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麥紋枯病的發生與防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江西農業學報》2017年第7期
摘要:主要闡述了渦陽縣小麥紋枯病的發生情況及對小麥產量的影響,分析了發生與流行的主要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具體的防治措施,以期為有效減輕和控制渦陽縣小麥紋枯病的危害提供必要的借鑒。
關鍵詞:小麥紋枯病;發生原因;防治措施;安徽
渦陽渦陽縣是淮北地區的小麥主產區之一,是國家優質商品糧基地縣。2010年,渦陽縣小麥生產率先在全省實現千斤縣目標,2016年小麥產量達7623kg/hm2,大大提高了該縣小麥生產水平。但近年來,隨著小麥生產水平的提高及氣候變化的影響,渦陽縣小麥紋枯病的發生呈加重之勢,給該縣小麥生產帶來了一定影響。為了解小麥紋枯病發生原因,制定科學的防治措施,現就渦陽縣小麥紋枯病發生情況及防治對策進行探討如下。
1渦陽縣小麥紋枯病的發生及影響
據統計,2013要2016年小麥紋枯病發生面積逾28萬hm2,造成減產的面積達8.2萬hm2。其中,2015要2016年小麥紋枯病發生面積逾9.67萬hm2,造成減產的面積達3.20萬hm2,分別占渦陽縣小麥面積的82.9%堯27.4%。減產主要表現為3種形式:一是苗期病害造成小麥個體發育不良,成穗率降低;二是小麥抽穗后表現為白穗;三是小麥進入灌漿期后,由于紋枯病危害,造成莖稈嚴重受損,導致小麥早衰較快,使灌漿速度慢堯灌漿時間縮短,小麥千粒重大大降低,最終導致產量大幅下降。
2小麥紋枯病發生與流行的主要原因
2.1溫堯濕度是小麥紋枯病發生的主要因素
小麥紋枯病菌的生長堯發育和繁殖都需要一定的土壤溫堯濕度[1-2]。越冬前和返青拔節期溫堯濕度越高,小麥紋枯病發生危害越重。據調查,冬堯春季溫暖多雨是誘導小麥紋枯病發生的主要因素。
2.2小麥品種的抗病性不同,危害程度差異很大
據調查,安農0711堯周麥27堯百農207堯濟麥22堯周元9369等品種由于其耐病性較差,紋枯病危害較重;而煙農19堯渦麥9堯渦麥99堯良星99等品種因其耐病性相對較強,紋枯病危害較輕。因此,因地制宜選種耐病性品種,對減輕紋枯病危害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2.3栽培堯管理條件不同,發病程度的差異也很大
淤氮肥用量偏高堯磷鉀肥配比不合理[3]。施用有機肥或有機肥施用比例高的田塊,以及實施秸稈還田的麥田,病害輕。氮肥用量增加,病害的發生與危害程度也隨之增高。而增施磷堯鉀肥,特別是鉀肥可以增強植株免疫力,降低發病程度[4]。于早播加重病害。播期愈早,冬前有效積溫愈高,植株群體加大,田間環境條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長與侵染,發病加重。生產實踐證明,渦陽縣馬店王莊村種植的周麥22小麥適期播種(10月15日)和適期晚播(10月20日)的病情指數分別比早播區(10月5日)降低33.7豫和81.2豫。受農民外出務工的影響,小麥播種期提早,是一些地區小麥紋枯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盂播種量過大,小麥群體密度過高,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差,濕度大,有利于病菌滋生與繁殖以及病害的發生與蔓延。榆管理不及時堯不到位,缺乏防病意識[5]。小麥紋枯病起初發病部位在小麥根部的葉鞘上,隱蔽性較強,農民對此認識不足,加之部分農民的防病意識差,小麥紋枯病發生時,不能被及時發現及科學防治,致使危害日益加重,等到發現可能造成大幅減產時,再進行防治已為時已晚。
3防治措施
一是加強對小麥紋枯病的危害堯科學防治宣傳和技術培訓,增強農民對小麥紋枯病的認識,提高防治意識和科學防治水平[6]。做到早發現堯早防治,可大大降低小麥紋枯病給小麥生產所帶來的損失。二是加強農業生態防治。選擇抗病耐病品種,如選用煙農19堯晥麥38堯泛麥5號堯良星66等耐病性相對較強的品種。做到適期播種或適期晚播,增施有機肥,如推廣秸稈還田和均衡施用氮堯磷堯鉀肥。對小麥紋枯病發生較重的地塊,只要不影響小麥產量,應當盡可能推遲播種。三是加強藥劑防治。在藥劑防治上,采用種子處理和苗期(冬前堯返青)噴藥防治相結合的方式進行[7-9]。通過種子處理,可使小麥根圍病原菌群體數量明顯下降,壓低冬前發病基數,從而控制春季危害程度。對歷年的老病田堯重病田堯低洼田或豐產田,在種子處理的基礎上,還必須輔以噴藥防治,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病害,挽回產量損失。種子處理時,要嚴格按照控制劑量,不可盲目加大劑量,以免造成藥害,致使小麥晚出苗。苗期進行噴藥防治時要抓住2個關鍵時期:淤越冬期,特別是冬前氣溫較高,田間濕度較大的情況下,紋枯病發病早病株率較高時;于3月上中旬,在小麥封壟前。
4參考文獻
[1]司曉丹.小麥紋枯病的發生與防治[J].種業導刊,2013(4):24.
[2]王裕中.小麥紋枯病的發生與防治[J].植保技術與推廣,2001(8):39-41.
[3]李耀武,李煥應,張邦寨,方立榮.小麥紋枯病的發生及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08(23):156.
[4]陸凱.小麥紋枯病的發生因素及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7):97.
[5]閆光升,屈改枝,焦松峰,等.小麥紋枯病的發生條件及防治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3(2):27-28.
[6]韓玉芹.河北省吳橋縣小麥紋枯病發生趨重原因及綜合治理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2(23):58.
[7]汪洪.埇橋區小麥紋枯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對策[J].農技服務,2010(4):477.
[8]戚從清.2010年渦陽縣小麥倒伏原因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0(17):95-96.
[9]黃敏,李學春,王飛兵.沭陽縣小麥紋枯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治技術及對策建議[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2):122-123.
作者:戚從清 單位:安徽省渦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