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漁業發展新形式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促進水產品深加工的縱深型發展,推動產品出口
我國水產加工業迅猛發展,水產品加工、加工企業發展、加工產品的種類和產量、加工技術及裝備建設發展等成效顯著,水產加工品的質量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包括漁業制冷、海洋保健品、冷凍制品、魚糜、罐頭、熟食品、干制品、腌熏品、魚粉、藻類食品、休閑食品和海洋藥物等系列加工產品的體系己經形成,是推動我國漁業生產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是漁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我國水產品加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然而,我國水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水產品加工比例、水產品的精深加工水平與世界相比,差距還十分明顯。據FAO統計,世界水產品鮮銷比例占總產量不足25%,75%左右是經過加工后銷售的,而目前我國水產品加工比例很低,僅占總產量的30%左右,其中淡水水產品的加工比例更低,加工比例不足5%,鮮銷比例超過95%,嚴重制約了我國漁業的生產發展。另外,水產品加工企業加工設備簡單、自動化程度低、精深加工層次低、高附加值產品少、綜合利用率低的問題也顯著存在。在水產品加工過程產生的副產物的價值未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大多用來生產飼料魚粉。
廣東是水產大省,水產品出口量居全國第二,是沿海漁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海南省近幾年重視水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進了水產品加工出口業持續大幅度增長。結合廣東、海南等沿海地區的情況,促進水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對增加漁民收入和提高水產品加工企業效益具有重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意義。為發展水產品加工出口,應在以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政府出臺優惠扶持政策,扶持加工企業的發展,積極招商引資,不斷擴大水產品加工出口能力;第二,抓好水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制定嚴格并行之有效的質量體系和標準,同時,加強加工企業和養殖企業的質量安全意識的培訓和引導,提高水產加工產品的質量;第三,積極推動、引導和組織加工企業成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開展行業自律和應對國際市場反傾銷;第四,打造漁業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提高產業化水平。
2環南海地區漁業發展新模式
2.1建立南海深水網箱養殖基地深海網箱相較于傳統的捕撈方式更安全,經濟效益好。提倡深海網箱養殖,能夠實現快速養殖、綠色養殖。對于環南海地區的漁民,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政策引導,轉變傳統漁民生產方式,由捕轉養,帶動他們再就業。依靠南海良好的溫度條件和水質條件大力發展生態型水產養殖業,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養殖方式。建立漁業科研示范基地,推進“科研項目+漁業生產”的合作方式,加快建立新品種繁育實現科學養殖示范基地,也為未來三沙漁業資源養殖和環境保護打下基礎,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維護國家海洋主權有重要意義。
2.2南海漁船捕撈新模式南海外海海域蘊藏極為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漁業資源潛在量有幾百萬噸。目前,我國海洋捕撈產量中多屬近海捕撈,外海遠洋捕撈所占比重較少,且多采取消極開發和單一利用模式。拓展外海遠洋捕撈,才能減輕近海漁業資源壓力,維護漁業生態環境,確保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快發展南海漁業,是實現南海綠色崛起的應有之義,也是捍衛國家南海主權和服務國家南海戰略的必然要求。
2.2.1培植龍頭企業,打造遠海船隊。實施集團發展戰略,通過政策的激勵及扶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以資產為紐帶,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限,通過兼并、聯合、重組、控股、買斷等方式,組建大型漁業企業集團,打造海洋與漁業領域的“航空母艦”,重點發展遠海漁業龍頭企業,形成遠海捕撈的旗艦,帶動沿海市縣漁船向遠海開發,推動海洋漁業盡快上規模、上層次,實現遠洋捕撈產業化。從中央到地方給予政策性的傾斜,通過柴油補貼、南沙捕魚特許等,組織大型漁船常年赴南沙作業,并根據捕撈作業方式,進行編隊,成立漁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海洋經濟,耕海護疆。
2.2.2開發南海,推廣“大型船隊+捕撈補給船隊”的作業模式。開發南海外海漁場以漁港建設、南沙補給與捕撈船隊組建為切入點,打造5~6個補給功能、旅游功能齊全,產業鏈完整的漁港經濟區,推動遠洋漁業向產業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并向海洋產業延伸,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奠定基礎。根據外海遠洋捕撈的需要,建立“大型船隊+外海專業補給船隊”的作業模式,為大型船隊和散戶漁船提供油料、淡水、生產生活必需品補給以及收集、運銷捕撈水產品等服務,打造“海上移動補給平臺”,解決了漁船的后顧之患。這種作業模式有助于提高水產品的經濟效益,同時提高漁民“造大船、闖深海、捕大魚”的積極性。
2.3實施人才戰略,培養新型職業漁民海洋漁業的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科技,海洋漁業產業化是現代漁業經營方式,實現產業化經營的關鍵在于新型職業漁民的培養。第一,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漁民參與”的原則,健全政策激勵和扶持體系,將一批先進實用的養殖,捕撈和加工技術直接傳輸給漁民、漁戶,使科技成果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推廣和運用。第二,結合實際,從漁民所從事的行業領域、勞動時間、生產經營規模、素質能力等方面進行探索認定,并作為培育和扶持的依據。加大對漁業科技資金的投入,建設圍繞漁民捕撈、養殖技術培訓,實施漁民綠色證書工程及漁業實用技術人才培訓工程。拓寬培養渠道,開展多形式、經常性的職業教育培訓,完善職業培訓體系和綠色證書制度,健全農業技能持證上崗制度。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擴大“陽光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規模,廣泛開展養殖大戶、家庭漁場經營者和合作社帶頭人等培訓,同時給予政策扶持,吸引和支持高素質人才共同發展海洋漁業。
作者:潘興蕾于文明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