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藥劑對玫瑰白粉虱成蟲的防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林業實用技術雜志》2014年第七期
1試驗方法
1.1試驗地概況試驗地:位于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苦水鄉上新溝村的甘肅茂林玫瑰產業公司基地內,土壤肥力中等,土質為粘土,管理一般。樹勢中等,樹齡6年生。害蟲發生程度嚴重,并且分布均勻,無噴試驗藥劑的歷史。氣象資料:8月10日施藥當天,晴,日平均氣溫26℃,最高氣溫30℃,最低氣溫17℃,調查期間無降雨。
1.2試驗設計與處理試驗以清水為對照,共設6個處理,每種重復3次,每個重復3株樹,共63株數,完全隨機區組排列。試驗處理及編號如下:Ⅰ,21%噻蟲嗪懸浮劑0.17%溶液、Ⅱ,2%阿維菌素乳油0.17%藥液、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0.17%藥液、Ⅳ,2%阿維菌素乳油0.17%藥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0.17%藥液1∶1混合液、Ⅴ,21%噻蟲嗪懸浮劑0.03%溶液;、Ⅵ,21%噻蟲嗪懸浮劑0.02%溶液、CK清水對照。因株行距比較大(2m×3m),故未用防蟲網隔離[3]。藥劑噴霧處理:將各藥劑按設計的濃度配好后,均勻噴霧樹冠,以枝葉正反面完全淋濕為準,每棵樹用藥2L。在施藥時,每換一種藥劑處理,都要認真清洗噴霧器3次或3次以上,以防相互影響,噴藥時間宜在早晨9∶00左右進行(此時白粉虱遷飛能力很差),在施藥后1、3、6、10d調查蟲害發生數量。
1.3蟲口調查與計數白粉虱活動性強,不易直接計數,故本試驗利用白粉虱具有趨黃性的生物學特性,采用黃色粘蟲板粗略統計蟲口基數[4]。具體方法是:緊挨玫瑰樹固定一根與樹體差不多高的竹竿,在竹竿上標記上下兩點(即每棵樹2片粘蟲板),每次調查前一天8∶00將黃色粘蟲板懸掛于竹竿標記部位,然后次日8∶00取下黃板統計其上誘集的白粉虱蟲口數(即統計24h內黃板上誘集的蟲數),每次調查均用新的黃板。最后用常規統計方法計算白粉虱成蟲死亡率和防效,并對防效進行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法對調查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藥劑的防治效果施藥后1~10d,各藥劑處理的結果分別為68.60%、47.34%、49.85%和53.14%,均顯著優于對照,其中防效最好的藥劑為21%噻蟲嗪懸浮劑0.10%藥液,最差的藥劑為2%阿維菌素乳油0.10%藥液,且差異顯著。單獨使用2%阿維菌素乳油和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的藥效均小于二者混合使用的防效,呈顯著差異。2%阿維菌素乳油和10%吡蟲啉及混合液在施藥后3~6d的蟲口數量降為最低,防效最高,但是21%噻蟲嗪懸浮劑持效期教長,10d時藥效仍處于高值(見表1)。
2.2不同濃度21%噻蟲嗪對白粉虱的防治效果對于防效最好21%噻蟲嗪懸浮劑進行不同濃度的使用試驗,結果表明:0.10%溶液的防效最好,與0.03%溶液和0.02%溶液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且呈現出藥劑濃度越高防效越低的趨勢(見表2)。
3小論
(1)通過不同藥劑對白粉虱防治試驗,結果表明:21%噻蟲嗪懸浮劑0.10%溶液是防治苦水玫瑰白粉虱的首選藥劑,其防效最好,平均為78.37%,在噴藥后3d后達最高防效,且持效期長,可達10d以上,這與劉慧蓮的試驗結果一致[5];混合使用2%阿維菌素乳油和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的防效優于其二者單獨使用的防效,藥后3~6d可達到最高防效,以后隨著施藥時間的延長,防效降低,持效期顯著低于21%噻蟲嗪懸浮劑。(2)本試驗主要針對苦水玫瑰上白粉虱成蟲為研究對象進行了防治試驗,而對于若蟲和卵的防治方法以及該藥劑在苦水玫瑰上的殘留和對天敵的影響作用,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作者:李登飛徐瓊徐秉良牛元車航宇單位:蘭州市農業科技研究推廣中心農業大學草業學院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