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水生態文明城區建設的評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水資源體系
研究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2020萬m3,現狀年當地地表水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為37.8%,淺層地下水開采率為20.7%,地下水開采程度較低,不存在超采現象;非常規水供水量占總供水量的比例為3.9%;現狀年研究區總用水量為21544萬m3,小于年度用水24465萬m3的控制指標;現狀年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為19.96m3,小于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21.15m3的用水效率控制指標;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7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47萬hm2,節水灌溉面積1.48萬hm2,節水灌溉率為42.6%,大于農業節水灌溉率39.2%的控制指標。研究區有5家供水公司,現狀供水管網完備,城市供水保證率達95%,供水管網漏失率為1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100%。研究區集中供水飲用水水源地有蒲城水庫、東郊水庫、秦臺水庫、西海水庫、南海水庫、龍庭水庫以及江南水庫。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且研究區對飲用水水源地劃定了保護區,采取了相應完備的措施對水源地進行了保護。
1.2水生態體系
研究區河流總長度為685km,水域面積(包括河流、湖泊、濕地等)為60km2,水面面積率為5.8%。水域水量為7192萬m3,所有水域常年保持生態水量,且80%以上的水體清澈、無雜物。研究區涉及19個二級水功能區,其中達標的水功能區有12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63.2%。主要水系兩岸的綠化覆蓋率達95%。河道、水庫堤岸防護林,堤頂部分主要以喬木為主,起到防風固堤的作用。堤坡種植耐鹽灌木和草本植物,起到減緩徑流、固定堤岸的作用。岸邊主要栽植能防浪護岸的耐水和耐堿植物。在新城建設和老城改造的各項工作中,濱州市強力推動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在“四環五?!彼鷳B工程建設中,狠抓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以及監督檢查。研究區內水土流失總面積為218km2,現狀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7km2,治理率85.8%,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實施率和驗收率分別為95%、100%、100%。
1.3水景觀體系
研究區生態水系長度為154km,截至現狀年,對四環河、新立河、秦臺河、濱南支溝、潮河等采取清淤、護坡、綠化等進行生態治理,治理長度109km,生態水系治理率達到71%。在對生態水系進行治理的同時,研究大力開展水利風景區建設,著力在中心城區打造“四環五海、生態濱州”品牌。截至現狀年,研究區有4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3處省級水利風景區。在景觀建設方面,把“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理念貫穿始終,把生態修復、環境治理、水源保護放在首位,景區建設中把工程建設、綠化修復、水資源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水資源得到了有效涵養和恢復;其次是景區建設中體現親水、近水、愛水的人文理念,突出人性化設計,充分考慮親水平臺、曲橋、橋亭、兒童樂園、垂釣園等親水景觀和安全防護措施的建設,最大限度地讓人接近水、親近水、感受水;充分發揮景區所蘊含的人文、歷史、水文等元素,把黃河文化和大禹文化充分結合,打造特色自然、人文景觀,并于2009年建成了濱州水文化館,建設開創了全國地級市水文化建設的先河,為提供綠色、文明、和諧的水生態環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4水工程體系
研究區有水閘6座,機配井630眼,取水泵站69處,蓄水工程數量19處,引水工程9處。90%以上的工程均能達到設計標準和供水標準,且水利工程設施和運行狀況完好。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1994),研究區中心城區的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其他為20年一遇,排澇標準為5年一遇。研究區內主要排澇河道有西沙河、新立河、秦臺河、朝陽河、勝利河等,均能基本達到相應的防洪排澇標準。研究區在水利工程設計和建設中充分考慮景觀內容,注重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和突出建筑藝術效果,實現建設一處水利工程,打造一處靚麗景觀。
1.5水管理體系
研究區內已建成機構健全、體制完善、職責明確的水管理體系,每個單位都有完備的管理制度和明確的人員分工,經費充足。水利法制體系建設相對完備,《濱州市水土保持管理辦法》、《濱州市水資源管理暫行辦法》等多項地方性法規的頒布,對促進研究區抗旱防汛、水利工程建設、水資源管理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研究區十分注重水利規劃編制工作,自2000年以來,先后經政府批準的規劃有《濱州市海河流域防洪規劃》、《“六河水變清”實施規劃(2001—2015)》、《四環五海綠地規劃方案》、《三河湖水利生態綜合開發規劃》、《山東濱州黃河風情景區景觀概念性規劃》、《濱州市“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濱州市城市防汛應急預案》、《濱州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二五”規劃》、《濱州市現代水網建設規劃》等。近年來,濱州市加快水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在中心城區打造“四環五海、生態濱州”品牌。自實施以來,“四環五海”、城區河道和72湖中的大部分與外環河相連,形成了“以路為軸、以水為脈、以林為帶、以海為景、水綠結合、人水和諧、城水共融”的城市發展格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高于39.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23.5m2。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了城市健康快速發展,也為公眾提供了零距離親水、賞水和休閑娛樂的場所,使公眾享受到天藍、水清、地綠、景美的濱州。
1.6綜合評價
研究區嚴格落實《山東省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實施區域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水管理體系完善,水源保障程度和用水效率較高,水生態環境較好,動植物資源豐富。近3年城市建成區內未發生重大、特大洪澇災害、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破壞事故,無重大違反水相關法律法規的案件。根據《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標準》,研究區基本達到了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要求。
2存在的問題
通過前面的分析,濱州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1)非常規水利用率有待提高。現狀年研究區非常規水可利用量為5861.63萬m3,但利用量僅為839萬m3。研究區人均水資源量為187m3,約為山東省人均水資源量的3/5,屬于世界人均水資源量小于500m3嚴重缺水地區,大力開展非常規水資源的利用是有效解決當地水資源不足的一條重要途徑。如再生水可以回用于工業用水、農田灌溉、雜用水等;微咸水可以用于居民生活洗滌、沖廁、洗車、空調及冷卻用水等,可替代生活用自來水,還可利用微咸水噴灑道路、消防用水、游泳池、噴水池用水、澆灌城市草坪綠地、補充湖塘水體養魚用水等;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的綠地澆灌、路面噴灑、景觀補水等,還可以通過適當處理后進行地下水回灌以補充地下水等。
2)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需繼續加強。長期以來,公路、房屋、采礦、開辦工廠等人類開發建設活動,缺少“以防為主”的思路,普遍存在“先開發、后治理”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開發建設項目生產建設過程中水土流失的發生。截至現狀年,研究區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7km2,水土流失治理率為85.8%,目前仍有31km2的水土流失面積需要進行規劃治理。
3)生態水系治理有待進一步完善。從2002年以來研究區對新立河、秦臺河、朝陽河等河道進行了生態水系治理,采用清淤疏浚、邊坡護砌、兩岸綠化美化、雨污分流、引水補源等水生態治理措施,極大地改善了水系生態面貌和生態環境,部分水系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截止到現狀年生態水系治理率已達到71%,但是還有一些河道如西沙河等還未進行生態水系治理。
4)加強媒體對水生態文明的宣傳。近年來,研究區著力在中心城區打造“四環五海、生態濱州”品牌?!俺浞掷秒娨?、報紙等媒體,進行了大規模的宣傳,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但在節水宣傳方面還有一些欠缺,如缺少節水宣傳專欄、城區內沒有節水宣傳標語、學校未開設節水課程等,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3結語
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是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大力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水利基礎支撐和生態安全保障。通過對濱州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現狀的評價,發現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的不足,為加快濱州市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依據,為濱州市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提供基礎。
作者:劉海嬌黃繼文仕玉治單位: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