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圖書館發展與資源建設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業網絡信息雜志》2015年第二期
1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化圖書館同時存在
紙制文獻與電子文獻及數字化資料在內容上雖有相互覆蓋的部分,但于收藏利用并不矛盾;傳統人工服務方式與網絡實時服務方式并不沖突;社會公益性質與產業化道路并不相悖。因此,傳統圖書館在本世紀仍保持一定的規模和數量。同時,新型圖書館將會不斷出現。而更多的圖書館將采取傳統圖書館與新型圖書館相結合的形態而存在。傳統圖書館將作為信息交流的物理空間和有形資產而存在。數字圖書館則作為信息傳輸與交流的無形環境而存在。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將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共同作為信息化社會的組成部分,作為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基地,知識信息交流中心,終身教青的第二課堂和文化的標志與象征而繼續存在。
2實體館藏資源與虛擬館藏資源互為補充
媒體的多元化發展,讀者閱讀的多元化傾向,使越來越多的圖書館既收藏紙型文獻,也收藏電子文獻、光盤數據庫等其他載體形態的文獻。互聯網的發展使虛擬館藏成為館藏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館藏資源按性質劃分為兩部分,虛擬館藏和實體館藏。虛擬館藏指網絡數字資源,具有共享性和隨機動態性。實體館藏指圖書館自己收藏的可直接為讀者服務的實體文獻資源,具有專有性,主要包括紙型文獻、電子出版物及其他非書資料。某種意義上,實體館藏與虛擬館藏是相對而言的。實體館藏經數字化處理便成為網絡虛擬資源的一部分;虛擬館藏經還原、下載便轉換為實體館藏。按資源的載體形態又可將館藏資源劃分為印刷型文獻、電子出版物和數字信息資源三部分。
印刷型文獻是信息資源的基礎。紙質印刷型文獻是不會過時的。目前的出版物仍以圖書期刊為主。非紙型出版物及網絡信息主要來自于紙型文獻。人們閱讀習慣的傾向性不容忽略,人們已經習慣于閱讀紙型文獻。紙質文獻具有原始記錄性。古今中外,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主要都儲存于紙型文獻。我們發展中國家網絡的普及尚需一個過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印刷型文獻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載體。所以,紙型文獻建設還是要重視的。
電子出版物是信息資源的補充。電子出版物是20世紀后半葉出現的。它體積小,存儲量大,能高密度儲存圖書,節約空間并補充館藏。它可有效保護特藏文獻,有利于特藏文獻對更多用戶的開放。由于價格低廉,它還可以節約經費。電子出版物的諸多優點,使它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接受,發展有越來越快之勢。
數字信息資源是信息資源的未來和發展方向。數字信息的傳播能超越時空限制,知識密度高,便于檢索,資源優勢明顯。目前,全世界每年生產的信息總量在千兆以上,其中90%以上是利用數字形式存儲的。
數字圖書館可實現信息資源有效的共事和利用,將極大促進經濟增長和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對發展中國家提高綜合國力意義深遠。藏書建設、文獻資源建設、信息資源建設,是圖書館發展過程中文獻建設的幾個代表性階段,顯示了不同時期圖書館工作對象的變化,直接體現著新技術對資源結構的決定性影響。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紙型文獻所占比重將不斷減小,電子文獻的采購數量將日趨增加。同時,網絡使各成員館連接為一個數字圖書館,將最終實現全球范圍的資源共享。
3結束語
21世紀,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知識經濟、信息技術革命及社會生活甚至政治格局的變化都將對圖書館事業產生巨大影響。知識經濟甚至將取代工業經濟成為社會存在的基礎。在這一社會環境下,人的智力資源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圖書館作為保存人類智力資源寶庫的作用將更加重要。誠然,圖書館在發展過程中還會遇到諸如數據庫標準化,網速和交換瓶頸,知識產權保護,網絡安全等新問題。但隨著網絡技術的成熟和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這些問題都將一一解決。圖書館人堅信,挑戰即是機遇。21世紀的圖書館將在深刻的變革中以自身的努力獲得生存和發展。
作者:高芳單位:天津市委黨校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