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吉林農業雜志》2014年第十三期
1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法律制度還有待完善
生態環境損害,是以生態環境為“客體”的損害,即對生態環境“本身”的損害,而非傳統意義上以環境為“媒介”的人身損害、財產損害或精神損害。鑒于生態環境是一種公共產品,具有不可分性、非排他性和整體性,所以生態環境損害本質上是一種公共利益即公眾的“生態環境利益”的損害。我國目前已經建立的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主要是對因環境污染所造成的人身損害和直接財產損害的賠償,屬于傳統的民事損害賠償制度的范圍,注重對“個人”的有限賠償。缺乏對環境公益損害、間接財產損害和環境健康損害等“人類”、“后代人”的賠償。我國當前環境損害評估與賠償制度還不健全,缺乏清晰、明確的環境責任法律體系,使得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立案難、舉證難、判決難,極大地損害了公眾維權的積極性,與當前從嚴治理環境污染的需求不相適應。
走進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廊坊,我們應該更加突出保護生態環境,在已經啟動的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的基礎上,完善防護林建設、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清潔能源使用等領域合作機制;提升我市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路徑,打造幸福宜居廊坊。
2.1借鑒倫敦治污經驗,嚴格執行生態境保護法律法規1952年12月“倫敦煙霧事件”,一場毒霧奪走了超過1.2萬人的生命,在付出血的慘痛教訓后,英國政府認真治理環境,展開了一系列治理大氣污染的行動。1956年頒布的《清潔空氣法案》對煤煙等排放做了詳細具體的規定,后來又陸續頒布了《制堿等工廠法》、《污染防止法》、《汽車使用條例》等法律,英國治污大約用了10年時間。倫敦治霧霾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治污不僅需要制定完備立法、還需要嚴格地執法,同時還需要相關配套措施的完善。治污不僅僅是環保部門的責任,還需要市政府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的始終,并且科學地、前瞻性地制定各種城市發展、城市環境管理的方針政策。我市應對非法排污企業,違反國家產業政策的小造紙、小電鍍、小塑料等小企業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明確時限淘汰的污染項目進行嚴厲查處;重點治理破壞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大氣、森林等生態環境的刑事犯罪,強化執法監督,加強考核,嚴格問責,嚴肅查辦環境污染涉及的職務犯罪案件,讓非法排污付出更大代價,讓保護環境成為自覺行動。
2.2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環境污染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遇到的最大的“公地悲劇”,也最為難以解決和控制。由于治污需要成本,私人必定千方百計企圖把企業成本外部化,“公地”上的個人自由給全體帶來了災難!“公地悲劇”揭示了傳統民法所有權制度的缺陷。環境“公地”與每個個人健康、生活質量密切相關,需要社會公眾的普遍參與和監督,以此來限制產生外部費用的產品的生產,激勵有外部效益的公共產品的生產。政府應完善立法,設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環境公益訴訟是指個人、社會團體或者機關作為原告,為了保護公共環境利益,制止危害環境的行為,針對污染環境或者破壞生態的企業提起的訴訟。將原告起訴資格要件擴大到“與本案有直接或間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將行政機關制定的可能對環境造成損害的決定、命令等抽象行政行為納入環境公益訴訟范圍。規定非實質性利益環境損害的司法救濟制度,對公民視覺、精神感受等非實質性的環境合法權益予以保護。對公眾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可規定事先不繳納訴訟費用,敗訴時再按規定繳納很低訴訟費用,建立原告訴訟獎勵機制。環境公益訴訟的廣泛推行,對擴大公民、社團組織對環境公共事務的有效參與,推進環境決策的民主化進程意義十分重大。
2.3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廊坊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總量不足是我市循環經濟發展中較為薄弱的一環,但經濟發展方面也恰恰是循環經濟體系構建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我市經濟發展應以可持續發展觀和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在廊坊市現有的產業基礎上,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為重點,構建起以產業共生和物質循環為特征的生態產業循環經濟體系,通過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優化產業結構,來緩解自然資源供給壓力,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完善整個循環經濟系統的建設,推進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日本的生態環境保護特點是走循環經濟模式,從根本上解決廢物的循環利用問題。實施“最適量生產、最適量消費、最小量廢棄的循環經濟戰略”。日本非常重視運用各種途徑加強對循環經濟的宣傳,以提高國民關于實現零排放和低排放的環境意識。注重全民環保教育,把每年的十月定為“循環宣傳月”,引導市民正確購物和消費,防止過量包裝,培養中小學生參與構造良好環境和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積極態度。日本的生態環境保護模式為我市發展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2.4拓寬公眾參與環保通道,增強公眾參與力度在生態環境保護中,除了依賴行政管理與經濟調節外,人們越來越重視社區、村鎮、社團等公共組織的作用。社區、村鎮、社團組織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發揮了政府和企業難以發揮的功能。社區、村鎮、社團組織監督成本低,許多監督是一種“順便的”監督;由于很多環境問題關乎居民利益,社區、村鎮的監督積極性主動性也很強。因此,我市應完善環保公眾監督和參與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向社區生態公共地利用以及社區河道的保護中。在我國環境執法監督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力量,以公眾力量彌補環保部門執法監督中存在的缺陷,同時也以公眾參與對環保行政部門濫用行政權利的行為予以監督。設立環境獎勵制度,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與環境污染和破壞作斗爭的活動中。強化公眾環保聽證制度,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生態城市建設的第一項計劃就是普及及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打造“生態廊坊”最關鍵的就是提高市民的生態意識,通過圖書館、展覽、咨詢、報告等,使居民了解循環利用等有關生態知識。大力培育社區、社團環保志愿者,推動環保志愿者積極開展環?;顒樱I更多的人為建設美麗社區家園傾注熱情與精力。
作者:王小娟李鴻雁單位:北華航天工業學院文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