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麥葉枯病的發生特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農業信息雜志》2014年第六期
1影響小麥葉枯病發生流行的主要因子
1.1抗病性據不同品種抗病性調查,目前生產上推廣利用的品種對小麥葉枯病均沒有明顯抗性。品種之間抗性表現差異不大。品種整體抗病性差,利于病菌擴展。據2013年調查全縣種植的14個主要品種均感葉枯病,中抗的有泛麥5號、矮抗58、其中以西農509感病最重。
1.2氣象因子經過實際的調查發現,影響小麥葉枯病發生和傳播的重要因素是大氣氣溫和田間濕度。種植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因素的是當年4月中下旬溫、濕度是否適宜。經過多年的田間調查具體的觀察了很多的小麥品種,結果表明:種植環境中的春季日平均氣溫達15℃以上時隔不久,如果出現連陰雨,種植的農作物會很快的葉枯病癥狀。小麥葉枯病的流行氣候環境是潮濕多雨。
1.3栽培條件在栽培管理措施中,以播期、播量、品種的冬春性、施肥量對葉枯病的發生影響較大。10月中旬播種小麥葉枯病發病早,而且嚴重。播量過大,造成小麥基本苗多,群體大植株稠密,田間潮濕郁蔽,特別有利于葉枯病發生。氮肥用量過多,追肥過晚,麥苗旺長,常導致倒伏,加重病害。
1.4蚜蟲小麥生長后期,蚜蟲危害十分嚴重,如果防治失時,常年造成損失30%左右。在研究小麥葉枯病的同時,發現蚜蟲危害造成傷口,有利于弱寄生性的葉枯病侵入和擴展,使葉枯病加重發生。
1.5其它因素小麥生產過程中返青時,如果遇上凍害、旱害、澇害等原因,這時如果出現生活力衰弱的麥株,非常容易發生感染。還有如果田間耕作粗放,播種過深,田間雜草多,地下害蟲危害根部損傷、防治不及時、收割方式等也有利于葉枯病的發生。
2防治對策
2.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小麥葉枯病害已成為我縣小麥生產上的常發病害,對小麥后期灌漿影響很大,廣大農民對此類病害為害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了解防治時期和用藥。因此,農業部門要加強技術宣傳培訓,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
2.2農業防治一是選用抗病和耐病品種,從不同小麥品種田間的抗性差異看,豫麥70-36、鄭麥366、眾麥1號、矮抗58、衡觀35、泛麥5號等品種對葉枯病具有較好的抗性,在選擇抗性品種的基礎上,要注意品種搭配。二是合理施肥,控制小麥旺長。在發病初期早施速效氮肥、磷肥等,促進病苗生長,可減輕病害。三是適期晚播,合理播種量,實行寬窄行種植,培植豐產防病的小麥群體結構。經多年實踐表明:粉銹寧、烯唑醇、戊唑醇等殺菌劑對小麥葉枯病有很好的防效。施藥兩次防效優于施藥一次的防效,適期施藥優于過早過晚施藥,與吡蟲啉、氯氟氰菊酯等殺蟲劑混用,既治蟲、又防病,是控制葉枯病發生流行的一項有效措施。根據葉枯病流行特點,應在小麥抽穗期至揚花期當葉片上出現零星病斑、病葉率達lO%左右時,進行第一次施藥。可與防治赤霉病、吸漿蟲、麥蚜結合施藥。小麥生長后期,如遇害到多雨,氣溫偏低的氣候條件或穗蚜發生較重時,進行第二次施藥。殺菌劑與殺蟲劑混合施藥,加入植物生長調節劑,防干熱風、防早衰。是一項一噴三防的技術措施。
作者:劉玉霞單位:河南省泌陽縣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