后保持土壤濕潤,如果在雨季播種,也要在雨前或雨后進行。幼苗階段植株比較弱,及時防除雜草。綠肥牧草改土效果顯著,4年生的沙打旺地比附近沒有種植的土地有機質含量提高了2.7倍,N、K也明顯提高,而全P變化不明顯(見表4)。
2.2.2施放草炭和黑土由于草炭質地細,有機質含量高,施放到流動或半流動風沙土,對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物理性質效果顯著。利用草炭改良土壤面積為5.0hm2,每0.1hm2施放2000kg草炭,不僅提高了有機質含量,而且改善土壤水分狀況,含水率提高0.5%。造林成活率與生長量提高20%和25%。
2.3推平土地的開發利用沙丘推平以后,由于部分地面露出底土,容易產生風蝕,土地立地質量屬于2、3類。開發利用方式,采取網格狀混林農業或混農林業經營為主。混林農業為,每隔30~50m營造單行或雙行喬木或灌木林帶,在林帶中間播種農作物。混農林業是營造速生林,行距8~10m,在行間,播種農作物。
3開發地下水與建設灌溉網絡
3.1地下水資源的分布阿爾鄉地區,平均降水量為450~470mm,地下水資源豐富,埋藏淺,便于開發。丘間低地地下水位距地面的距離,變動幅度為2.71~4.30m,平均3.50m。水質為重碳酸鹽—鈣鎂鈉型,適宜農業利用。
3.2地下水的開發與利用
3.2.1建設灌溉網絡為了改善沙地干燥不良特性,保障栽培作物的成活生長,在試驗區的平緩沙地,建設灌溉網絡。利用2寸鋼管,打深度為30~40m機井,共計布置22眼,平均每3.3hm2分布一眼井,出水量7t•h-1。
3.2.2利用風力提水開發風力資源,變害為利,也是沙地改良利用的重要途徑。為此,選擇高沙丘安裝風力提水機。風力提水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風能使風葉旋轉,帶動風力機空氣壓縮泵,產生壓縮氣體。用導管傳輸動力,將壓縮氣體輸送到水源(深井)中的氣壓自控揚水機中,進行揚水作業。風力提水機的出水量,由串聯風力機的多少來控制,串聯多,提水也多。出水量還受風速大小影響(見表5),而受風向的影響比較小。出水量隨著風速增加而顯著提高,風速為2.8m•s-1時,出水量為0.0095m3•min-1,而風速為6.7m•s-1時,出水量達0.029m3•min-1(引自遼寧省水科院觀測材料)。
4實施微潤灌溉與節水栽培技術
4.1微潤灌溉設施吸力式微潤灌水器既節約用水,又長期穩定供水。灌水器由供水管道,支管道和微管道組成。埋入地下30~40cm土層中,微管道的末端出水口處插入絲絨繩(導水芯),管道中的水緩慢滲出,滋潤附近土壤,使作物根棲層土壤保持濕潤。在藥材圃實驗田中,應用地下灌溉系統2.7hm2,通過10m3的蓄水池作為控制灌溉水源,平均造價在3000~4500元•hm-2。與無灌溉設施的藥材比較,有灌溉設施的藥材出苗率和生長量比較高、無旱死現象發生。地下灌溉系統經2年運行正常,比管灌節水2~3倍。保障栽培作物正常生長(引自遼寧水科院資料)。
4.2節水造林技術氣候干旱與沙地水分虧缺,一直是影響沙地造林成活率,遏制林分生長的主導性因子。因此,研究節水造林技術,成為固沙造林的關鍵措施。在節水造林中使用膜袋植樹法與覆膜植樹法,每株樹節約灌水一倍左右。選擇塑料膜袋,袋長30cm,寬25cm,裝入2kg草炭,然后注入2kg水,再將苗木放入袋內,結合深栽技術進行造林(引自水科院資料)。覆膜方法,是在膜袋法植樹或一般植樹法造林以后,在樹干基部周邊土壤上覆上塑料薄膜,半徑為0.5m,外高內低,便于雨水滲入。再在上面壓上一層沙土,防止被風吹走。膜袋植樹法,在膜袋內保持較高含水率,達40~50d,與一般方法造林比較造林成活率提高38%,覆膜植樹法造林成活率提高22%。
5引種栽培中草藥
5.1引種中草藥植物為了提高沙地開發利用的經濟效益,引種栽培中草藥作物,甘草、黃芪、牛蒡、黃芩、知母、防風、柴胡和苦參等。試驗的結果,甘草、黃芪、牛蒡、黃芩和苦參等生長均比較正常。知母遭受鼠害,防風、柴胡的保苗率比較低。從試驗栽培的品種中,選擇甘草進行擴大栽培。選擇3種土地類型。試驗地1,人工推平的沙地,立地質量為3類,面積2.0hm2;試驗地2,為平緩固定沙地,立地質量為2類,面積2.0hm2;試驗地3,為丘間低地,立地質量為1類,面積0.5hm2,于2005年5月播種。三種土地條件,以推平的沙地(立地質量3類)條件較差,部分露出底土,為了防止土地發生風蝕,在甘草播種帶間播種了沙打旺,按照2行甘草與2行沙打旺配植,行距0.6m。甘草當年出苗比較整齊,出苗率為80%~90%,第1年生長正常。從第2年夏季開始出現生長衰弱,第3年進一步衰弱。而第2、第1類土地條件,出苗與生長都比較正常。
