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我國目前家庭教育的誤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隨著近年多起熊孩子事件在網上引起的廣泛討論,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又再次被推上輿論熱點,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家庭教育觀念的誤區以及筆者個人的家庭教育觀點。
關鍵詞:家庭教育;特殊性;獨一無二;極端化
一、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1)雖然家庭教育屬于個人行為,單卻標有明顯的社會屬性。家庭教育的思維、理念不僅受當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對象———孩子更是具有“社會人”屬性,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更好的融入社會,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2)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主流價值觀產生變化的同時,我們的教育理念亦隨之變化,所以家庭教育理念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家長也需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這也是為什么家庭教育理論總是在不斷被“印證”—“推翻”中循環。(3)每個家庭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每一種教育也不是適用所有的孩子和家庭,在共性中更加注重個性的區別。
二、我國目前家庭教育觀念存在的誤區
個人認為目前家庭教育的理念指導下的教育手段極端化現象比較嚴重。比如有些家長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只要孩子挨了批評先揍一頓再說,“肯定是你犯了錯老師才會批評你”,這句話本身并沒有太大問題,但是無論是不是孩子的錯,總要問清楚犯錯誤的前因后果,值不值得打,因為有些錯誤可能是誤會或者孩子是無心的,嚴重的涉及原則問題的錯誤可以以適當的方式體罰,但是就算是體罰你也要讓孩子明白他錯在哪里,為什么挨打,不問青紅皂白一頓揍,只會讓孩子產生抗拒和逆反心理,并且逐漸拉遠與家長的心理距離,直到他什么也不愿意和你說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說的體罰并不是只有“打”這一種方式,比如罰站、勞動等手段都可以運用,以不對孩子造成嚴重身體傷害為前提,越過了這條底線就不叫體罰叫虐待了。但是另一個極端就是奉行“解放天性”的家長,一知半解錯誤的全盤接受“西化”教育理念,走入了另一個極端。且不說中西方主流價值觀的不同,西方教育理念是否完全適合中國社會的問題,就“解放天性”本身很多家長也存在著誤解,將之完全等同于不約束孩子,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以“孩子天性”來為孩子的任何錯誤解釋,比如任由孩子公眾場合吵鬧不加以約束,孩子想怎么做怎么做,想要什么給什么,在學習中任由其發展,結果導致很多“熊孩子”行為,討人厭而不自知。孩子并沒有是非觀,需要家長規范和培養其正確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行不違道,私不害公”,在個人素質修養以及性格形成框架內給予孩子充分尊重和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別給孩子“自由過了火”!所以任何一種教育理念都有其特定的適用時期和特定的適用范圍,作為家長應海納百川,并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總結適用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
三、家庭教育理念應張弛有度,因人而異
個人對孩子的教育總體上遵循“張弛有度,嚴愛分明”的原則。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一定會和他分析他錯在哪里,要明明白白告訴我你錯了沒?錯哪里了?絕不會對錯誤不了了之。但是另一方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及時表揚,不吝嗇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不僅是行動上的愛,還要經常把愛說出來,有些家長不會表達,或者認為對孩子好是理所應當,不用說,你都認為是理所應當,孩子當然會認為你所做的一切都理所應當而缺乏感恩心。所以筆者經常會對孩子說“媽媽很愛你才會這么做的”,“你做錯了事媽媽是會很生氣,但是在媽媽心里你永遠是媽媽最愛的寶貝”。愛不僅要做,還要說。個人總結的比較想和大家分享的一定是,作為家長要適當“示弱”。家長不必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不必是從不犯錯誤的神,不必是完美無缺的,比如筆者在面對孩子做錯事時如果說了不合適的話,或者誤會的孩子,會事后跟他解釋道歉。例如說孩子“什么都做不好!”當然孩子當時一直氣鼓鼓的拿眼睛瞪但是并不反抗,但是筆者知道他心里一定是在反抗的,在孩子承認了錯誤后,筆者和他到了歉,說剛那句“什么都做不好是氣話,在很多方面你是做的很好的”,孩子頓時肉眼可見的松了一口氣。家長在氣頭上可能會一時口快說了一些傷害孩子的話,家長不必高高在上,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是盡可能的去減少對孩子心靈造成的傷害。筆者是嚴重的方向盲,東西經常丟三落四,但是筆者并不在孩子面前掩飾自己的缺點,相反,在一些方面筆者很“依賴”孩子。比如出去旅游的時候,對孩子說“媽媽是個路癡,你要看好路牌,你要記好路哦”,當然不會真指望孩子,但是你這樣說的時候他突然就有了一種小小男子漢的責任感和自豪感,“看我都能照顧媽媽了!”培養了的自信心,“媽媽這么厲害,但是我這方面比媽媽還厲害呢”,同時也培養了的獨立自主精神和生存能力。有些家長總是想保持自己的絕對權威,即使知道自己錯了情況下仍然“無理強辯三分”,總之就是你錯了,我永遠不會錯!或許能取得一時的權威,但是那是表里不一的權威,你無法掌控孩子的內心,當有一天他有能力反抗的時候,沖突的會爆發的更加厲害。“身教大于言傳”,這一點自不必多說了,中華文化里關于孩子家庭教育的共識。但是往往很多家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邊孩子因沉迷游戲而挨打,一邊你坐在孩子旁邊玩著手機喊他趕快做作業。如此“雙標”的家長讓孩子如何信服?每個孩子生而不同,孩子每個階段的心理也是不一樣的,每個家庭環境和每個父母的個性都是不同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參考文獻:
[1]楊俐俐.陪孩子悄然走過叛逆期[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2]林文采.心理營養[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3]曾汝弟.家庭教育學[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作者:賈麗 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