5.2不同土壤條件試驗地甘草生長的比較甘草在水肥條件不同的土壤,生長差異明顯,平緩沙地和丘間低地(立地質量1、2類),土壤有機質和水分含量比較高,植株健壯,生長正常(見表6)。
6營造灌木草場發展畜牧業
6.1科學養殖彰武地區草原面積比較大,有利于發展畜牧業。科學養畜就要不斷選育良種,合理放牧,保護與改良草場。結合人工種草,實行輪牧,將草原的恢復與利用結合起來。科學養畜就是根據生草產量和飼料作物的生產量,計算牲畜的發展數量。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專家曾經在1980年赴澳大利亞考察。在參觀造紙廠時,只看到一些造林地,當要求參觀廠房時,廠方解釋說,造紙原料林才十幾年生,還不忙建廠房。由此可知,國外對發展原料生產是非常重視的。因此,牲畜增長與飼草飼料生產必須同步發展。試驗區在恢復灌草植被以后,開展養雞200多只,養羊300多只,開展沙地綜合利用,補充了水利治理的投入。在沙區發展畜牧業,養殖肉牛,養殖細毛羊,引進奶牛等,是適于沙區資源分布特點的。沙區發展養殖業,具備一定的條件。
6.2主要牧草與飼料灌木選擇適應性強,適口性比較好的飼料灌木和牧草,營造灌木草場,既適應沙地生態條件,又符合沙地利用方向。因此,在平緩沙地,播種沙打旺,苜蓿草,草木樨等優良牧草,在起伏沙丘栽培飼料灌木。幾種飼料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如下。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是豆科黃芪屬多年生牧草,從鄉土植物斜基黃芪選育。適應性強,抗干旱瘠薄,根系發達,呈叢狀生長,在沙丘中下部和丘間低地栽培。4月或6月播種,當年幼苗生長比較弱小,第2年以后,植株迅速生長,年高生長達1.0m左右,生長旺盛,1年內,可以割草2~3次。草木樨(Melilotusalbus),是豆科優良牧草。2年生牧草,產草量與適口性均較強,播種方法與沙打旺相似。苜蓿(Medicagosativa),也是豆科多年生牧草,適口性強,營養價值高,是最優良牧草。但是,水肥條件要求比較高,不適應在沙丘中上部栽培,適宜水肥條件較好的1、2類平緩沙地播種。錦雞兒和胡枝子,是豆科植物,既可固沙,又可作飼料。單株生物量比較大,但是,莖與枝所占比例較高。綜合比較,沙打旺的單株生物量雖然比較小,但葉與枝的比值較大,單位面積的株數也比較多,可食部分多。灌、草植物群落是沙地植被演替過程的重要階段。為此,進行人工栽培灌木,播種豆科牧草,提高植物覆蓋度,改善植物群落的組成,加速形成穩定的沙地灌草生態系統。
6.3人工草場與自然草場產量的比較人工種植的牧草質量好,產量也高。人工種植的牧草產量為自然恢復草場產量的2.3~3.0倍。
7結論與討論
7.1阿爾鄉沙丘中上部面積占75%,進行固沙造林,沙丘下部25%土地進行水利改良與利用,發揮較大經濟效益。
7.2章古臺治沙造林,是在建國初期,針對流動和半流動沙丘面積比較大,流動性比較強的特點,著重流沙的治理,側重發揮生態效益。而阿爾鄉沙地開發治理,是在連年出現干旱,沙地出現嚴重水分虧缺的背景下開展的,因此,著重地下水開發利用與節水技術研究。
7.3實施沙地水利改良與利用,改善沙地水分平衡。推平沙丘,沙地利用面積擴大25%~30%,提高土壤含水率0.9%~1.3%。
7.4開發地下水資源是沙地改良利用的關鍵技術,經過連年干旱以后,沙地土壤含水率顯著降低,在生長季節0~150cm土層僅為2.0%~3.0%,林木或農作物常常發生自然萎蔫。因此,進行補水是保障栽培作物成活與生長的關鍵。打機井,平均每3.3hm2分布一眼井,出水量7t•h-1,發展灌溉農業。
7.5由于沙地發生水分虧缺,節水灌溉與抗旱栽培技術具有重要意義。實施微潤灌溉,鋪設地下管網,比管道灌水,節水2~3倍。實行膜袋植樹與覆膜植樹法,節水1倍左右。
作者:焦樹仁李春龍王寶澤佟威單位: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遼寧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